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漢中市勉縣醫(yī)院骨科(勉縣 724200)
周曉波 邱 瑾 張 偉
自體腘繩肌腱單束重建前交叉韌帶臨床研究
陜西省漢中市勉縣醫(yī)院骨科(勉縣 724200)
周曉波 邱 瑾 張 偉
目的:探討關節(jié)鏡下采用自體肌腱,解剖重建修復前交叉韌帶損傷的臨床效果。方法:收集前交叉韌帶(ACL)損傷患者43例,對其進行關節(jié)鏡下保留殘端的自體肌腱單束解剖重建術,術后進行隨訪。對患者的膝關節(jié)功能和穩(wěn)定性進行評估。結果:所有病例均獲得隨訪,隨訪時間6~15月,平均9.7月。膝關節(jié)Lysholm評分,由術前平均(42.45±5.46)分增加至術后1年(88.65±6.82)分;Tegner評分由術前平均3.8分增加至術后平均5.5分,前后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采用膝關節(jié)鏡下腘繩肌腱重建修復前交叉韌帶損傷,膝關節(jié)功能評分術后較術前明顯改善,無特殊并發(fā)癥??梢婈P節(jié)鏡技術具有很好的臨床效果和安全性。
前交叉韌帶(Anterior cruciate ligamnet,ACL)主要是結締組織成分,并由滑膜包繞,近端附著于股骨外側髁的后內(nèi)側邊緣,向前內(nèi)側方向斜向走行,遠端止于脛骨平臺前髁間窩內(nèi)。ACL的損傷會對膝關節(jié)帶來產(chǎn)生極大的影響,可能會出現(xiàn)膝關節(jié)不穩(wěn)、半月板損傷、關節(jié)軟骨退行性改變、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等并發(fā)癥,最終嚴重影響患者生活[1]。目前,隨著微創(chuàng)關節(jié)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國內(nèi)外學者一致認為,對ACL的損傷采用關節(jié)鏡下修復是治療的首要選擇。我科2011年12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前交叉韌帶損傷患者共43例,均在膝關節(jié)鏡下行聯(lián)合半腱肌與股薄肌肌腱解剖重建術,術后臨床療效好,現(xiàn)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 本組共43例,其中男28例,女15例,年齡14~61歲,平均36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傷或墜落傷17例,運動損傷26例;新鮮損傷36例,陳舊損傷7例。其中7例患者合并內(nèi)側或外側副韌帶損傷,16例患者合并半月板損傷,就診時間為傷后0~7個月。前交叉韌帶斷裂診斷標準:完善的膝關節(jié)MRI提示韌帶損傷可疑,入院時查體前抽屜實驗及軸移試驗陽性,并在術前麻醉下重復上述試驗;患者均在術中被證實有前交叉韌帶損傷。對所有確診的患者均采用膝關節(jié)鏡下腘繩肌腱解剖重建術。
2 手術方法
2.1 關節(jié)鏡檢查方法:麻醉成功后,再次檢查顯示:Lachman試驗(+),軸移試驗(+)。行大腿根部氣壓止血帶止血(壓力300mmHg),常規(guī)消毒鋪巾,關節(jié)鏡常規(guī)入路探查關節(jié),首先探查ACL明確診斷,保留韌帶殘端,處理其他合并損傷。對合并有半月板損傷者行關節(jié)鏡下半月板縫合修復術或部分切除修整術;對合并有內(nèi)側或外側副韌帶損傷者,如分離試驗外翻超過10°,則行內(nèi)側或外側副韌帶修補術。
2.2 獲取移植物:于患肢脛骨結節(jié)下內(nèi)側面觸摸確認肌腱大致位置,并做長3~4cm斜行切口,切開皮膚與淺筋膜,顯露鵝足,明確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將肌腱止點端連同骨膜切下,用肌腱剝離器依次剝?nèi)~@得肌腱。將肌腱置于工作臺上,刮除肌腱表面附著的肌肉,并對肌腱細小部位進行修整。肌腱兩端應用2號Ethibond不吸收縫線編織縫合2cm,肌腱對折,再在縫線牽引下測量四股肌腱直徑并準備相應直徑的鉆頭以備后用。預張,在牽張過程中可用生理鹽水紗布覆蓋,以保持肌腱組織的濕潤。
2.3 骨隧道建立和ACL重建: 將前交叉韌帶脛骨定位器調(diào)至 50°,從患膝前內(nèi)側入路置入,隧道的內(nèi)口應定位于前交叉韌帶解剖止點的中點處,基本上位于外側半月板的前角游離緣的延長線和內(nèi)側脛骨髁間棘外側斜坡底部的交點,距離后交叉韌帶前方7mm 左右處。脛骨隧道外口定位于脛骨結節(jié)內(nèi)側 15mm脛骨平臺下20~30mm處。定位好后用克氏針打入,在其引導下鉆取直徑與肌腱直徑匹配的骨隧道。
然后,用前交叉韌帶股骨定位器從脛骨隧道中插入,置于髁間窩內(nèi)右膝10點或左膝2點方向,卡住股骨外髁的后壁,將克氏針打入[2]。在克氏針的引導下,鉆取30mm與肌腱直徑相匹配的股骨隧道,隨后更換4.5mm 鉆頭將剩下的骨組織打穿。依據(jù)測量隧道的深度,選用合適袢長的Endbutton,與肌腱固定一起。在帶孔導針的引導下將移植物拉入制備好的骨隧道內(nèi)。當移植物拉到股骨隧道的頂端時用力拉緊移植物的股骨端,同時用適當?shù)牧α繝坷浦参锏拿劰嵌?,確認鋼板翻轉股骨端固定可靠,整理脛骨隧道外口肌腱,擰入合適直徑的可吸收擠壓螺釘,固定并去除多余肌腱。固定穩(wěn)定后反復伸屈膝關節(jié),確定是否存在髁間窩撞擊。
