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艷
摘要:莫扎特是奧地利歷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從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展示出卓越的音樂才能,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不朽名作,但卻英年早逝。莫扎特屬于維也納古典音樂派的代表人物,最大的特點就是實現(xiàn)了在音樂內容上用人文主義代替了一直以來的宗教主義,他的作品中大多體現(xiàn)出對民主自由的追求,表達著樂觀、積極的情緒,從他的音樂中能夠揭露出當時人類在不同社會背景下的情感表達,彰顯了那一時代的社會特點,他的鋼琴奏鳴曲也是鋼琴愛好者必須學習的作品。本文首先對莫扎特進行了大致的介紹,進而結合他的音樂作品的特點和表現(xiàn)形式對其中多體現(xiàn)出的人文精神進行了更深一步的探討。
關鍵詞:莫扎特 音樂 鋼琴協(xié)奏曲 歌劇 人文魅力
作為維也納古典音樂派系中的一個關鍵人物,莫扎特在他的音樂作品中加入了大量的人文主義元素,用“人”代替了過去的“神”,在音樂歷史上具有跨時代的意義。人文主義最早是來自于意大利,內容上著重體現(xiàn)了人的主觀意識和人的重要性,歌頌了人性。莫扎特就受到了人文主義的深刻影響,在個性上追求率真和自然,在藝術上追求真實性,在他的作品中無不表現(xiàn)出人與自然、社會之間和諧共處的愿望。莫扎特的音樂在精神上賦予人們更多的幻想性,自然而純真。
一、莫扎特介紹
莫扎特于1756年出生于奧地利薩爾茨堡的一個宮廷樂師家庭,早在三歲時就表現(xiàn)出不同常人的音樂天賦,四歲的時候開始和自己的父親學習彈鋼琴,到了五歲就已經創(chuàng)作出他的第一支曲子,六歲的時候開始和父親學習拉小提琴,八歲的時候已經創(chuàng)作出很多的交響曲和鋼琴奏鳴曲,十一歲的時候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首歌劇。莫扎特這一生中到過很多國家演出,從1763年-1773年這十年間先后去過德、法、英、荷、意等多個國家進行旅行演出并獲得了極大的成功。這十年間的旅行演出為莫扎特在藝術上的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使莫扎特有機會接觸到當時歐洲最流行的音樂藝術:意大利歌劇、德國的器樂和法國的歌劇,這些都為日后他的創(chuàng)作風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并起到了深遠的影響。在經過十年的旅行演出過程之后,莫扎特迎來了他的創(chuàng)作成熟期,這期間莫扎特向著名的作曲家海頓學習了交響曲和四重奏,之后創(chuàng)作出了大量的器樂曲、交響曲和歌劇等優(yōu)秀作品。莫扎特的生命非常短暫,這位偉大的天才于1791年在奧地利音樂之都維也納的一個貧民窟逝世,享年三十五歲。
二、時代背景
莫扎特生活在十八世紀,在這一時期歐洲充滿著動蕩和矛盾,這期間在歐洲大陸刮起了一陣資產階級的文化旋風——思想啟蒙運動。這項運動是建立在人文主義思想的基礎上進行的反宗教、反封建運動,運動高舉“自由、平等和博愛”這三大旗幟,表現(xiàn)出了當時人類對于人性、自然和友誼的渴望。十八世紀中期是歐洲音樂從巴洛克時期逐步向古典時期進行轉折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創(chuàng)作出的大量音樂作品在風格上試圖打破傳統(tǒng)的宗教、宮廷和封建的束縛,追求普通人和日常生活的真實情感,宣揚音樂語言的精致、輕松和通俗易懂的表現(xiàn)手法。身處于這一時期的莫扎特也受到時代潮流、社會風尚和文化傾向的深遠影響,在作品上表現(xiàn)出直率和真摯,尤其是他的鋼琴奏鳴曲在形式和內容上更加灑脫自如、高雅淳樸、恬靜且追求自然,這些風格正是由于當時歐洲政治文化帶來的影響造成的。莫扎特的音樂廣泛被人們所接受更多的是因為這些作品取代了傳統(tǒng)的宗教內容,加入了人文主義的思想,通俗易懂,表現(xiàn)出了人們對于真實內心世界的追求,更加側重人們的內心體驗,展現(xiàn)出了真善美的一面。此外,在他的這些作品中還包含著頌揚人性、探索未知、接近現(xiàn)實和堅定信念等諸多人文主義的元素。
三、音樂的藝術風格
(一)優(yōu)美流暢的音樂旋律
在莫扎特的音樂作品中,大多包含了非常深刻的內容,在主題形象上更加豐富和生動。除了內容豐富之外,從音樂的本質上來看,莫扎特的音樂在旋律上更加優(yōu)美,充滿著魅力性,雖然相比于貝多芬的音樂缺乏一定的激情性,但同樣具有著自身的特點,更加流暢、安靜和恬謐。
(二)音型的豐富多彩
莫扎特在他的音樂中不僅僅局限于一種音型的運用,在他的音樂作品中常常會發(fā)現(xiàn)存在著高低音的轉換出現(xiàn),還經常會有一些經過句和旋律音符在音樂中進行穿插,這些都使得他的音樂充滿了旋律感和趣味性,深受人們的喜愛。
(三)基調自然、清新
