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本主 探秘白族人心靈的港灣
文·圖/冉玉杰
蒼山洱海,大理南詔,昔日的白族聚居地如今早已成為著名的旅游勝地。游客們看三塔,游洱海,在大理古城徜徉,于雙廊老街發(fā)呆,碧水藍天與高原明凈的空氣使遠道而來的人們卸下了生活的擔子,有機會聽一聽自己內心的聲音,靈魂得以靜下來休憩。然而,那些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們,有著怎樣的精神世界,何處是他們靈魂的歸處?去過幾次大理以后,我萌生了尋找這一問題的答案的念頭,于是找了個機會,離開都市的喧囂,走村串戶,進行了這次尋找本主之旅。
①大建旁——本主廟是大家休閑的場所
②修繕中的本主廟
沐浴著大理明媚的晨光,我走進位于洱海邊的古生村,在路邊問一位老者,村里的本主廟在哪里?循著他的指引,一轉角,看見一座不算大的本主廟。進得廟宇,從格局上看,左側是廂房,右側是一個開放的回廊,里面擺放著兩排長椅,那應該是平時人們休息聊天的地方,正殿不大,門扉虛掩,我推門進去,幾個工匠正在給神龕上的塑像上色。這座廟宇正在維修,難怪感覺有些清靜。和工匠們打過招呼,看他們一絲不茍地工作著,彩筆過處,熠熠生輝。他們休息的時候,我與他們聊起來,原來他們不是本村人,因為古生村本主廟要進行維修,專門從慶洞村過來幫忙,然后話題便轉到本主上。
本主對于白族人來說,就是他們的主人,是保護本境白族人平安吉祥的神。他們認為本主能夠保佑大家“為士者程高萬里,為農者粟積千鐘,為工者巧著百般,為商者交通四海”。因此,大理周邊的白族村落幾乎村村都有本主廟,他們常說:“本主本主,本境福主。”如果一個村子沒有本主,常被人稱為“沒主營”,意味著你沒有人管,村里人自己會覺得沒有面子,也往往被人瞧不起。
塑繪本主的師傅告訴我,古生村的本主廟叫水晶宮,供奉的本主為北方天王,本主的會期是七月二十五日。我去的時候,師傅正好在給北方天王畫胡須。北方天王左手托塔,右手拿傘,頭戴金盔,身披鎧甲,面容平和,坐像莊嚴。
白族本主有一個不同于其他幾大宗教的特點,就是本主的身份包羅萬象,既有太陽、月亮等宇宙星球,又有石頭、樹木等自然物,還有龍王、水牛等介于神話與現實中的動物,人物被作為本主時更是涵蓋古今內外:有南詔、大理國的王公貴族,也有諸葛亮、薛仁貴、忽必烈、吳三桂等歷史人物。這些天地萬物與歷代名人,無論他們曾經與這片土地關系的疏密,都因為各種機緣,進駐白族村莊,被請上廟宇的神龕,為白族人的婚喪嫁娶、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操心。可見本主崇拜作為一種民間宗教,人們不是去空泛地恪守一種信條,去信仰一種所謂正統(tǒng)的教義,而是重視宗教實踐、宗教禮儀和宗教行為。他們根據人們日常生活需要的具體目標去確定和選擇宗教原則,因此便有其獨特的本主選擇標準,即“以死勤事者則祀之,以勞定國者則祀之,能御大災者則祀之,能捍大患者則祀之”。
順著洱海邊的道路我來到仁里邑的本主廟,廟門以青色為主色調,配以精描的灰墻,顯得典雅沉靜。細看門楣上的裝飾畫,紙筆墨硯、書卷金榜,處處都透露出重文崇教的書卷氣,由此聯想到多次與白族人接觸中感受到的溫文爾雅氣息,看來確實有文脈的傳承。進得廟里,一位中年人正在廂房邊做飯,一位老太太抹干凈了神臺上的塵土走過來。聊天中知道,老太太不是本地人,但是現在住在廟里,是個自愿的看廟人,那個中年人是他的兒子,本住在城里,今天專門過來給老太太做飯。廟里供奉的是南詔段宗牓的護衛(wèi)王將軍,被封“威靈景帝”。
③慶洞村燒火做飯
④仁里邑本主廟的門樓
①石寶山上的石刻本主造像
白族的本主各式各樣,既有山上的石頭,又有神話中的圖騰,還有歷史上的人物。每個本主背后,都有一個傳說或者一段歷史。紅砂石大王、大樹疙瘩本主、壁虎本主是典型的自然崇拜,小黃龍、黑龍老爺、青龍老爺是典型的圖騰崇拜,細奴羅本主、李宓本主、沐英、徐達等是典型的英雄崇拜。此外,傳說中的孝子、節(jié)婦以及忠烈兒女都是本主崇拜的對象,可見白族本主文化的多樣性和開放性。
