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逼捐”逐漸成為中國社會一種特有的現(xiàn)象,這使得與國外發(fā)展程度較高的慈善公益事業(yè)相比,中國社會的捐款因受一定的社會輿論壓力的影響而變味?!氨凭琛钡谋澈笊羁探沂境龅氖巧鐣罕娯敻挥^念的異化,更深層次反應的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異化。
關鍵詞:逼捐;財富觀;異化;
文章編號:1674-3520(2015)-12-00-01
天津塘沽大爆炸后,社會各界踴躍捐款捐物獻血,為災區(qū)貢獻自己的一份力。但是在“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良好社會氛圍中卻出現(xiàn)了不和諧的音符——逼捐。捐款作為一種自愿的、助人為樂的慈善行為,為何要去逼?“逼捐”一方面使得自愿性自主選擇性的捐款被道德綁架被人為束縛被社會輿論所左右,另一方面更使得慈善意識尚欠缺的中國社會談捐款而色變。“逼捐”自古有之,但是隨著現(xiàn)代社會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以及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現(xiàn)代社會的“逼捐”影響范圍之廣輿論壓力之大前所未有。
從“逼捐”的主體來看,大體分為四類。第一類,自己主動捐款但感覺自身力量薄弱而寄希望于有財力的企業(yè)和社會名人。第二類是不愿意捐歀而僅希望企業(yè)和名人捐款;第三類是自認為是社會道德的代言者,通過“逼捐”標榜所謂的道德。第四類屬于網(wǎng)絡上的“看客”、“湊熱鬧者”人云亦云。在“逼捐”大軍中占主要地位的就是第二、三、四種人群,他們言辭激烈、義憤填膺,但往往無法真正做到為災區(qū)募捐反而會產(chǎn)生一定的消極影響。相比較而言,第一類人群能夠通過自身捐款起到“榜樣”作用,再通過“逼捐”為災區(qū)群眾募集更多的物資。雖然他們能夠在捐款量上作出貢獻,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缺乏對他人捐款的感恩和尊敬,蘊含的價值量低不能從根本上幫助解決中國慈善不足的弊病。有的學者在文章稱“逼捐”是對社會道德的合理需求的表達,合理“逼捐”是值得推廣肯定,筆者對此仍有質(zhì)疑。無論是否合理,“逼捐”從本質(zhì)上看是主體財富觀異化的表現(xiàn),更是人與人關系異化的表現(xiàn)。
財富觀,是指人們對于財富的認識,對財富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財富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zhì)基礎,人類發(fā)展的歷史可以說就是對財富爭奪占有的歷史。色諾芬曾在書中將財富定義為“財富是一個人能夠從中得到利益的東西”。該解釋雖然不能完整地解釋財富的含義但是卻很好地凸顯出財富對于人們的價值——能夠滿足人們的需要。圍繞財富,人類的行為主要有財富的獲取和財富的使用。在獲取和使用的過程受到一定的價值觀引導或某種觀念的指導,通過不斷實踐形成自己的財富觀。財富在獲取和使用的過程容易受到主觀思想認識水平的限制而發(fā)生異化,從而影響其對財富的認識,不利培養(yǎng)積極健康的財富觀。異化財富觀念的指導下所進行的行為選擇就會脫離原來的軌道發(fā)生偏差甚至是性質(zhì)的改變,從而對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產(chǎn)生一定的消極影響。
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jīng)營獲取的財富是受到國家法律的保護,在有的國家或地區(qū)甚至受到宗教信仰的保護。在本文中筆者強調(diào)的財富是通過合法渠道所獲得的??腕w出于自由意志的選擇將財富以任何形式捐贈給非盈利組織或個人,是財富擁有者對個人財富合法的占有和使用權利的體現(xiàn)。逼捐者的逼捐行為則是忽略財富擁有者的主觀意識和選擇自由,直接通過社會輿論壓力要求客體將自己的合法財富以捐贈的形式回饋給社會。這一行為的本質(zhì)是侵犯了財富擁有者對于自身合法財富的占有和使用的權利。在眾多“逼捐”的案例中發(fā)現(xiàn)逼捐者針對的目標主要是財富積累較多的企業(yè)或者是社會名人。逼捐者認為他們從社會中獲取大量錢財理應對社會承擔更多的責任,這其實也反映出自古以來社會大眾或多或少存在的一種“仇富心理”。對于他們來說,富人一般是為富不“仁”,錢財來之不“凈”。除此之外,他們對于財富的分配一直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態(tài)。雖然有太平天國、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失敗教訓,但是無法阻止人們對于“均等”的追求。隨著國家經(jīng)濟的發(fā)展,在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同時社會收入差距也在不斷擴大。伴隨物價的不斷上漲,收入的增加并沒有帶來幸福感的提升而收入差距的擴大又直接降低了人們的幸福感,久而久之人們對于財富富有者就產(chǎn)生了敵對的心理和仇視的態(tài)度。因此企業(yè)或者社會名人如果不捐或者少捐,逼捐者則會義憤填膺通過“逼捐”的方式“劫富濟貧”。
財富形式上是人與物之間的關系,但是本質(zhì)上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上文提到的仇富心理就是脫離人與物之間的關系變成了人與人之間敵對的關系。功利主義認為只要根據(jù)行為的結果就能夠判斷行為是否道德,這一點也受到逼捐者們的認同。逼捐者為了達到捐款的目的從而忽略其手段的不道德性和不合理性。與逼迫他人捐款相比,逼捐者中第二、三和四類人大多數(shù)自己不愿意去捐款或者捐得很少,他們甚至直接聲稱企業(yè)和社會名人捐款就代表自已捐款,從而為自身的逃避做出合理的解釋。逼迫他人捐款而自己拒絕捐款是沒有認識到捐款行為的真正價值,是對財富錯誤理解的體現(xiàn),這也是財富觀異化的另一個重要表現(xiàn)。財富本應該是人們實現(xiàn)人生理想的中介和媒介,而現(xiàn)在更多的人是將追求和積累財富作為人生的追求和目標。從手段變成目的其實就是財富異化的一個過程,也是中國慈善事業(yè)無法推廣和開展的重要阻礙,更是人們慈善觀念淡薄的主要原因。受到此種異化財富觀的影響,有的人甚至去譴責一些已捐款的企業(yè)和社會名人捐款太少讓他們覺得不滿意。
“逼捐”僅僅是中國社會捐款的一種特殊現(xiàn)象,“索捐”、“諾而不捐”和“勒捐”也時有發(fā)生。這些現(xiàn)象發(fā)生的主要原因就是人們財富觀念的異化。中國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離不開人們慈善觀念的改變,慈善觀念的改變最基礎的就是財富觀念的改變。
參考文獻:
[1]馮建軍,周興國,梁燕冰,張慧.教育哲學[M].湖北武漢,2011.
[2]色諾芬.經(jīng)濟論雅典的收入[M].北京,1981
[3]許壯飛.“逼捐”現(xiàn)象的倫理學審視[J].巢湖學院學報,2012:32-36.
[4]萬勁波,葉文虎.論財富觀與人類文明協(xié)同演進[J].環(huán)球保護,2008:70-73
[5]張洪武.慈善表達與公益理性[J].中國社會組織,2013:46-49
作者簡介:鮑靜(1991-),女(漢族),江蘇省溧陽市,南京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學(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