2.4 術后康復鍛煉: 術后伸膝位支具固定,關節(jié)冰敷,麻醉效應過后,即要求患者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踝泵鍛煉以及髕骨推移練習。第2天拔除引流管,術后10d放開支具屈膝角度至30°~45°,肌肉力量練習同時進行。術后12d拆線,繼續(xù)行關節(jié)功能鍛煉。2月屈伸運動基本達到正常后,開始主動屈伸運動及部分負重行走,3月后可棄拐負重行走,4~6月后全面恢復日常生活各項活動,強化肌力及關節(jié)穩(wěn)定。
2.5 隨訪及統(tǒng)計學分析: 術后隨訪43例患者,檢查患者術后活動關節(jié)穩(wěn)定性、前抽屜試驗、Lachhman試驗。臨床療效評價采用Lysholm評分和Tegner評分,術前及術后的關節(jié)功能評分結果進行t檢驗,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43例均獲得隨訪,且均未發(fā)現(xiàn)傷口愈合不佳、腓總神經(jīng)損傷等并發(fā)癥。2例行內(nèi)側副韌帶重建術,16例行半月板修復術。
所有患者膝關節(jié)功能用Lysholm評分評定,術前(42.45±5.46)分,術后14d(74.35±7.25)分,術后1年(88.65±6.82)分; Tegner評分:術前平均3.8分,術后平均5.5分。手術前后功能評分比較存在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見附表。
全部患者膝關節(jié)活動范圍超過120°,無伸膝受限。前后抽屜試驗、軸移試驗及Lanchman試驗均陰性。無1例術后并發(fā)癥出現(xiàn)。
附表 ACL損傷患者術前與術后 膝關節(jié)功能比較
注:與本組術前比較,*P<0.05,△P<0.05
ACL是膝關節(jié)內(nèi)對其穩(wěn)定性起到重要作用的結構,它的損傷是嚴重的膝關節(jié)內(nèi)損傷,損傷部位以韌帶體部為甚,傷后往往會出現(xiàn)疼痛、關節(jié)腫脹出血及功能障礙等早期情況。它的損傷主要會導致膝關節(jié)的不穩(wěn)定,進而可引起關節(jié)內(nèi)半月板及軟骨的繼發(fā)損傷,從而會增加創(chuàng)傷后骨性關節(jié)炎的可能[3]。前交叉韌帶長為31~35mm,其主要血供來自于膝中動脈,其他血供來源于供應髕下脂肪墊的膝下內(nèi)側動脈及膝下外側動脈。前交叉韌帶的骨性附著部位不對其提供血供,因此,前交叉韌帶損傷時,良好的血供對韌帶的修復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對于ACL的損傷,早期行韌帶重建術,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國內(nèi)外研究證實,采用關節(jié)鏡下行前交叉韌帶重建術有切口小、損傷少、手術并發(fā)癥少及恢復快等優(yōu)點[4~5]。本組病例共43例,以中青年病人為主,全部選擇腘繩肌腱單束重建,術后隨訪時所以患者相關檢查均陰性,表明腘繩肌腱單束重建能有效恢復膝關節(jié)穩(wěn)定性。本組患者術后膝關節(jié)Lysholm評分由術前(42.45±5.46)分增加至術后1年的(88.65±6.82)分;Tegner評分由術前平均3.8分增加至術后平均5.5分,均提示術后關節(jié)功能較術前明顯提高。
目前對于韌帶重建移植物的選用,仍然存在許多選擇方式。常用的移植物有自體移植物、同種異體移植物和人工合成材料。人工合成材料雖在理論上有許多優(yōu)點,但由于易折斷性導致臨床失敗率高,臨床已很少單獨使用,一般多與自體成分合用,作為增強材料。同種異體移植物由于供體來源少、有排異反應可能及體內(nèi)重塑成熟過程較慢等原因,在臨床應用還有待普及。目前應用最廣泛的仍然是自體移植物,這樣在減少排斥反應的同時避免了疾病的帶入。常用的自體移植物有髕腱、腘繩肌腱(半腱肌和股薄肌腱)和股四頭肌腱[6~9]。在本組試驗中,我們選用了腘繩肌腱行韌帶重建,結果進一步證明腘繩肌腱是韌帶重建中良好的移植物,并且能夠明顯改善膝關節(jié)功能。
研究表明,ACL的殘端以及周圍滑膜組織內(nèi)存在的機械感受器的興奮性與膝關節(jié)的本體感受器有關。而對于保留殘端的ACL重建的研究發(fā)現(xiàn),韌帶的血管發(fā)生較早。本組研究中,足夠限度的保留了ACL的殘端以及周圍滑膜組織,對其血供和本體感受器以保護[10]。對于其對膝關節(jié)功能恢復是否具有重要意義,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驗證。
ACL重建的作用是恢復膝關節(jié)結構及其功能。本組試驗中共行韌帶重建43例,全部采用自體腘繩肌腱解剖重建,隨訪1年,患者膝關節(jié)功能較術前顯著提高,生活質(zhì)量明顯改善。我們認為,膝關節(jié)鏡行自體腘繩肌腱的ACL重建的近期療效可靠,但長期效果有待進一步隨訪。