第二天早上我來到位于洱海源頭的江尾鄉(xiāng),經過多方詢問,在靠近山邊的公路旁找到了本主廟。這是一個規(guī)模較大的廟宇,兩座殿堂、一個大院,十多位信眾在廟里焚香添油,大殿之上煙霧飄緲。江尾鄉(xiāng)供奉的本主為呂凱將軍和大黑天神,呂凱曾幫助諸葛亮平定了孟獲的叛亂,而大黑天神則青面獠牙,猙獰無比。
作為密宗護法,大黑天神從印度來到大理當上了本主還有這樣一個傳說。很久以前,玉皇大帝聽說大理人好吃懶做,不敬老人,便派遣天神攜毒藥去懲罰他們。當天神走到江尾鄉(xiāng),見這里山青水秀、男耕女織、人民勤勞,遠不是傳說中的那樣,不忍將毒藥撒向人間,又怕有違玉帝旨意,于是將毒藥吞進肚里,立馬變成了三頭六臂、面龐漆黑。玉帝被其救人精神所感,遣蛇為其吸毒,因此大黑天神塑像的身上往往都會塑有毒蛇。而大理白族人民感念其舍身救人之德,巍山、洱源、劍川、賓川等多地都奉他為本主。
在劍川博物館,我看到木刻雕版的本主造像。據管理員講,收藏這一造像的主要原因是其雕刻生動,而石寶山上的本主石刻造像則更有價值。石寶山位于大理劍川縣西南方,出縣城不久,隨著山勢的起伏,公路變得崎嶇蜿蜒,車輛穿行于蒼松翠柏之間,一會兒到達一個山頂的平臺,停車四望,群山逶迤,峽谷的對面便是石寶山。石寶山由紅砂石構成,山形奇特,遠看似獅似象,近看石頭多龜背狀裂紋。沿著山坡分布著十多龕南詔、大理國時期的石窟,被譽為“南方敦煌”。在管理所同志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位于山頭獅子關下的一龕石窟前,只見泛黃的石頭上刻著一幅“全家?!保毫糁j腮胡子的王者頭戴蓮花瓣高冠,王后體態(tài)豐腴,身著長袍,身后三個孩子圍繞著,兩側站立的是神態(tài)謙卑的仆人。專家研究認為,“全家?!彼茉斓娜宋锸悄显t國的創(chuàng)始者細奴羅及其后妃、子女,這也是迄今最早的本主造像。
在大理周邊尋訪,往往會在不同白族村落遇見不同的本主。洱海邊的一個小村莊河矣城供奉的本主叫“洱海靈帝”,他左側是海螺神,雙手托盤捧著一只大海螺;右側是魚神,頭戴尖角帽,帽上有條魚。顯然是為了保佑村民漁獵豐收。
歷史人物成為本主也是十分有意思的現象,諸葛亮是下關西門村本主,孟獲則是四十里橋的本主;在大營村我們看到的本主是唐代大詩人韓愈,而在新生邑看到的本主又是薛仁貴,就連吳三桂也被奉為本主。由此可見,本主文化是典型的村落文化,具有強烈的地域特征。雖然信仰的主體是白族,但他們吸取其他民族尤其是漢族的傳統(tǒng)文化,呈現出兼容并包的特點。這與大理地區(qū)地理上的相對封閉性和民族交融與文化的開放性有直接的關系。
②仁里邑本主廟的看廟老人
③江尾鄉(xiāng)本主廟的呂凱將軍和大黑天神
大理的冬季雖然也有些寒意,但明媚的陽光和通透的空氣傳遞給人的是清新的感覺。雖然太陽已經將金光灑滿大地,但月亮依然懸掛于藍天之上。幾個孩子雀躍著從盛開的紫紅色三角梅前跑過,無視背后廟門上威嚴的門神,只把目光聚集于我手中的鏡頭。而老人們則默默地從鏡頭前走過,他們所專注的是廟里的活動。這也是喜洲鎮(zhèn)慶洞村尋常的一天。
慶洞村的本主廟叫做神都,相傳始建于大理國時期,被民間尊為五百神王之首,故號稱神都。與神都的名號相應,慶洞村的這個本主廟在我所看到的寺廟中也是較大的,而且布局頗為講究。首先吸引我的是紅門上的一對門神,鎧甲金盔,目光炯炯,一人杵劍,一人持雙錘,其身形高過真人,且色彩夸張,比例協(xié)調,給人威嚴大氣之感。進門以后左右兩側長廊之內有四十余座灶臺,后面大殿上供奉著儀表威嚴,長髯及胸,身披龍袍的本主段宗牓,兩側依次是他的妻兒隨從。段宗牓是南詔國英勇善戰(zhàn)的猛將,曾智廢權臣,擁立舊主,是忠義的化身,其精神為后人所稱道,故而被奉為本主。
①慶洞村敬本主
陽光斜射進大殿,紅色的對聯下,兩位中年男子分坐于大殿兩側,小桌子上鋪了紅布,案上擺著一摞黃色神疏,他們是廟里的寫疏人。一位80多歲的段姓老人來到一位寫疏人前,在一番絮叨之后,寫疏人提筆寫下一行小字:大中國云南省大理市喜洲鎮(zhèn)慶洞村居住,奉道修神,祈求消災,賜福保泰,信士段榮菊及合家人叩。原來老人叫段榮菊,這兩年家里喜事不斷,不但翻修了老房子,而且孫兒也找到了媳婦,她今天到廟里來,就是要將這些消息稟告給本主。
