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達斡爾族沃其貝節(jié)
文/ 張素靜
“沃其貝”(達斡爾語,意為祭敖包),達斡爾族最重要的薩滿教祭祀活動,源于蒙古族的“祭敖包”(“敖包”是蒙古語,意為堆土或鼓包),是由薩滿主持的膜拜神靈祖先的祭祀儀式。幾個世紀以來,我國北方各古老民族的所有祭壇上幾乎都被薩滿教占據。一般認為,薩滿教起源于原始狩獵。薩滿分職業(yè)薩滿和家庭薩滿,達斡爾族統(tǒng)稱之為“雅德根”,他們相信“雅德根”是神與人之間的中介者,通過其可以傳達神和人的意志,達斡爾族的“沃其貝”由此淵源悠久。
關于敖包的起源,《消會典》記載, “游牧交界之所,無山無河為志者,壘石為志,謂之敖包”;方觀承《從軍雜記》云,“峰嶺高處,積亂石成冢,名鄂博,謂神所棲……”。由此可見,敖包最初是用來識別路界的,后來就變成了祭祀山神、路神、村落保護神等神靈的場所,根據需要可選址建造。關于“沃其貝”的由來,已無據可考,但在民間流傳著一個動人的故事。相傳很久以前,蒙古人過著游牧狩獵的生活,人們的喪葬一直是天葬,即把尸體放在勒勒車上,漫無目的地在草原上行駛,什么時候尸體掉下來,就在那個地方自然露天安葬,牧民們由于思念親人,每年都想到安葬親人的地方吊念,可茫茫草原到哪里去找安葬地點呢?于是,他們就想出一個辦法,安葬親人時隨車帶上一只駝羔,在安葬的地點將駝羔的血放掉一部分。第二年,將駝羔的母親和已兩歲的駝羔帶上,沿著大致的方向和路線去尋找,如果發(fā)現(xiàn)母駝或駝羔在某一處不肯前行或悲鳴,那就是安葬親人的地點,于是就壘幾塊石頭或捧幾把土來祭奠親人,求得親人的護佑。如此沿襲,祖祖輩輩、世世代代,形成了祭敖包的習俗。據說,達斡爾族“沃其貝”始于元朝,盛行于清代,每年春秋都要以哈拉(部落)為群體進行,敖包建在水草肥美的山崗上。
活動由薩滿主持,僅限男人參加,內容除祭祀外,還要舉行賽馬、射箭、摔跤、拉頸、拔棍等傳統(tǒng)體育活動。新疆達斡爾族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沃其貝”除延續(xù)傳統(tǒng)的祭祀和體育活動外,在內容上還增加了召開族會。
定居塔城后的達斡爾族,大多以村為單位舉辦“沃其貝”。在塔城達斡爾族聚居較集中的阿西爾鄉(xiāng)、阿布都拉鄉(xiāng)、喀勒哈巴克鄉(xiāng)、恰夏鄉(xiāng),至今還可以看到從前的敖包。文革時期,“沃其貝”一度被禁止,直到1984年阿西爾人民公社正式被國務院命名為“阿西爾達斡爾民族鄉(xiāng)”后才恢復了“沃其貝”,更名為“沃其貝節(jié)”。“沃其貝節(jié)”是達斡爾族最隆重的民俗節(jié)日,定在每年的6月8日舉行。其時,春暖花開、春耕結束,周邊鄉(xiāng)村和其他縣市,乃至全國各地的達斡爾族群眾,都會集在阿西爾達斡爾民族鄉(xiāng),參加這一盛大的節(jié)日慶典活動。
這一天,人們很早就起來打掃房間、院落的衛(wèi)生,準備祭祀品和午餐要吃的柳蒿芽菜。一家人吃罷早飯,換上節(jié)日盛裝,與鄰居結伴,或步行或坐車,早早來到敖包前,宰殺牛羊,擺放祭品,懸掛彩旗,系五色綢帶,為“沃其貝節(jié)”祭祀儀式做著各種準備工作。“沃其貝節(jié)”的內容有祭祀、族人大會、體育比賽、聚餐、文藝演出五項。
“沃其貝節(jié)”的敖包設在離阿西爾鄉(xiāng)政府以北1公里處的“三眼泉”土山上。這時的三眼泉,山下綠樹成蔭,小溪清澈,風景十分秀麗,山上敖包聳立,彩旗飄揚,一派節(jié)日氣氛。當“太陽半桿子高的時候”,參加“沃其貝節(jié)”的人就已站滿了整個山頂。一切就緒,莊嚴肅穆的祭祀儀式開始了。祭祀儀式第一項,眾人跪拜,由“巴克其”(主持人)宣讀祭文,祭文大意為“感謝神靈祖先賜福于我們,今天,我們用收獲的最好的糧食、牲畜供奉您們,祈求繼續(xù)保佑我們五谷豐登、人畜興旺”,之后三叩首;第二項由薩滿跳“牙德根舞”(薩滿舞)在前領行,“巴克其”隨后率眾人緩行敖包三周,一邊向敖包上祭血、祭酒、祭奶食,一邊吟誦祈福之詞;第三項是在祭祀過后,大家紛紛爭食祭壇上的貢品,互相往對方臉上涂抹酸奶,以示互相祝福。祭祀儀式結束后就舉行傳統(tǒng)的族人大會。過去的族會由族長主持,現(xiàn)在一般由鄉(xiāng)長或德高望重的長者主持。族會旨在解決族人生產、生活中的大小事宜,通告一年里發(fā)生的重大事件。會畢,由長者、鄉(xiāng)長和村長帶頭捐款捐物,以扶助需要幫助的人。祭祀、族會結束后,接下來就開始舉行賽馬、摔跤、射箭、打曲棍球、下圍鹿棋、拉頸、拔棍等傳統(tǒng)體育項目的比賽。
