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寶國
摘 要:水稻大中棚缽體旱育苗技術能提早育苗、爭積溫、促早熟、增產(chǎn)增效,從根本上解決了品種生育期長和無霜期短的問題。
關鍵詞:水稻;大中棚;缽體旱育苗;技術
我省屬于高寒地區(qū),水稻生產(chǎn)往往受到早春低溫、回暖緩慢以及倒春寒等多種不利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使得水稻生產(chǎn)安全系數(shù)降低,加之由于生育天數(shù)有限,造成一些優(yōu)質(zhì)中晚熟水稻品種得不到大面積的推廣,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質(zhì)量效益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水稻大中棚缽體旱育苗技術的應用有效解決了這一問題,可以說此種技術是一項實現(xiàn)我省水稻優(yōu)質(zhì)高產(chǎn)的突破性技術措施。
1 大中棚的分類
1.1 鋼骨架大中棚
這一類是由鋼管和鋼筋焊接而成的骨架,然后再進行整體安裝。此類棚的規(guī)格一般高約1.6~2.5 m上下,跨度一般約6~10 m,長度可根據(jù)實際需要自定。需要注意的是,安裝時一定要將基礎坐牢,以防被大風吹變形。這類大中棚的優(yōu)點是,建造起來簡單方便,易于操作管理,而且采光性能好,堅固耐用。不足之處就是建造成本較高,據(jù)測算,100 m2的建造成本約1000元左右,再就是鋼管上經(jīng)常滴落的水銹容易燒苗。
1.2 原子灰大中棚
此類大中棚是利用一種特殊材料如發(fā)電廠的粉煤灰等物加工成型的棚架,骨架表面光滑,堅固且不易變形,抗拉和抗折性強,本身還蓄熱保溫,采光也不錯。其成本方面能比鋼骨架低兩成左右。
1.3 竹木結構大中棚
這一類的取材比較廣泛,成本也低,不到鋼骨架的一半。不足之處就是使用年限較短,一般3~4年。
2 大中棚的建造
鋼骨架和原子灰類型的大棚因其是預先制定成型的,所以安裝建造都比較容易?,F(xiàn)僅就稻農(nóng)一般常用的成本低廉的竹木結構大中棚做一簡要介紹。
2.1 地點選擇
如果本田離家較近,可選擇在自家庭院健棚;如距離較遠就得選擇秧田地。大中棚的理想位置應該是地勢平坦、高崗干燥、向陽背風、靠近水源、排水良好、土質(zhì)肥沃、土壤偏酸且無農(nóng)藥殘留的旱田地。如果是沒有旱田的純水田區(qū),可選擇高床育苗,也就是利用稻田水渠主埂,挖好截水排水溝渠,整平加寬到2 m以上,高出田面30~40 cm左右的高床,進行旱育苗。
2.2 建造規(guī)格
大中棚應南北走向,高度在1.6~2.5 m,寬約6~8 m,長度根據(jù)本田的面積定。選用的竹木材料要表面光滑,以免損壞農(nóng)膜。棚內(nèi)中間的立柱要與棚同高,立柱頂端不要加橫梁,以防橫梁和防風繩磨壞棚膜。棚內(nèi)立柱間距根據(jù)當?shù)卮杭撅L力的大小和土質(zhì)疏松情況而定,一般為1.7~3 m。另外,還要做好防風障,備有防風網(wǎng)、攔布繩及防寒草簾等設施。
2.3 扣棚
播前12~15 d扣棚,增溫解凍。棚膜應選擇0.08 mm以上的防老化藍色膜,不能圖便宜,不然會因其破損影響育苗,結果得不償失??勰し绞娇筛鶕?jù)具體情況靈活掌握,既要考慮到通風條件,還要考慮防風能力;既要考慮到方便管理,也要考慮農(nóng)膜的成本。
3 缽體旱育苗
3.1 選種
選用高產(chǎn)、優(yōu)質(zhì)、抗病力強及分蘗力上等的偏穗重型的優(yōu)良品種。品種是旱育稀植的前提保證,只有熟期適當,才能充分利用當?shù)責崃抠Y源,在高溫時段快速抽穗,確保在氣溫下降至13℃之前安全成熟。
3.2 種子處理
播種前曬種2~3 d,但不要暴曬,以免因稻殼破裂感染病害。篩選后進行泥水比重法,即用黃泥水或鹽水進行選種,撈出秕谷,將沉淀的種子用清水清洗干凈后再用施寶克浸種消毒,水溫保證在15℃~17℃之間,時間在1周;浸種后30℃~32℃條件下破胸,當80%的種子破胸后將水溫降至25℃左右進行催芽。催芽要求一快、二短、三齊,也就是在2 d之內(nèi)迅速出芽,芽長1~1.5 mm達露白,總體上整齊一致。
3.3 做床
做床可分為秋做床和春做床。秋做床可緩解春季作業(yè)緊張度,搶農(nóng)時,有利于床土風化,保證適時早播。如果是春做床,則應當棚內(nèi)土壤融化10 cm以上時開始翻地做床。翻地前要均勻施入腐熟的農(nóng)家肥,土壤細碎,清除雜物。做床時應注意苗床的寬度與擺放秧盤的組合寬度相吻合。
3.4 配制營養(yǎng)土
旱田土與腐熟的豬糞按2∶1比例混合堆制,經(jīng)過篩后加入壯秧劑混拌。如561孔缽盤,每公頃稻田大約用400盤,每個秧盤約用2 kg營養(yǎng)土。
3.5 播種
播前床土要澆透底水,缽盤穴底要與床面貼緊,不要有空隙,每穴播2~3粒。如人工播種,先將營養(yǎng)土裝入缽體盤孔穴三分之二,用細眼噴壺輕灑水,待土沉實后,開始均勻撒播,隨后覆土0.5 cm,最后封閉滅草,蓋好地膜。
3.6 秧田管理
首先要注意防止棚內(nèi)溫度過高造成弱苗,其次是防止低溫缺水育成小老苗,三是防止溫度劇烈變化引發(fā)立枯病。秧齡一般為35~40 d,育成4~5葉平均帶一個分蘗的大秧。大中棚以密封保溫為主,由于土壤表層往往會出現(xiàn)一層硬蓋,影響出苗,所以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要立即打碎,并輕灑水再用薄土覆蓋。苗出齊后要立即撤去地膜。
秧苗1葉1心期時,溫度控制在24℃~26℃之間;2葉1心期溫度控制在20℃~23℃之間;3葉1心期溫度控制在18℃~20℃之間。注意水分管理,尤其是缽體盤抗旱能力相對較差,更要注意隨時補水。秧苗1葉1心期就要通風煉苗,促下控上。通風時間和通風量要根據(jù)溫度的變化靈活掌握,插秧前4~5 d如沒大的降溫可晝夜通風。
防病以防立枯病為主,秧苗1.5~2.5葉期噴敵克松,每平方米2.0~2.5 g,稀釋800倍,然后再加人工業(yè)硫酸,調(diào)pH值為2~3,噴灑苗床,過后再用清水洗苗,并澆透水。2葉期應在追肥一次,每平方米施尿素10 g,兌成100倍液噴施于苗床,施后馬上用清水澆透。如若前期除草效果不理想,可在1.5~2葉期用20%敵稗乳油,每平方米1.5 mL稀釋60倍進行噴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