一會兒,段榮菊的兒子、兒媳背著柴火雞魚及調料,還帶著鍋碗瓢盆來到廟里,在廂房的灶臺上開始埋鍋造飯。隨著火苗的升起,濃郁的香氣慢慢在本主廟里彌漫開來。在大家忙碌的時候,段榮菊將寫好的神疏放在本主前的案上,帶領兒孫三叩九拜。十來位婆婆手持銅鈴木魚,坐于殿前,念念有詞,誦經祈禱,聲韻平和婉轉,與金木之聲相配合,和諧悠揚。美食備齊,端上來先供奉了本主,然后一家人圍坐桌前,共享其樂。
這個上午,共有四家人齊聚神都本主廟,將各自的家事向本主稟報,同時將自家的美食與本主共享。可見這本主廟里,是一個人神共事、人神共歡、人神共享的場所,本主不但管人間家事,也同樣食人間煙火。
②慶洞村祈福
鶴慶縣小水渼的本主廟離村莊較遠,我們到幾個村子問詢,由于語言障礙,始終沒搞明白,后經指點,穿過新修的鶴慶火車站的一條地下隧道,再經過一段土路轉入一片樹林,在林子里找到了本主廟。雖然遠離大路,但廟內的香火很旺,這天上午,我們遇到了好幾家人來廟里上香。
小水渼的本主是東山老爺,他一身戰(zhàn)袍,右手持劍端坐于廟堂,有趣的是他右腳蹬的是戰(zhàn)靴,左腳卻穿了一只繡花鞋,據說背后還有一段言情故事。對于本村本主的故事,大多數當地人也未必了解,但一點也不影響他們朝拜的熱情。今天來的幾家人,葉姓家的女婿前段時間生病住院,家人今天來祭祀本主,是希望去去晦氣,求得保佑。一位姓李的中年婦女幾個月前丈夫去世,她一直在傷心之中度日,因為懷念丈夫,今天來祈求本主給閻王爺打個招呼,讓丈夫免受地獄之苦。她在廟里一直在哭泣,帶她祈福的婦女都盡心盡力為她念經,并且不斷安慰她。另外一家來本主廟是為媳婦祈子的。了解了他們拜本主的目的,再看看廟堂上正襟危坐的東山老爺,感覺他雖然有濃眉美髯及魁梧的外貌,卻懷揣著一顆慈善寬厚火熱的心。
在廟宇右側的廂房內看到一個在襁褓中安睡的嬰兒,因長相可愛便給她拍攝了幾張照片,經與其家人聊天,知道她是今天全家前來拜本主的重要原因之一。小女孩叫熊健潔,剛剛滿月,他爸爸熊兵也剛買了輛面包車和摩托車,一家人生活美滿。在爺爺和曾祖母的帶領下,四世同堂的一家人一早就拎著香蠟紙錢,背著雞、魚、酒、肉來拜東山老爺。熊家其實是漢族,由于長期生活在大理地區(qū),從小就接受了本主崇拜,加上孩子的母親是白族,因此今天聯姻的兩家十多口人一起來到本主廟。其實在很多村寨都是這種情況,本主崇拜超越了民族的界限,成為地域的信仰。
①慶洞村神都的早晨
②小水渼祈福儀式
熊健潔的祖母已80多歲高齡,但精神矍鑠,和小孩的外婆坐于院中,把細地將兩根竹棍扎成樓梯,并在上面貼上紙錢、紙馬、小紅旗等物件。這時,雞魚水果已準備妥當,家人帶上貢品進到廟堂,熊健潔在父母的懷抱中熟睡著被抱進廟里,叩拜本主,祈求福祉。竹梯用紅線系于小桌之上,擺上貢品,一家人分別上前,面對本主跪拜。主持儀式的老齋太抱著大紅公雞,用米喂著它,讓它一步步邁上天梯,當公雞爬上頂端,除了再喂它一把米以外,還從它身后拋出幾個饅頭,前面的人們爭先搶下,大概是接福的意思。
緊接著熊兵把新車和摩托車開進廟來,老祖母把貢品放到車前,主持祭拜的老齋太則分別給面包車和摩托車貼紅,然后執(zhí)香端米,圍著車輛念念有詞:“熊氏門人來朝謝,東山老爺要保佑,熊家買車來朝謝,開車師傅年紀輕,有了差錯要搭救,熊氏人家沾福分,今天就是那黃道日……”
據老祖母講,當地人特別是婦女和老人特別熱心于廟宇的修繕,平時常常到廟宇里走動,也將他們對本主的信仰通過日常的一次次活動傳遞給下一代。正如這個剛滿月的嬰兒,在襁褓中便在廟宇的煙霧與神光中感受本主的威武、感受長輩的祝福、感受親人的關懷。在以后的成長中,她會無數次地進到本主廟,那時也許她會慢慢遵從本主對善惡的判斷、懷有對世間的悲憫,文化與信仰,便這樣隨著血脈,代代傳承。(責任編輯/吳曦 設計/張籍勻)
④小水渼剛滿月的孩子在父母的帶領下拜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