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世界經濟多元化的發(fā)展,文化也得到了極大的繁榮,各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開始予以重視。尤其是在數字化背景下,各國文化保護部門也開始探索基于數字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本文對數字化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進行了探討。
關鍵字:數字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5)-12-00-01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人類文明歷史的遺存,具有很大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參考價值,是人們研究古代文明發(fā)展的珍貴材料。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在世界范圍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發(fā)展形勢相比物質文化遺產來說,面臨的形勢更為嚴峻,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帶來了很大的沖擊,人們過于注重經濟的進步而忽略了文化的發(fā)展。數字化時代的到來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帶來了機遇,我們應該不斷探索新的途徑和方法,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從而促進我國和世界文化的繁榮發(fā)展。下面就對數字化背景下如何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提出了幾點對策。
一、利用數字化技術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采集和存儲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基礎首先是對其進行采集與保存。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形式多樣、非物質形態(tài)和信息量龐大等特點,對非遺進行完整有效的采集、編碼,并長期存儲存在一定難度。
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多樣的形式和巨大的信息量,通過傳統(tǒng)的圖文掃描、錄影、錄音等技術來獲取文字、圖像、視頻和音頻等信息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在傳統(tǒng)舞蹈的采集和保存中,利用上述方式就很難進行精確和全面的采集,更不要說進行完整重現和修改利用了。在數字化背景下,數字化技術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多種數據形式的記錄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近年來,三維掃描、動作捕捉、虛擬現實等新數字技術逐漸興起,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另外,數字化存儲技術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儲提供了許多新手段。非物質文化遺產轉化為數字化形式后,往往以文字、圖片、音頻、視頻、三維模型等多種形式進行儲存,這些數據來源多樣、結構異質,大多包含較大信息量,并有長期保存、方便管理的需求。在存儲面,除了以傳統(tǒng)的光盤、磁盤作為介質外,磁盤陣列、分布式存儲等現代數字技術為大容量存儲提供了可能,同時數據庫技術和檢索技術的發(fā)展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的結構化,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fā)與利用提供了便利。
二、構建數字化虛擬博物館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 是指以數字形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各方面信息進行收藏、管理、展示和處理的信息系統(tǒng),它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為用戶提供數字化的展示、教育和研究等各種服務。在數字化的大背景下,有很多博物館開始把計算機應用于博物館展示領域,通過構建數字化的虛擬博物館,拓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的空間和手段。在數字博物館里,閱覽者只需敲擊一下鼠標就可以清晰詳盡的了解這些文化遺產的具體信息和表現形式,滿足人們觀賞的欲望。
數字化博物館借助網絡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擺脫了傳統(tǒng)意義上博物館所必需的建筑、陳列、參觀時間等條件的束縛,尤其是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更是豐富了其表現形式和存在空間,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在數字技術的支持下,從網上方便獲得需要的信息,使稀有的文化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示利用和共享。另外,數字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有效拓展了文化遺產保護的領域,借助數字技術特別是虛擬的三維動畫技術,使其變得生動化和形象化,加深了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 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 大大彌補了傳統(tǒng)的實體博物館的不足。
三、構建地方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資源數據庫
幾千年的文明發(fā)展使得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表現形式多樣,而且特色鮮明。面對眾多需要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部門應該針對不同地方的實際情況,最大范圍的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一個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建立地方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資源數據庫,以促進不同地域、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保護與傳承。其中最有效的一項基于數字化技術的措施就是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基因信息庫。首先,要對可以永久傳承和堅守的文化遺產基因信息的核心元素進行科學論證和提煉,并通過對文化基因的分析對其進行科學、客觀地分類,以保證民族文化DNA 的正確傳承。其次,利用模式識別、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技術對文化遺產圖形符號、色彩、紋理等基因式信息的特征進行識別與采集。然后,依據圖形特征或語義特征創(chuàng)建一種準確、快速的圖形圖像檢索方法,實現文化遺產基因信息的準確檢索,從而達到非物質文化遺產高效利用的目的。
四、利用新媒體技術加強非物質文化的傳播
文化的表達和傳播必須依賴一定的工具和載體,而現代數字化技術的出現為非物質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方式。其中新媒體就是一個最主要和普遍利用的工具。新媒體是指以二進制數的形式記錄、處理、傳播、獲取過程的信息載體?,F代新媒體傳播技術的發(fā)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創(chuàng)造了新的條件。新媒體的應用主要是充分利用圖像、音頻、視頻、地理信息系統(tǒng)、3D 動畫等先進技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充分利用數字媒介的特點和優(yōu)勢,構建交互立體的傳播渠道,再利用數字電視、網站、移動互聯(lián)網等平臺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交互式傳播,同時也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全方位呈現在人民群眾面前,使得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得以更大范圍地學習、研究和傳承。比如,在2014 年元宵節(jié)前夕,中央電視臺推出的大型電視益智競技節(jié)目《中國謎語大會》,通過新穎而有趣味的節(jié)目設計,將猜謎這一漸漸被遺忘的民俗重新帶入到人們生活中,并且吸引大眾參加,在無形中傳播并普及了這一傳統(tǒng)文化。
在數字化背景下,要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和高效利用,相關部門應該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實現對非物質文化的采集和存儲,并利用虛擬博物館、新媒體等以數字化技術為支撐的形式來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效利用,從而實現我國文化的繁榮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黃永林,談國新.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開發(fā)研究[J].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02:49-55.
[2]譚必勇,張瑩. 中外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研究[J]. 圖書與情報,2011,04:7-11.
[3]楊海波. 數字技術與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 山東社會科學,2009,01:154-15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