參加比賽的年輕人個個都有備而來,許多人都是一人參加多個項目比賽,不甘落后。在圍鹿棋、拉頸、拔棍項目的比賽中,男女老少都可以參加,獲得第一名的選手,還可以得到糧種、牲畜等獎品。等到所有的項目都比賽完后,大家就在敖包下的樹林草地處,或在戍邊紀念碑前,男女各圍成圈,席地而坐。待燉好的大盤手抓肉端上,由鄉(xiāng)長將羊肉的“達勒”(肩胛骨部位)獻給族內年歲最長的男性,寓意健康長壽;將羊肉的“叟吉”(髖骨部位)獻給族內年歲最長的女性,寓意人丁興旺;之后,大家拿出從家里帶來的米腸子、燉柳蒿芽、麥秸灰烤餅和白酒開始午餐。簡單、樸素的午餐在一輪一輪的敬酒后,氣氛達到了高潮,此時文藝演出開始了。演出的節(jié)目都是為“沃其貝節(jié)”精心排練準備的,有傳統(tǒng)的民間舞蹈、歌曲,也有新創(chuàng)作的和其他少數民族的節(jié)目。演出的最后一個節(jié)目是集體跳“汗拜舞”?!昂拱菸琛笔沁_斡爾族古老的舞種,它源于達斡爾族群眾的生產生活,是一個互動的節(jié)目,群眾可以自由參加。在這里,不分民族和年齡,不分身份與職務,只要你樂意,就可以加入其中。大家圍成圈,踏著歡快的節(jié)拍,兩兩對舞地沿逆時針方向轉。跳到高潮時,邊跳邊喊“汗拜!秀喂!”(跳起來吧),隨之,腳下的節(jié)拍越加響亮,直跳到滿頭大汗,喉嚨干啞為止。傍晚,牧放的牛羊陸續(xù)回來,一天的“沃其貝節(jié)”也就結束了。(責任編輯/吳曦 設計/張籍勻)
新疆達斡爾族簡介:
達斡爾族是我國北方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人口為12333萬(2005年中國人口抽樣調查),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qū)、黑龍江省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達斡爾語是阿勒泰語,系蒙古語族的一個獨立語言,但無文字,解放前學習滿文,之后逐漸普及漢文,新疆地區(qū)還兼通哈薩克文。達斡爾族與北方大部分少數民族一樣,自古信奉薩滿教。幾個世紀以來,生活在不同地理環(huán)境下的達斡爾人民,從事著農業(yè)、牧業(yè)、獵業(yè)、林業(yè)、漁業(yè)手工藝等多種生產活動。居住在新疆塔城市的達斡爾族,農牧業(yè)依然是其基礎產業(yè)。
新疆達斡爾族,系清朝駐防伊犁索倫營官兵的后代。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清政府為加強西北邊疆軍事防備,征調達斡爾族官兵1000余人及家屬3000余人,經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分南、北兩路,于次年秋抵達伊犁地區(qū)。達斡爾族官兵隸屬索倫營,被編為索倫營右翼四旗。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在農民起義軍的打擊下,惠遠城失守,駐守在霍爾果斯一帶的索倫營官兵受到重創(chuàng),5000余名官兵及家眷,被迫遷徙至俄國境內,歷時長達6年。同治十一年(1872年),索倫營由塔城邊境集體返回祖國,在塔城恢復編制,重新戍邊屯荒。民國初,經政府批準,達斡爾族按丁分得土地,從此解甲歸田,集中定居在塔爾巴哈臺山下的三眼泉地區(qū)從事農耕。1954年,我國民族自治區(qū)域法頒布后,將達斡爾族居住集中地定為“瓜爾本社爾達斡爾自治區(qū)”,后又名“十月人民公社” “紅衛(wèi)人民公社” “阿西爾人民公社”,1984年正式命名為“阿西爾達斡爾民族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