和同屬于維也納古典音樂派系的另一位大師海頓一樣,莫扎特在他的音樂中運用了大量樂觀、開朗的情緒基調。不同于海頓的音樂風格,莫扎特更加注重情緒基調的流暢自然和清新明朗,人們在欣賞他的音樂時很難找到任何雕刻痕跡,仿佛一切音樂都是即興演奏和隨手拈來的,這些手法的運用為后來的浪漫主義音樂產生了非常深刻的影響。
四、人文精神在莫扎特音樂中的具體體現(xiàn)
莫扎特的音樂深受人文主義的影響,在他的許多作品中都包含的人文精神。其中,莫扎特最為著名的《費加羅的婚禮》和《魔笛》兩個歌劇作品中,莫扎特就采用了非常真實的旋律表達了當時人們心中復雜的情感,傳達了人類情感中最為深厚、真摯的責任、智慧、愛情和妒忌,使人們在欣賞這些作品時能夠產生非常強烈的共鳴。而在另一部著名作品《安魂曲》中,莫扎特也通過音樂的形式對人類面對死亡時的復雜心理情緒進行了微妙而深刻的刻畫,對人性的根本歸屬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在表現(xiàn)出人類死亡觀念的同時,也展現(xiàn)了人性的美好和光輝。
在序號為284的《D大調鋼琴奏鳴曲》中,莫扎特將這首曲子的主體設定為故鄉(xiāng),也是他故鄉(xiāng)奏鳴曲系列中最為經典的一部。整部鋼琴奏鳴曲以其雄壯的旋律和恢弘的氣勢很好地表現(xiàn)出了積極的生命力和青春的活力,在旋律上清新而輕快,線條上流暢而溫純,在色彩上更加奇幻和瑰麗。在第一樂章中莫扎特帶給我們的是對生命的敬重和禮贊,這也是作曲者本人對于生命的領悟和對人格、心靈和人生的進一步升華;第二樂章中,莫扎特運用的是更加細膩的回旋式旋律,具備波蘭圓舞曲中簡單明快的風格;在第三樂章中,莫扎特又運用了法國樂曲中優(yōu)雅風趣的風格,充滿了浪漫主義和人文氣息。從總體上來看,整首曲子很好地表現(xiàn)出莫扎特對于自然的追求,通過運用和諧溫婉的曲調和返璞歸真的韻律結合細膩豐富的內心情感,充分表現(xiàn)出莫扎特對于生活的熱愛和對人文精神的真實告白。
除此之外,莫扎特的歌劇在對社會現(xiàn)實中的廣大群眾進行描繪的同時,還加入了個人理解的豁達生命態(tài)度和高尚的人生哲學。在風俗性喜劇《費加羅的婚禮》里面,他就通過伯爵夫人音調的高潔來指引著群眾擺脫日常生活的喧鬧和庸俗,從另一個角度對上流社會的奢華荒誕和人性的丑惡進行了嘲諷,使人們在欣賞到這部歌劇時,自然而然地產生出一種人心向善的思維。在《女人心》中,莫扎特對人類情感的可靠性進行了深刻的質疑,在諷刺的同時又參雜著一些無奈和同情。在《唐喬凡尼》中,莫扎特通過建立一個極具浪漫主義情懷且玩世不恭的英雄形象,來表現(xiàn)個人的魅力,雖然主人公在最后遭到了報應,但莫扎特留給世人的卻是對當時社會中傳統(tǒng)道德底線的挑戰(zhàn),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人文精神的深度
莫扎特音樂的人文精神在深度上體現(xiàn)為對人性前所未有的超越性和對人性幅度特有的包容性兩個方面,這在莫扎特的歌劇作品中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在歌劇領域,與同樣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相比,莫扎特的歌劇表現(xiàn)了更加全面和寬廣的包容性,也因為這個原因莫扎特被后人冠以有史以來最為優(yōu)秀的音樂戲劇家。在莫扎特的歌劇中,充分表現(xiàn)出了對于人情世故和人類內在精神的優(yōu)秀洞察力,還以同情的心態(tài)表現(xiàn)出了人世間的喜怒哀樂和悲歡離合。因此,莫扎特在塑造歌劇的人物形象上除了具有生動性之外,還具有一定的反諷意味和令人為之回味的溫情。相比于莫扎特,貝多芬在這方面就相對遜色多了,貝多芬的音樂往往只注重人類情感的進一步升華,在他的音樂作品中,人們往往感受到的只是一些嚴肅和深沉的心理變化,而當面對情感豐富的戲劇創(chuàng)作時,貝多芬就顯得十分不適應,在他的一生中只創(chuàng)作過一部歌劇,那就是《菲岱里奧》。而對于莫扎特來說,他卻認為描寫市井人物的情感變化和人世間的百態(tài)是一件非常容易而且十分愉快的事情,無論是費加羅,還是凱盧比諾,又或是風流倜儻的唐喬凡尼,在莫扎特的音樂中都能夠形象地得到很好的表現(xiàn)。
六、結語
莫扎特的一生非常短暫,但卻給后人留下了大量的曠世名作,由于受到當時的時代影響,莫扎特的作品中充斥著一系列的人文主義和人文精神,這些都給當時處于水深火熱中的人們帶來了精神的釋放和藝術的享受,除了在藝術形式的表達上具有非常高的高度,對于解放當時人類的思想,推進社會的進步同樣具有非常實用的研究價值和借鑒意義。莫扎特留給人們的有傳奇、有遺憾,但更多的是給人們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和對自由的渴望、追求,他的音樂作品值得人類歷史永遠的銘記和傳頌。
參考文獻:
[1]陳建忠.獨一無二的魅力——莫扎特鋼琴奏鳴曲的藝術風格研究[J].大眾文藝,2012,(01).
[2]王放.興趣和意志——莫扎特音樂創(chuàng)作的首要心理要素[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