[1] Beasley L S, Weiland D E, Vidal A F,etal.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A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anatomy, biomechanics, surgical considerations, and clinical outcomes[J]. Operative Techniques in Orthopaedics, 2005, 15(1): 5-19.
[2] Loh J C, Fukuda Y, Tsuda E,etal. Knee stability and graft function following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Comparison between 11 o'clock and 10 o'clock femoral tunnel placement[J]. Arthroscopy: The Journal of Arthroscopic & Related Surgery, 2003, 19(3): 297-304.
[3] Markatos K,Kaseta M K,Lallos S N,etal. The anatomy of the ACL and its importance in ACL reconstruction[J]. European 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 & Traumatology, 2013,23(7):747-752.
[4] Martin Lind,Frank Menhert,Alma B. The first results from the danish ACL reconstruction registry: epidemiologic and 2 year follow-up results from 5,818 kne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s[J].Knee Surgery, Sports Traumatology, Arthroscopy,2009,17(2):117-124.
[5] 易 智,劉時璋,凌 鳴. 關節(jié)鏡下自體半腱肌腱重建單束膝前交叉韌帶臨床研究[J].陜西醫(yī)學雜志,2012,(7):806-807.
[6] 李戰(zhàn)寧,焦 楊,李 毅. 關節(jié)鏡下自體半腱肌與股薄肌腱重建前交叉韌帶臨床觀察[J].陜西醫(yī)學雜志,2013,(11):1487-1488.
[7] Levy A S, Meier S W. Approach to cartilage injury in th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deficient knee[J]. Orthoped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003, 34(1): 149-167.
[8] 鄭小飛, 黃華揚, 張 余, 等. 關節(jié)鏡下重建前交叉韌帶移植物的選擇與療效比較[J]. 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 2009, 24(7): 592-594.
[9] Handl M, Drzik M, Cerulli G,et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dynamic strain evaluation of the graft[J]. Knee Surgery, Sports Traumatology, Arthroscopy, 2007, 15(3): 233-241.
[10] Fremerey R W, Lobenhoffer P, Zeichen J,etal. Proprioception after rehabilit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in knees with deficiency of th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 prospective, longitudinal study[J]. Journal of Bone & Joint Surgery, British Volume, 2000, 82(6): 801-806.
(收稿:2014-05-12)
@腘繩肌腱 移植,自體 關節(jié)鏡檢查 前交叉韌帶重建術/方法
R684.7
A
10.3969/j.issn.1000-7377.2015.0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