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GIST的臨床病理特征及預后相關因素。方法 加回顧性分析我校附屬醫(yī)院收治的37例GIST患者的臨床資料,對其進行免疫組織化學方法檢測CD117、CD34、Vim、Ki-67、HHF、S-100 和 EMA 染色。結果 37例GIST患者中,CD117陽性者33例,陽性率為89.19%;CD34陽性者31例,陽性率為83.78%;Vim陽性者36例,陽性率97.30%,該三項指標陽性率顯著高于其它指標,差異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GIST是消化道常見的間葉源性腫瘤,CD117及CD34陽性表達是GIST確診最有價值的指標。
關鍵詞:GIST;病理分析;免疫組化;CD117;CD34
胃腸道間質瘤(GIST)是指起源于胃腸道間葉組織的腫瘤,40歲以上患者為高發(fā)人群;男女發(fā)病率無統(tǒng)計學差異;手術是根治GIST的唯一方法,但是術后會有較高的復發(fā)率及轉移率,影響治療效果[1]。本研究以37例GIST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GIST的臨床病理特征,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校附屬醫(yī)院收治的37例GIST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20例,女17例,年齡在37~79歲,平均年齡56.5歲;腫瘤發(fā)生部位:胃18例,其中胃大彎8例,胃體6例,胃底2例,胃小彎2例;小腸14例;結腸4例;直腸1例?;颊咧饕Y狀表現為腹痛、腹脹、尿頻、腹部腫塊等;患者均無典型的消化道癥狀,比如惡心、嘔吐、便血等;所有患者術前均未進行放化療;B超、CT影像均可見腹腔內有實質性腫塊;所有患者均經術后病理檢查確診。
1.2方法 所有標本均用10%中性福爾馬林固定,常規(guī)脫水,石蠟包埋、切片;TBS液代替一抗作陰性對照,細胞相應部位出現黃棕色反應即判定為陽性;CD117、CD34、Vim、HHF、EMA陽性定位于胞質或胞膜,Ki-67陽性定位細胞核,采用Ki-67標記進行測定;S-100抗體陽性信號定位于細胞質。隨機選擇10個視野,高倍鏡下計數1000細胞中陽性細胞數。
1.3統(tǒng)計學處理 所有研究數據均采用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P<0.05視差異具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病理形態(tài)學特征 37例患者腫瘤多為單發(fā),僅5例為多發(fā),腫瘤形狀呈圓形、橢圓形或不規(guī)則結節(jié)狀腫塊;直徑在7.6~30cm,平均直徑12.3cm;腫瘤多為膨脹性生長并擠壓周圍組織;常見與周圍組織粘連;部分腫瘤有浸潤;表面無完整包膜,或可見假包膜;切面呈多彩狀或灰白、灰紅色,質地中等偏硬,大部分有出血、壞死、囊性變等。
2.2免疫組化特征 37例GIST患者中,CD117陽性者33例,陽性率為89.19%;CD34陽性者31例,陽性率為83.78%;Vimtin陽性者36例,陽性率97.30%,該三項指標陽性率顯著高于其它指標,差異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GIST主要起源于胃腸道間葉組織,多見于胃腸道,少數見于胃腸外;GIST發(fā)病年齡多見于40歲以后,其臨床癥狀一般無特異性,患者可出現腹痛、血便、腹脹、吞咽困難等癥狀。GIST的診斷主要根據臨床癥狀、體征、消化道內鏡及影像學檢查,最終需要經過病理檢查確診。研究表明,CD117及CD34是GIST的兩個特異性免疫標志物;CD117是一種酪胺酸激酶跨膜受體蛋白,正常胃腸道Cajal間質細胞及肥大細胞可表達,平滑肌細胞、神經纖維細胞不表達;在GIST患者中,CD117高表達[2]。本研究中CD117陽性率高達89.19%。CD34是一種造血干細胞抗原,GIST患者中CD34陽性表達在60%以上,本研究中CD34陽性表達為83.78%,CD34在胃腸道平滑肌瘤及神經鞘瘤中不表達。部分GIST患者,HHF、SMA、S-100等肌源性或神經源性腫瘤有弱表達,HHF、SMA在肌源性腫瘤中強表達,S-100在神經源性腫瘤中強表達,故臨床上在進行GIST與胃腸道平滑肌瘤及神經鞘瘤的鑒別時,可聯(lián)合應用CD117、CD34、HHF、S-100等指標[3]。本研究中Vim陽性率為97.30%,提示Vim可作為GIST診斷的輔助指標;本組所有患者均不表達EMA,提示GIST為非上皮來源腫瘤。
由于GIST多位于消化道黏膜下,活檢不易取到腫瘤組織,內鏡檢查僅可見黏膜下腫物,故GIST的早期診斷比較困難[4]。由于GIST對放化療不敏感,故手術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療手段。近年來發(fā)現免疫組化CD117陽性的GIST對甲磺酸imatinib非常敏感,其屬于一種酪胺酸激酶抑制劑,用于GIST的治療可使腫瘤完全退化,不過停藥后會復發(fā),因此該藥僅適用于CD117表達的GIST患者,其它患者不宜輕易選擇[5]??傊珿IST是消化道常見的間葉源性腫瘤,CD117及CD34陽性表達是GIST確診最有價值的指標。
參考文獻:
[1]高連珠,王笑寒,馬萍.胃腸道間質瘤的 66 例臨床病理診斷及預后分析[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3,13(11):58-58.
[2]何純剛,黃沁園,吳鴻根,等.胃腸道間質瘤中的 Survivin 表達及其與臨床病理因素、p53 表達、細胞凋亡的關系[J].廣西醫(yī)學,2013,1:16-18.
[3]程英.胃腸道間質瘤34例臨床病理學分析[J].實用臨床醫(yī)學,2013,14(3):7-9.
[4]林海峰,徐國森.胃腸道間質瘤的免疫組化觀察與臨床病理意義的研究[J].現代腫瘤醫(yī)學,2013,21(6):1299-1303.
[5]徐玉蕓,何曉東.胃腸道間質瘤的CT表現與病變危險度分級的對照研究[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3,23(2):255-258.
編輯/趙恒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