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研究和對比股骨粗隆間骨折不同內固定治療方式療效。方法 收集115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對照組43例,使用滑動加壓螺釘鋼板進行內固定,觀察組72例,使用抗旋轉股骨近端髓內釘(PFNA)進行內固定。結果 兩組患者骨折的愈合時間差異不明顯,P>0.05;但觀察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明顯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下地行走的時間顯著早于對照組,P均<0.05。結論 在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的內固定治療中,使用抗旋轉股骨近端髓內釘(PFNA)內固定的治療方式能夠明顯縮短手術時間,降低手術中的出血量和早期下地行走。
關鍵詞:股骨粗隆間骨折;內固定治療;療效對比
Comparison of Two Kinds of Internal Fixation Methods for the Treatment of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ZHENG Ming-pu
(Hanyuan County People's Hospital,Ya'an 625300,Sichu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and compar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internal fixation treatment for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of femur.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15 cases of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including 43 cases in control group,72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sliding compression screws,case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anti rotation proximal femoral nail(PFNA).Results The healing time of fracture in the two groups was not obvious,P>0.05,but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operation tim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tim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earli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patients,the use of anti rotation proximal femoral nail(PFNA)internal fixation can significantly shorten the operation time,reduce the amount of bleeding and early walking
Key words: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Internal fixation;Comparison of curative effect
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進程的加快,中老年骨折患者的數量也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其中股骨粗隆間骨折是臨床上常見的骨折病癥之一,其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和致死率均較高[1-2]。對于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而言,保守治療會明顯增加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而手術治療的痊愈效果則更為顯著[3]。在本次研究中,對我院最近3年進行了內固定手術治療的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旨在對比不同內固定治療方式的治療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共115例,其中對照組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齡在54~89歲,平均年齡為(69.2±10.5)歲;21例患者為右側股骨粗隆間骨折,22例患者為左側股骨粗隆間骨折。觀察組72例,男32例,女40例;年齡在53~87歲,平均年齡為(68.9±10.8)歲;其中37例患者為右側股骨粗隆間骨折,35例患者為左側股骨粗隆間骨折。所有患者均有內固定手術治療指征并行了內固定手術治療。其中致傷原因:90例為自行跌倒摔傷所致,23例為車禍傷所致,2例為高處墜落傷所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術前行骨牽引治療,完成必要的X片檢查及髖部CT檢查,充分術前準備后選擇行內固定手術方式治療。手術方法為兩組患者均取仰臥位,行硬膜外麻醉后,可適當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患側臀下墊枕,通過骨科牽引床牽引復位,C臂透視下確認骨折復位良好,保持患肢持續(xù)牽引固定,消毒鋪巾。
對照組使用滑動加壓螺釘鋼板進行內固定,作髖外側縱行切口,長約12cm,充分暴露股骨頸基底部、股骨大粗隆、股骨近端、充分顯露骨折,用導引角度定位器進行定位后,于股骨大粗隆下約3cm處呈130°角向股骨頸方向鉆入導針,C臂透視下確定導針的深度和位置,確保導針位于股骨距上方,股骨頸中下方,針尖距股骨頭下1cm左右,側位顯示導針位于股骨頸中央,測量滑動加壓釘長度,沿導針進行攻絲、擴孔,置入相當長度的滑動加壓螺釘,安置滑動釘板,股骨近端4-6枚螺釘固定,安置加壓鎖釘,沖洗傷口,逐層縫合。
觀察組使用抗旋轉股骨近端髓內釘(PFNA)進行內固定,沿大腿縱軸自股骨大粗隆頂端上方2cm處向上作一3~5cm直切口,逐層切開并鈍性分離肌肉進入,在股骨大粗隆頂點內側前1/3-1/2處開口,C臂透視下向下插入導針至股骨骨髓腔,沿導針近端擴孔,選擇大小長度合適的PFNA主釘插入股骨髓腔,透視下置入股骨頸導針,沿導針擴孔,置入螺旋刀片,擰緊尾端螺帽鎖定,最后在瞄準器的引導下固定遠端螺釘,沖洗傷口,逐層縫合。
1.3評價指標 將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的骨折愈合時間、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下地行走時間進行統計和對比。
1.4統計學分析 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20.0對數據進行統計處理,其中計數資料和計量資料分別用χ2和t值進行檢驗,差異性用P值進行判定,P<0.05表示本次試驗數據具有統計學研究意義,P>0.05代表無統計學研究意義。
2 結果
通過對研究結果進行統計和觀察發(fā)現,兩組患者骨折的愈合時間差異不明顯,P>0.05;但觀察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明顯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下地行走的時間顯著早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1。
3 討論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骨量會不斷丟失,同時骨密度以及骨承受力強度也會不斷下降,導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并發(fā)率逐年增高[4]。而內固定系統由于手術的時間短、固定牢固、出血少、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骨折愈合時間短等特點在臨床治療中得到了廣泛應用[5]。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兩組患者骨折的愈合時間差異不明顯,P>0.05;但觀察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明顯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下地行走的時間顯著早于對照組,P均<0.05。相關的研究發(fā)現,對于不穩(wěn)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治療,PFNA的穩(wěn)定效果更好,而且對骨折局部的血運破壞較小,能夠減少力矩,并恢復骨折力線[6]。我們在臨床工作中發(fā)現,在打入抗旋轉股骨近端髓內釘的過程中,不需要擴髓,因此降低了患者骨質丟失的風險,并減少了對股骨頸的內部結構可能造成的破壞。另一方面,抗旋轉髓內釘的主釘結構為6°外展角,且近端粗遠端細,因此能夠契合髓腔結構,且與周圍的骨質緊密接觸,從而增加了穩(wěn)定性,避免在術后出現折彎或者松脫的現象,保證了治療的效果。
綜上所述,在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的治療過程中,使用PFNA內固定的治療方式能夠縮短手術時間,降低手術中的出血量和早期下地活動。
參考文獻:
[1]陳鵬,王洪林,索生云,等.髖關節(jié)置換與動力髖螺釘內固定治療超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療效對比[J].海南醫(yī)學,2011,22(12):91-93.
[2]宋建治,肖少雄,徐禮森,等.PFNA、PFN與DHS內固定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療效對比[J].中國現代手術學雜志,2012,16(04):305-308.
[3]楊傲飛,何承建,徐超敏,等.LCP與DHS內固定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療效對比[J].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12,27(08):680-682.
[4]李世龍,劉波,陳文忠,等.股骨近端髓內釘與動力髖螺釘內固定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療效對比[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41(23):6805-6806.
[5]林昊,張旭鳴,許志賢,等.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與DHS內固定治療高齡不穩(wěn)定股骨粗間骨折的療效對比[J].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13,28(02):141-142.
[6]余英劍,李桂濤,藍宇萍,等.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與經皮加壓鋼板微創(chuàng)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療效對比[J].南昌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4,11(06):28-30.
編輯/金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