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魯甄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5)03-000-01
摘 要 美國有著160多年的學校體育的歷史,其競技體育與學校體育高度統(tǒng)一,招生模式已形成了一套法制化的程序,為美國大學生運動員在今后的學習訓練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1]。我國可吸取美國高校在高水平運動員招生中的先進經(jīng)驗,來完善我國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招生制度,為提高我國高校高水平運動隊成績有著積極意義。多數(shù)高校過度追求運動員競技成績,忽視其文化課水平,加大了運動員入校后的學業(yè)壓力,也使其在學習上形成惰性,違背了高水平運動隊建隊的初衷。
關(guān)鍵詞 高水平運動隊 招生模式 生源質(zhì)量
一、關(guān)于我國高校高水平運動員生源問題的研究
梅麗華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全國具有招生高水平運動隊的高校不多,主要來源于:省體工隊在役運動員;省體工隊退役運動員;各省市體校在役運動員;部分具有體育特長的中學生;其他方式招收的高水平運動員[2]。
姚建軍在研究中認為,高校高水平運動員來源有以下方式:高校自主考試招收的各專業(yè)運動員;達到國家二本分數(shù)線65%的省市體校一線或二線隊伍的運動員;進行體教結(jié)合小中大學“一條龍”的體校、特色學校訓練隊員[3]。
曾藕元在研究中認為,在優(yōu)惠政策的推動下我國高等教育的入學率有了大幅提升,而專業(yè)運動員學則的學校較好但其文化基礎(chǔ)較差,更有一些只是掛靠高校,并沒有在高校全日制學習[4]。優(yōu)惠政策大大傾向了運動員的競技水平,忽視了運動員對文化課的學習,特別是掛靠高的政策校致使運動員更側(cè)重于提高運動成績,加大了運動員的學習惰性,違背了高水平運動隊的建隊初衷。
我國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在招生時由于招收學生的渠道各不相同,使得我國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招生很難制定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標準的不同,使得我國高校高水平運動隊招生工作出現(xiàn)無序競爭。高校在招生傾向競技水平較高的體校學生及專業(yè)運動員,可這類學生運動水平起點太高潛力太小。被忽視的普通中學生無論在競技水平、文化課成績都有很大的潛力,也更便于管理。
二、關(guān)于國外高校運動員生源研究
美國學者Dean Purdy在《大學高水平運動員和競技體育》一文中指出:美國大學校際體育聯(lián)合會(NCAA)的規(guī)章制度適用于所有的高水平運動員,不論是關(guān)于招生、轉(zhuǎn)學、競賽管理、文化水平標準等等[5]。
Gerdy R.John在Sports in School The Future of an Institution明確指出了,在美國,學生運動員是指他所就讀的教育機構(gòu)贊助的供他參與的有組織的競技體育。它是在全日制學生和全職運動員間的平衡[6]。
金玉在《中美兩國大學高水平運動員選材管理的比較研究》一文中認為美國在招生工作中實行專項教練員負責制,對中高水平運動員進行觀察、測試與甄選,有利于發(fā)揮教練員在運動訓練中的主導作用[7]。
池建在《美國大學體育聯(lián)合會的指導原則》中寫到:在招生方面美國高校有三個渠道,其中高中畢業(yè)生是其招收學生運動員的主要渠道。美國大學體育聯(lián)合會嚴格按照業(yè)余體育原則,不招收職業(yè)運動員及退役職業(yè)運動員,同時對運動員學歷資格要求極為嚴格。并特別強調(diào):“不允許把運動員視為獲勝的工具,必須保證運動員的學業(yè),保證運動員的身心健康,使學生運動員與教練員、工作人員和普通學生之間保持公平、公開、公正的良好關(guān)系,應(yīng)保證學生運動員能夠參與到與他們生活相關(guān)的各種事務(wù)中[8]”。
三、結(jié)論與建議
(一)美國高校體育發(fā)展的歷史久遠,其競技體育與學校體育高度統(tǒng)一,招收高水平運動員已形成了一套法制化的程序,各方面已完善健全。
(二)中國在招生過程中存在弊端,過度重視運動成績,忽視文化課水平,招生方式不夠健全。
(三)我國高??山梃b美國的招生模式,找出適合自己的招生方式,來提高我國高校高水平運動員的生源質(zhì)量。
(四)高校可以與中學間搭建橋梁,加強生源選拔,形成高校、中學“一條龍”的模式。
參考文獻:
[1] 明宇等.中美兩國高校高水平運動隊招生模式的對比研究[J].2006.2(82).
[2] 梅麗華.高校試辦高水平運動隊的管理現(xiàn)狀與發(fā)展思路[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2003.
[3] 姚建軍.北京市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北京大學體育學報.2007.03.
[4] 曾藕元等.高校體育招生中運動員優(yōu)惠政策及其利弊分析[J].山東體育科技.2014.4.
[5] Dean Purdy(ed). Sport and Student Athlete[J]. ARENA Review. 1997.11(2).
[6] Gerdy R. John. Sports In School[J]. The Future of an Institution 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0.
[7] 金玉.中美兩國大學高水平運動員選材管理的比較研究[J].體育科學大會論文集.1997.31.
[8] 池建.美國大學體育聯(lián)合會的指導原則[J].中國體育科技.2003.39(3):17-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