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2013年7月1日至今,阜新市委宣傳部集中推出《感動在基層》專欄,宣傳報道一批來自基層一線、來自你我身邊、來自各行各業(yè)的感動人物,引起廣泛共鳴。這些新聞報道體現了新聞工作者深入基層、深入生活、深入群眾的體驗式新聞采訪,體現了新聞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全社會傳遞了溫暖向上的正能量。
關鍵詞:走基層;體驗式采訪;感動在基層;
文章編號:1674-3520(2015)-12-00-01
為深入推動新聞宣傳實踐“走轉改”,為大力弘揚社會正能量,市委宣傳部號召全市新聞戰(zhàn)線各路記者走進廣闊的基層天地,用話筒傳遞群眾的聲音,用文字書寫百姓的故事,報道來自生活最前沿的精彩與感動。從2013年7月1日至今,《感動在基層》專欄連續(xù)深度報道了百余位基層人物,真實客觀的新聞線索、嚴謹細膩的新聞筆風、鮮活生動的新聞現場、感人至深的新聞事跡均來自于一線記者的體驗式采訪。
體驗式采訪就是記者積極主動深入基層,投身生活,發(fā)現新聞線索,獲取新聞素材,并且親自體驗被采訪者的工作性質和生活狀態(tài),親自感受新聞事件的真實性和客觀性,親自體會新聞人物在社會背景下的所思所想,用翔實的材料、豐富的閱歷、豐滿的人物、真實的故事使新聞報道有血有肉、鮮活生動。
一、“一頭汗,兩腿泥”——走基層
“不到基層去,總隔著玻璃窗,眼睛就看不清楚;不到基層去,從材料到材料,思考就不夠深入;不到基層去,通篇干巴話,表達就不夠到位;不到基層去,冷暖不相知,感情就不夠投入?!闭嬲袃r值的新聞是記者用腳在基層走出來的。
《感動在基層》專欄的采制過程,第一步就是走進基層,跟隨采訪對象進行體驗式采訪。采訪環(huán)衛(wèi)女工錢立華的時候,鏡頭記錄了這樣的一天:凌晨兩點十五分出家門,騎上電瓶車二十分鐘后到達環(huán)管所,換工作服,拿上工具,推著垃圾車,馬不停蹄趕到分管片區(qū),四個小時不間斷地鏟掃清運,直到天亮。匆匆一口早飯,下午繼續(xù)巡查每個垃圾點,再到華燈初上。僅僅是一天的體驗,記者早已累得汗流浹背、氣喘吁吁,而錢立華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七千多個日日夜夜。
在采訪筑路工人黃國斌的時候,記者在炎炎烈日下,跟隨他一起感受腳下瀝青的滾燙;在采訪精神科護士安飛的時候,記者目睹病人發(fā)病時的不可控制,以及護士們洗頭洗腳、打飯喂飯的生活護理和真誠熱情、細心周到的心理護理;在采訪供熱一線工人王立波的時候,記者跟他挨家走戶地送去溫暖……跟隨式采訪讓記者親身經歷了基層人物的艱辛與不易,這種感受不是靠別人述說、或看電視就能體會到的,必須是親自體驗后才能更加深刻,才能把這種深刻用文字描述出來,才能讓受眾身臨其境地感受到基層人物的生活狀態(tài),才能對這些默默無聞的“馬路天使”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俯下身,彎下腰”——接地氣
作為一名新時期的記者,不能只是坐在辦公室里看看材料、做做記錄、學習學習講話精神,更要俯下身、彎下腰,到基層去,到社區(qū)到農村到廠礦到田間地頭,體會群眾的喜怒哀樂,感受社會的民生百態(tài),體驗百姓的觀察視角,挖掘新聞背后的真相。
《感動在基層》專欄采訪了百余位基層人物,他們中有一線工人、有醫(yī)生護士、有教師有律師、還有致富帶頭人,他們分散在項目現場、鄉(xiāng)鎮(zhèn)村莊、街道社區(qū)、商場集市,記者必須離開辦公室,抱著真誠的態(tài)度、深厚的感情、飽滿的熱情來到他們面前。在采訪遼寧工程技術大學駐胡寶吐村工作隊的時候,記者親眼看到工作隊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作,走訪調研,規(guī)劃設計,為村民修建大型肉牛養(yǎng)殖場,真正做到了“俯下身,彎下腰”。在這篇《山村來了金鳳凰》的錄音報道中,我寫下了這樣的話,稱贊受訪對象,同時也鞭策自己前行:
他們是平凡的,他們也是不平凡的,離開高校象牙塔走進貧窮小山村,需要多少勇氣和魄力;遠離熟悉的生活和至愛的親人,又需要多少果敢和決心;調研、規(guī)劃、測繪、設計、建造、管理等等,又需要多少精力與心血。但,他們的心里卻只想著:傾盡平生所學,用盡全身力量,俯身彎腰幫助百姓。既然來了,就要問心無愧。
三、“面對面,心貼心”——話家常
在基層新聞的采制過程中,體驗式采訪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受訪對象溝通能力的不確定、新聞事件發(fā)生地點可能會臨場改變、采訪細節(jié)會瞬間發(fā)生或瞬間消失等等,所以“用心”是“以不變應萬變”的不二法寶。記者要放下架子,把自己置身于新聞事件的環(huán)境中,與受訪對象處于平等地位,采取平和的態(tài)度、恰當的語言來緩解受訪者的緊張心理,讓受訪對象能夠展現他們的真情實感。與此同時,記者要用心參與、用心體驗、用心感受,去抓細節(jié),發(fā)現亮點。
張會明,從下崗職工到擠奶工再到奶牛廠廠長,最后成為致富帶頭人。采訪他的時候,年過六旬的張會明不善言談,行為拘謹。為了了解更多細節(jié),獲取更多鮮活的素材,記者來到牛舍,看著一頭頭膘肥體壯的奶牛,以養(yǎng)殖方法為切入點,打開了張會明的話匣子,也由此得知他幫助下崗職工、周邊農民跑貸款、出技術、蓋牛舍的故事。采訪遼寧省道德模范、“阜新市十大杰出母親”岳云凌,78歲高齡支撐著一個特殊的家庭:4口人四個姓氏,沒有任何血緣關系,卻在一起共同生活了幾十年。更特殊的是,四人中一人患有先天性癡呆、一人患有間歇性精神病。問她為什么,她卻只是簡單的一句話:“就像自己多一個孩子,我甘心樂意地做這個,我苦點不算啥,我就把他們能拉攏活了就行了”。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車水馬龍的城市,在生機盎然的農村,在基層一線、在你我身邊,有很多“源頭活水”等待新聞工作者用心去發(fā)現、去挖掘、去體驗,這種走進基層的體驗式采訪讓新聞事實更生動、更具體、更具有沖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