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世紀末Einthoven將心電圖正式應用于臨床至今已逾百年,心電圖早已經成為心血管疾病診斷中最普遍采用的方法和臨床工作中最基礎的檢查的工具。目前計算機技術使心電圖自動測量及自動生成診斷成為可能,然而,采用心電圖參考數(shù)據(jù)不同的自動化測量系統(tǒng),其測量結果的變化足以使診斷發(fā)生改變,所以,仍需要臨床醫(yī)生通讀并確認計算機對心電圖的自動診斷。由于心電理論和向量知識深奧抽象,心電圖形態(tài)特征分散龐雜,枯燥難記,教師授課和學生學習均感到困難[1],部分學生干脆選擇放棄。我們通過課前反思,明確教學目標,注重能力培養(yǎng),通過課中反思,進一步強化學生在學習的主體作用,通過課后的實習反思,使課程教學知識結構系統(tǒng)化聯(lián)系,使教學內容的排序更加適應臨床工作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了心電圖教學的質量。
1 教學前反思-反思教學目標,注重能力培養(yǎng)
反思的重點問題是[2]:教學目標是否明確?學生重點掌握的知識是什么?培養(yǎng)學生哪方面的能力?
在對于每個患者的治療當中除了將病癥進行治療之外還有需要注意的就是對患者盡可能在造成最小的傷害,比如在手術時盡可能的造成小創(chuàng)口或者在進行切除手術時盡量的保留更多從而不影響正常功能使用,這都是對患者健康的最大程度保護,那么診斷工具也是一樣,像心電圖這樣能無創(chuàng)傷的診斷工具自然是要好好的學習運用并且推廣的。心電圖診斷技能作為臨床醫(yī)學專業(yè)領域的\"三基\"的重要內容之一,一直以來備受廣大醫(yī)學生的重視,但心電圖的教學是醫(yī)學教育各專業(yè)的重點,更是難點和研究熱點。
以往心電圖教學實訓課在心電圖即將結束后進行,開始先上理論課,理論課上老師闡述心電圖的產生原理,最后實訓課才能實際操作心電圖機,看到實際的心電圖紙和真實的心電圖圖形,這對從未接觸過心電圖的學生來說開始的理論學習有很大的難度,并且這部分內容的前期基礎課知識是生理學的心電生理,對初學者來說更是一個難上加難的內容。無疑,如果心電圖第一次課就講心電圖理論基礎,深奧抽象復雜的內容會將學生學習的熱情澆滅大半。當學生失去了自主學習的熱情和興趣之后那么整個學習對于學生來說就會是一種負擔,將會在今后對學生的學習產生阻礙。
通過調查,思考及上網查資料等多個環(huán)節(jié),明確不管醫(yī)生崗位還是護士崗位,以后的工作中涉及心電圖的情景都會很多,譬如:急診心電圖的描記和診斷,重癥患者的床邊心電圖識別等等。通過網上搜索和到病房采集一些實際的視頻和圖片,在教學中給學生播放多媒體圖片加以說明,使學生能夠在類似實際的情景中體會和理解心電圖在臨床工作中的重要意義,以及明白到醫(yī)護人員對于心電圖知識是必備的要求,使學生樹立必須學好心電圖相關知識的信心和觀念。再結合國家教委頒發(fā)的主要課程基本要求強調\"要熟悉正常及異常心電圖,掌握其基本操作技能\",心電圖的應用在臨床上已普及到各級醫(yī)院。所以心電圖圖教學必須以臨床疾病診斷為中心和臨床應用為主的原則,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臨床分析能力,使其對心電圖診斷學有一個較全面的概念,掌握心電圖的導聯(lián)體系并能正確的分析心電圖,合理地運用心電圖的內容為臨床服務。
2 在行動中反思-挖掘教學中的學生主體作用發(fā)揮的因素
在理論課和實習課,將課堂教學的著力點放在學生的發(fā)展上,做到及時發(fā)現(xiàn)和處理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因為當前這些進行學習的學生們在今后絕大多數(shù)都會進入到實際工作中,不論是進大醫(yī)院還是小醫(yī)院,給怎樣的患者看病,總之在當前所學到的一切知識都會實際運用在患者身上的,那么只有良好的解決掉每一個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才能更好的幫助學生在今后實際工作中遇見類似問題也能良好的解決,在提升學生的個人能力的同時也很好的保證了被其治療患者的健康安全。
在整個的教學過程當中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以圖記圖,死記診斷標準,遺忘較快,遇到圖形變換不知所措。還有些學生不知道如何操作心電圖機,即使實際操作了,也經常存在定標,走紙速度錯誤,導聯(lián)接錯等諸多問題。也有些學生概念不清晰,對基本理論不理解或是一知半解,導致在分析心電圖時覺得困難。經過反思,我們在上理論課時,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多媒體教學中圖文聲像并茂,形象生動直觀。教師把心電圖的教學內容進行合理而有效的組織起來,自然地貫切科學性,直觀性,啟發(fā)性,鞏固性循序漸進性等教學原則,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教學效果。在上小課時,引入讀圖討論課,通過各種典型心電圖實例,反復介紹分析心電圖的基本方法和規(guī)律,引導幫助其分析研判,理論聯(lián)系實際,使學生初步建立起良好的分析習慣和思維方式,同時有助于大課傳授的心電圖基礎知識及基本原理的復習和鞏固。
3 反思在課后-因材施教,注重教學主體的評估
經過以上的教學過程,我們通過自我反思與課后聽取同學和同事的反饋意見,得知心電圖教學中通過反思改進了心電圖教學的教學內容順序,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和提高學習興趣方法而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因為往往我們自身處在事件當中就很難跳脫出來去客觀的看待,比如說對一場教學,不論教案準備的多么充分,只有在經歷了全面的教學之后才能證明這樣的教學方法是可以被實踐出來的,而也只有將具體的教學方式運用在學生們身上才知道什么是真正適合學生且能起到良好效果的。這一切都需要經過實踐,并且從學生的反饋信息中得到相應的結果,那么我們自然就可以根據(jù)這樣的結果做出更好的調整讓下次的教學更加完善更加適合學生們并最終給學生帶來更多的能力提升。
針對學生不會看圖,我們課后著力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心電圖閱讀習慣,充分利用心電圖,臨床科室患者心電圖以及網絡資源,培養(yǎng)學生看圖識圖的能力。只要多去學習的訓練那么自身的能力就一定會得到穩(wěn)步的提升并最終養(yǎng)成一個學習的習慣。而擁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其今后的醫(yī)生都將會是受益良多的。
4 小結
教學行動研究的特點反映在行動和反思的完美結合,教師在行動研究中反思的過程就是一個感受和理解的過程,通過實踐體驗的深刻感知,反思,才能提出具體的改進行動計劃。如何將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理念落實到教學工作實踐中去,以實踐為先導,通過教學反思和行動教學研究是我們更加適應社會對于高技能實用型人才隊伍需求。
參考文獻:
[1]劉燕,羅官莉,陳琳,陳永衡.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提高心電圖教學質量[J].價值工程,2011,30(5).
[2]彭暉,沈潞華.提高心電圖心律失常教學質量的思考[J].西北醫(yī)學教育,2013,21(2).
編輯/周蕓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