何小敏
【關鍵詞】 中學物理;探究式教學;組成要素
【中圖分類號】 G633.7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07—0054—01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妨礙了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而探究式教學方法改變了“教師講”、“學生聽”、“最后練”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它把問題的提出、模式的建立、猜想的預見、假設的論證、結論的應用提升為教學的主要組成部分,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分析問題能力、團結協作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物理探究教學模式大概可概括為:提出問題—啟發(fā)猜想—引導設計—分組實驗—交流總結—鞏固運用六個要素。下面,筆者就這六個要素,談一些體會和看法。
一、提出問題
教師應首先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fā)現新的情境與已有知識更新的沖突所在,從而提出所要探究的問題。
二、啟發(fā)猜想
根據提出的問題鼓勵學生大膽地進行猜想。問題是思維的動因,是探究的起點,猜想與假設則是科學探究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它使探究者明確方向,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探究。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回憶與問題有關的事實,或通過實驗讓學生觀察有關現象。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進行合理的猜想與假設,以免學生主觀臆斷或毫無根據地胡思亂想。
三、引導設計
制訂計劃和設計實驗是探究式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不能將這一環(huán)節(jié)省去。如讓學生按照課本給出的實驗“照方抓藥”,這樣做雖然省時省力,但也失去了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以及培養(yǎng)學生計劃、設計能力的好機會。探究式教學的實施,能有效避免上述問題的出現。它要求制訂計劃和設計實驗這一環(huán)節(jié)是在教師引導下,并以全班討論或小組講座的形式進行。由于思考問題的方式或角度不同,講座中可能出現多種實驗方案,這些方案只要合理有效,就應該肯定,并鼓勵學生去試一試。
四、分組實驗
學生分組實驗,記錄觀察到的現象和測量到的數據。在分組實驗時,小組成員要有明確分工。例如,甲負責操作,乙負責記錄。當然小組成員分工過段時間就要更換,如第一次甲操作、乙記錄,第二次乙操作、甲記錄。
五、交流總結
各小組選派代表將自己所在小組的探究過程、收集到的證據和得出的結論向全班報告,別的學生對報告質疑,被質疑的小組選派代表進行答辯,最后通過全班討論,對結論完善,取得共識。
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做好組織工作,教學的重點放在讓學生學會與他人交流上,學生得出的結論只要不違背科學即可。當學生的解釋與科學結論有一定的出入時,可以讓學生將自己的結論與科學結論相比較,發(fā)現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
六、鞏固運用
在歸納總結、掌握新知識的基礎上,可適當補充與新知識相關的生活現象討論分析或做一定的練習題,以鞏固學生所學知識,培養(yǎng)學生靈活應用知識討論、解決問題的能力。
探究式教學的最大特點是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在教學活動中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種主體作用,不但要體現在學生參與活動時間的長短這一表面現象上,而且要體現在教師是真正相信學生、尊重學生上。學生自始至終參與“設問——猜想——設計——實踐——歸納——應用”等活動,教師只是課堂教學的引導者、組織者,是與學生一起探索的合作者。
此外,開展探究式教學還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應循序漸進,探究內容應由簡單到復雜,探究的程序應由只包括部分要素的不完整探究逐步過渡到包括所有要素的完整探究,教師的指導應由強逐漸減弱。
二是科學探究固然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但從獲取知識和培養(yǎng)能力的角度來說,并非所有的知識都適合于探究性的教學模式。從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科學素養(yǎng)、一般學習能力、社會交流能力等一般素養(yǎng)來說,在許多情況下,諸如目標教學等一些教學方式同探究教學一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師應綜合考慮教育對象、教學內容、教學環(huán)境,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從而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