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博物館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博物館數(shù)量的不斷增加,使得博物館人開始對博物館進行重新的思考。很多博物館因為各種不同的原因使得信心勃勃修建的博物館達不到預期的展覽效果,讓參觀者不斷地減少,最后閑置。博物館只有將觀眾和展覽融為一體考慮到每一個細節(jié)當中,才能使博物館更人性化更能吸引參觀者眼球,也只有這樣才能突破傳統(tǒng)博物館的單一教育功能,讓新型博物館起到教育、研究、觀眾參與、人生思考等多重作用。
關鍵詞:博物館;文化;
文章編號:1674-3520(2015)-12-00-01
從博物館的發(fā)展來看,新型博物館的不斷增多,越來越多的博物館開館,如果把中國博物館的發(fā)展比作攀登珠穆朗瑪峰,目前應該說已到了5200米的大本營。中國博物館用20年完成了美國博物館一兩百年走過的路,發(fā)展是迅猛的,僅2013年在國家文物局注冊的新館就增加了299個,這樣的增長速度在全世界是罕見的。但是多不一定好,優(yōu)不一定精。國內(nèi)很多的博物館習慣把大量文物擺進展館內(nèi),以量大博得觀眾眼球,但實際的效果并不明顯。因為參觀博物館的觀眾層次不同,年齡不同,目的不同,所以像推文物一樣的陳列展覽,起到的效果并不理想。
當代博物館要想達到更理想的效果,就必須在修建開始就用心對待。而國內(nèi)的博物館因為制度和政策的一些規(guī)定,使得建設的博物館往往達不到預想的效果?;赝恍┎┪镳^的設計,往往是領導管建房子,博物館寫大綱,設計師“玩”空間,每一個角色都容易放大自己的職能,其結果可想而知。國外很多博物館建設和運行是靠基金會,資產(chǎn)和運營落在誰的頭上,誰才能真正負責。我們的一些博物館,建的時候熱情高漲,運營時間不長就慘淡經(jīng)營。其實缺少的不一定是經(jīng)費,而是運營策劃的思考。新建項目多、建設速度快,就會帶來一些問題。都想打造標志工程,都想創(chuàng)造業(yè)績,文化和藝術就成為了題材和工具。文化是“養(yǎng)”出來的,不是“擠”出來的,一些拔苗助長的做法,就有把歷史變?yōu)閼蛘f的風險。大家一般愿意把錢花在面子上,到了藏品征集、文物修復和陳列展覽該花錢的時候錢已經(jīng)沒有了,自然效果就打了折扣。其實從博物館建筑的第一張圖紙開始,就應該把藏品的保存和保護,作為這座建筑設計的出發(fā)點,而不是以建設者的主觀意愿決定的。專業(yè)的博物館團隊加入設計討論,符合國家有關博物館建筑的規(guī)定所產(chǎn)生的專業(yè)意見,對于設計一個真正的博物館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從建筑之始,這座博物館在藏品保管、保護和展覽開放等許多方面都已經(jīng)先天不足,這座博物館的實用功能和壽命將會大打折扣。目前有些地區(qū)的博物館建設,存在著先天的功能不足或缺失;有的使用者在建筑的全過程中處于失語狀態(tài);甚至有一些交鑰匙工程。如有的庫房和展廳之間沒有封閉式通道和電梯,從庫房到展廳之間全靠工作人員人工運輸;還有的博物館用于技術保護的藥品存放點和文物庫房相近,如果出現(xiàn)藥品事故首先受到危害的就是文物。如此所擔心的藏品如何安全?這些都是博物館建設中一些制度和政策出現(xiàn)的弊端。沒有讓博物館人參與到博物館建設中,而是讓一些非專業(yè)人士在建博物館,這樣建成的博物館怎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作為公益性文化機構,博物館的價值主要是通過為社會公眾提供服務而實現(xiàn)的。傳統(tǒng)博物館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過博物館與參觀者的直接互動實現(xiàn)的,手段之一就是展示陳列。展陳首先要注重吸引力,吸引力是實現(xiàn)有效的知識傳達的首要條件,而有的博物館將文物直接放入展廳,將說明牌說得不清不楚,或者將大量專業(yè)文字照搬到說明牌中,這樣讓非專業(yè)的參觀者提不起興趣。藏品作為一個博物館的基礎,如何讓觀眾知道它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是要深入研究的。只在說明牌上標出它的身份和年代,并不能體現(xiàn)出一個博物館對藏品的研究能力。換而言之,文物征集、保管和保護人員,是直接有機會長期與藏品對話的群體,這些業(yè)務人員是藏品內(nèi)涵的發(fā)現(xiàn)和研究者。因為他們的解讀,才產(chǎn)生出文物的基本信息、卡片和檔案。展出信息的來源也源于此。這也是博物館研究專家大量出自征集、保管和保護部門的原因。文物內(nèi)涵的發(fā)掘,要有長時間的知識積累。要吃透每一件文物的信息和內(nèi)涵,需要與文物長期對話。同時,也需要有駕駛史料和其他知識的能力。國際上著名的博物館在研究一個項目或做好一個展覽的時候,通常會由專業(yè)研究人員就每一件藏品做一份完整的學術檔案,包括藏品檔案所有的基礎信息,并收集全球有關于這件藏品的所有發(fā)表資料,窮其所有匯聚一體,形成關于這方面研究的所有史料和觀點,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當下最新的研究成果。只有這樣認真的對待每一件文物,從工作人員開始就細心的去研究解讀它,才能使觀眾對文物感興趣,如果工作人員都是照書翻譯生搬硬套將注解放入展廳,那么觀眾的反饋必定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其次文化傳遞的持續(xù)性同樣重要,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博物館觀眾參與的長效機制。兩者達到平衡才能保證與公眾進行最有效的交流。
就我個人的理解而言,我覺得博物館不僅要起到記錄文明的進步以及喚醒人類共同的記憶這方面的功能,我們還有更多的挑戰(zhàn)和責任需要履行。
曾經(jīng)看到過一篇采訪大英博物館亞洲部主任司美茵的報道,司美茵女士告訴大家,大英博物館的山墻上就寫著“記錄文明的進步,還同樣記錄人類的記憶”這幾句話,這也是大英博物館成立之初最根本的愿景和職責。博物館不光是向人們展示物件或文物的原件,更多的是讓人們挖掘自己內(nèi)心的想法,通過觀看以前的歷史找到他們在世界所處的位置和定位。博物館不光能展示過去,同樣還要展示現(xiàn)代,幫助人們在過去和現(xiàn)代之間架起橋梁。博物館還是一個讓大家理解人性共通性的地方,我們可能通過觀看來自遠古、異域所做出來的展品,來站在他人的角度了解到人類的共通性,這也使我們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提供了某種解讀,求同存異。博物館只有在各方面人員不同的努力下才能發(fā)揮更好的作用,才能得到觀眾的認可,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博物館事業(yè)更好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博物館展陳設計與觀眾注意力研究—以常州博物館少兒自然陳列為例 張易婷著 山東大學 2014-5-10
[2]參與到博物館的巨變中 中國文物報 2014-12-2 第229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