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志霞
不同剖宮產術式對再次行剖宮產的影響研究
霍志霞
目的對不同剖宮產術式再次行剖宮產的影響進行探討。方法 172例行再次剖宮產術的產婦作為研究對象, 按照不同的剖宮產術式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86例, 對照組行傳統(tǒng)子宮下段縱切剖宮產術, 觀察組行新式剖宮產術, 對比兩組的開腹時間、手術治療時間、出血量、胎頭娩出時間、盆腔粘連發(fā)生情況以及術后恢復等指標。結果 觀察組的手術時間、開腹時間以及胎頭娩出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觀察組的盆腹腔粘連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觀察組患者的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愈合良好率以及不良反應率等與對照組對比,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新式剖宮產術能夠有效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減小手術創(chuàng)傷, 給產婦身體帶來影響較小, 可臨床推廣應用。
剖宮產;不同術式;再次剖宮產;療效
近年來, 隨著剖宮產率的不斷提高, 再次剖宮產術例數也在不斷增多, 一定程度加大手術治療風險[1]。為有效降低手術風險, 需要選擇最佳術式。和傳統(tǒng)剖宮產術相比, 新式剖宮產術具有術后恢復速度快的優(yōu)點, 但易導致發(fā)生盆腔粘連[2]。作者對本院再次行剖宮產的最佳剖宮產術式進行探討,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本院行再次剖宮產術的172例產婦作為研究對象, 按照不同的剖宮產術式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86例。觀察組年齡23~42歲, 平均年齡(25.7±4.6)歲, 孕周36~40周, 平均孕周(37.2±2.4)周, 距離上次剖宮產時間2~5年, 平均時間(3.4±1.3)年;對照組年齡24~43歲, 平均年齡(25.8±4.7)歲,孕周37~41周, 平均孕周(37.3±2.5)周, 距離上次剖宮產時間2~6年, 平均時間(3.5±1.4)年;首次剖宮產均由于胎兒頭盆不稱、宮內窘迫、過期妊娠以及胎位異常等因素導致行剖宮產術治療, 術后無一例發(fā)生產褥感染等并發(fā)癥。兩組產婦的年齡、孕周以及距離上次剖宮產時間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產婦均給予硬膜外阻滯麻醉, 對照組產婦給予傳統(tǒng)子宮下段縱切剖宮產術, 首先在產婦腹正中線位置作出縱切口, 依次剪開皮膚、皮下脂肪, 長度約15 cm, 朝下推膀胱, 在子宮下段肌層正中位置進行橫切, 娩出胎兒胎盤后, 縫合筋膜, 并連續(xù)縫合子宮肌層;觀察組產婦給予新式剖宮產術, 選擇產婦雙側髂前上棘連線3 cm和恥骨聯合上三橫指位置, 作出一個約14 cm的切口, 在子宮下段漿肌層中央將橫切口切開, 切開長度約為3 cm;分娩出胎兒后, 不對壁層腹膜與臟層進行縫合, 對一層子宮漿肌層進行縫合后,縫合皮下脂肪和皮膚。
1.3 觀察指標[3]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治療時間、開腹時間、術中出血量、盆腔粘連程度以及術后恢復情況等指標。其中, 盆腹腔粘連程度包括輕度粘連、中度粘連以及重度粘連等級別。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數據的統(tǒng)計與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 實施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實施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中情況對比 對兩組術中情況進行對比后, 觀察組的手術時間、開腹時間以及胎頭娩出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中情況對比
表1 兩組術中情況對比
組別例數手術時間(min)開腹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胎頭娩出時間(min)觀察組8649.1±16.29.0±3.5212.5±178.211.2±3.0對照組8663.2±13.55.3±2.7297.4±176.214.9±3.2 P<0.05<0.05<0.05<0.05
2.2 兩組患者的盆腹腔粘連程度比較 觀察組無粘連55例,輕度粘連18例, 中度粘連8例, 重度粘連5例, 粘連率為36.0%;對照組無粘連30例, 輕度粘連12例, 中度粘連18例,重度粘連26例, 粘連率為65.1%;觀察組的盆腹腔粘連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術后排氣時間為(21.2±4.3)h, 住院時間為(2.1±0.3)h, 子宮切口愈合良好75例, 不良11例, 愈合良好率為87.2%;不良反應共發(fā)生3例發(fā)熱, 1例切口感染, 不良反應率為4.7%;對照組患者的術后排氣時間為(26.9±6.2)h, 住院時間為(4.6±3.8)h,子宮切口愈合良好54例, 不良32例, 愈合良好率為62.8%;不良反應共發(fā)生4例發(fā)熱, 5例切口感染, 不良反應率為10.5%;觀察組患者的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觀察組的愈合良好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傳統(tǒng)子宮下段縱切剖宮產術具有操作簡單、術中暴露好、術中出血量少、手術時間短、腹腔粘連程度輕以及能夠快速娩出胎兒的優(yōu)點, 但其切口的肌層組織比較厚, 不利于促進傷口愈合, 再次妊娠時易發(fā)生子宮破裂。新式剖宮產術術中將子宮下段腹膜打開后, 不朝下推膀胱, 只對子宮肌層連續(xù)扣鎖進行縫合, 注意不對臟壁層腹膜進行縫合, 其具有手術操作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術后疼痛程度輕以及術后恢復速度快的優(yōu)點, 適宜于對終止妊娠產婦進行[4]。盆腹腔粘連是腹部手術后的常見并發(fā)癥, 其發(fā)生主要受到纖維蛋白沉積、溶解不平衡等因素導致;另外, 腹膜會導致機械刺激、組織缺血以及外源性異物等發(fā)生炎癥反應, 且纖維蛋白原激活凝血系統(tǒng)后, 會導致纖維蛋白發(fā)生沉積現象, 進而形成粘連;另外, 受到術中使用的手術縫線、滑石粉等因素影響, 會導致發(fā)生異物反應。在應用新式剖宮產術時, 由于其不對臟、壁層腹膜進行縫合, 且沒有對腹膜進行縫合, 導致發(fā)生缺血、缺氧、異物炎癥反應, 但由于腹膜爬行速度受到限制, 子宮切口粗糙面、裸露腹壁、鈍性分離創(chuàng)傷以及刺激均會導致發(fā)生盆腹腔粘連[5]。
本組研究中, 對照組行傳統(tǒng)子宮下段縱切剖宮產術, 觀察組行新式剖宮產術, 觀察組的手術時間、開腹時間以及胎頭娩出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觀察組的術中出血量多于對照組;觀察組的盆腹腔粘連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觀察組的愈合良好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新式剖宮產術能夠有效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減小手術創(chuàng)傷, 給產婦身體帶來影響較小, 可臨床廣泛應用。
[1] 池鴻斐.首次剖宮產術式對高齡孕婦再次剖宮產手術的影響分析.中國性科學, 2014, 23(7):15-17.
[2] 田加珍.首次不同剖宮產方式對產婦術后腹壁、腹腔粘連性及再次剖宮產的影響.中國性科學, 2014, 10(4):3-5.
[3] 韓利紅.不同剖宮產術式對再次行剖宮產的影響.寧夏醫(yī)科大學學報, 2014, 36(3):324.
[4] 盛友芬.兩種手術方式對疤痕子宮再次妊娠分娩產婦及胎兒的影響.貴陽醫(yī)學院學報, 2014, 39(3):432.
[5] 蔡翻琴.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63例分娩方式分析.中國藥物與臨床, 2013, 13(z1):104.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2.086
2014-12-19]
455000 河南省安陽市安鋼職工總醫(yī)院婦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