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杭
去年暑假,我隨采風團到河南去探尋中原文化。
河南的熱劈頭蓋臉地給了我一個下馬威。到了龍門石窟后,在石窟旁邊的石板路上走著,感覺地面像一口巨大的鍋,老天爺在不停地添柴、加炭,到處憋著揮散不去的燥熱。我的雙腳最遭罪——雖然我的鞋底比較厚,但腳還是被燙得直冒煙兒。就在我抱怨地上的“破”石板的時候,貼心的導游向我們介紹,這可是古時候的石板路,是文物呢。聽了導游的話,我不禁對石板路“恨意”全無,仔細地觀察起來。原來,古代的人們,為防止河水沖垮山體,山腳的石板路上,安滿了像發(fā)飾一樣的鐵蹄,將石板路鎖成了一個整體。于是乎,在探究石板路的過程中,我也領略了古人的建筑智慧,早已忘了酷暑的侵襲。這種探究,就如芥末,微苦卻又芳香。
團員中我是最小的,學長們在思想水平、見識上都高我一籌。出發(fā)前,我以為我們聊的話題無非是吃住行,可是一路上,他們一直在興奮地聊歷史、聊社會、聊深圳的發(fā)展機遇……比如說,我的室友和我聊起了岳飛,他說岳飛有一種精神潔癖,在朝中無朋友,沒有自己的生存技巧,只有一種強迫式的忠誠;只知道沖鋒陷陣,毫不考慮別人的感受……害死岳飛的不是別人,正是他自己。瞧,這種批判性思維,或許有些偏激,卻也不是全無道理。學長們的思維,充滿了反思的力量,恰似芥末,辛辣卻讓人清醒。
忘不了,那些天,我們一起采的風。風刮來了忍耐與煎熬的味道,智慧與思考的味道,那是在不知不覺中成長的味道……
【指導教師:傅芳覺】
點評
本文根據(jù)2014年黑龍江齊齊哈爾中考作文題“味道”而作。文章構思新穎,立意深刻。不實寫芥末給人的味覺體驗,而寫的是如芥末的味道一樣的成長領悟,給讀者以思考。行文有條理,語言簡潔且活潑生動。作者截取采風過程中的兩個場面,描寫形象,議論精辟,從兩個角度闡釋了自己對成長的理解——“微苦卻又芳香”“辛辣卻讓人清醒”,呈現(xiàn)出新時代中學生不一般的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