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奕揚
文明是善,野蠻是惡;自由是善,束縛是惡。但正是這種臆想的知識把人類天性中的那種本能的、最幸福的、原始的對于善的需要給消滅了。
——托爾斯泰
什么是友善?相信很多人對這個問題抱有疑惑。所謂友善,即指朋友之間的親近和睦,它不僅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準則,還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待人友善,是我們?nèi)粘I钪袨槿颂幨赖膽M之道,也是人與人之間相互溝通的橋梁,更是構筑起彼此信任的基石。
曾經(jīng)有這樣一個故事:美國著名的試飛駕駛員胡佛,在一次飛往洛杉磯的飛行任務中,發(fā)生了意外,在離地90米的高空,飛機的兩個引擎都失靈了。所幸,他憑著高超的駕駛技術,飛機得以安全降落。他檢查了飛機用油,正如他所預料的,胡佛駕駛的那架螺旋槳飛機,裝的卻是噴氣機用油。當他召見那個負責維修的機械工時,對方已嚇得瑟瑟發(fā)抖,而胡佛并沒有大發(fā)雷霆,責怪這名機械工,相反,他伸出手臂,抱住維修工的肩膀,滿懷善意地說:“為了證明你能干得好,我想請你明天繼續(xù)幫我的飛機做維修工作?!睆拇?,胡佛的飛機再也沒有出過差錯,那位馬馬虎虎的維修工也變得兢兢業(yè)業(yè),一絲不茍了。
心地善良的胡佛并沒有用苛刻的態(tài)度對待這名機械工,而是用友善寬恕了對方的過錯。當別人為自己的嚴重過錯而深深自責的時候,善解人意,給予他人足夠的寬慰,可以使他人恢復自尊自信。友善,能讓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既寬待了他人,又快樂了自己,也使彼此間增進了信任,何樂而不為呢?
中國素來以“禮儀之邦”自居,《禮記》《論語》《周禮》等中國經(jīng)典古書,無不闡述了中華民族的為人處世之道,體現(xiàn)了古人的大智大慧?,F(xiàn)今,電視新聞時不時爆出的有損社會風氣的各種“丑聞”,國外媒體頻頻對“中國人”貼上“沒素質(zhì)”“吵鬧”“紀律散漫”等標簽,試問,我們是否還有理由以“禮儀之邦”自居?在日本,每一起交通事故,都可以在2分鐘之內(nèi)解決:司機會下車查看情況,互相抱歉,向?qū)Ψ秸f明自己的不是,情況不是特別嚴重的情況下,也不會尋求交警幫助。不到2分鐘,因為幾句充滿友善的“對不起”,一起事故就這樣解決了。而同樣一起事件,如果發(fā)生在中國,情況可以用“迥然不同”來概括:一旦撞車,司機就放下車窗,不管自己是否有錯,便破口大罵,指責對方的不是。然后走下車,繼續(xù)責罵,情況愈演愈烈,原本小小的一起事故,越鬧越大,甚至引起交通擁擠,最后不得不在交警的協(xié)調(diào)下,事情才得以平息。同樣一起事件,在日本只需2分鐘,而在中國則需要1小時甚至更久,這很好地說明了一個社會要想繁榮,這個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應相互體諒,相互謙讓。要不斷提高個人的內(nèi)在素養(yǎng),做一個有素質(zhì)的人。
能否友善待人處事,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問題,還是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問題。它不僅體現(xiàn)個人的內(nèi)在素養(yǎng),也反映著一個社會、一個國家所存在的問題,更是一個民族素質(zhì)高低的表現(xiàn),是優(yōu)是劣的真實寫照。我們身處新時代,每一個中國人應時時刻刻將待人友善的處世之道牢記在心中。在社會中,與人為善,積極幫助他人,體諒他人,寬待他人,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將“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放在心中,積極投身國家建設的事業(yè)中,為國奉獻,為國爭光。這樣,個人素養(yǎng)提升了,社會的穩(wěn)定,國家的富強,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指日可待!
友善,能使一朵凋謝的花朵重新盛開;友善,能使一顆冰冷的心變得溫暖;友善,能使一個黑暗的世界充滿光明。友善,如同那溫柔的春風,輕拂著含苞待放的花朵;如同那醇香的綠茶,溫暖著孤單寂寞的心;如同那明亮的螢火蟲,照亮著寂靜黑暗的森林。
生活是一面鏡子,當你面帶微笑,鏡中的你也滿懷善意地對你笑;當你面露兇光,鏡中的你也揮起了暴力的拳頭……朋友,請奉獻你的友善,它是溝通的橋梁,是愛的儲蓄,也是信任的基石,它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人生在世,請保持一顆友善的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