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管切開術以解除喉源性呼吸困難、呼吸機能失?;蛳潞粑婪置谖镤罅羲潞粑щy的一種常見手術,其術后護理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關鍵,氣管切開人工氣道的建立破壞了氣道的加溫加濕功能,長期需要建立人工氣道的患者,若不及時對吸入氣體并進行濕化將導致粘膜干燥,分泌物粘稠結痂造成堵管[1]。目前臨床上,對于氣管切開吸氧患者的氣道濕化方式進行了大量的臨床研究,現(xiàn)綜述如下。
1 吸氧管加濕紗布覆蓋套管內給養(yǎng)
1.1最早也是最傳統(tǒng)的用膠布蝶形固定一次性吸氧管在患者胸前,再用雙層濕紗布覆蓋,但是,這種方法空氣蒸發(fā)快,紗布很容易干燥,經常更換紗布,這不僅增加醫(yī)務人員的工作量,同時也增加了成本。其二,因為患者頻繁咳嗽,翻身或出汗等原因很容易吸氧管脫落.
1.2王艷霞[2]很快在原有基礎上加以改進,取普通膠帶粘合面中間對折制作為20 cm,寬0.5 cm系帶,系于氧氣管距氣管導管處上方3 cm處打結,然后將左右兩側的系帶分別固定在氣管導管外套管的兩側孔處.但膠布制作的系帶因透水性差且未能解決濕化問題。
1.3趙燕琳[3]吸氧管制作T行氧氣管 方法:將氧氣管20 cm,13 cm管路各一截,在13 cm塑料管中間上下各剪一小孔,長管上下11 cm各剪一小孔,兩管上下小孔對齊,長管端打個死結即可。此方法缺乏論證。以上三種方法均不能更好的解決套管與吸氧管銜接問題,部分缺失論證,有待考察。
2 頭皮針替代法
2.1準備好一無菌輸液針頭,用消毒剪刀剪去針頭,另一端與氧源導管相連接,將有斷面端插入氣管內套管約2 cm處,用膠布在套管口外固定,即可吸氧,套管外仍用生理鹽水紗布覆蓋[4]。這是最早提出輸液針頭與氧氣管結合法,也是目前應用較廣的方法。姚莉莉[5]在基礎上用橡皮膏固定連接部分使其吻合即可,并用橡皮膏將頭皮針余留部分固定于患者氣管套管,韓菊艷[6]取一次性輸液器1個、單腔吸氧管1根。分離輸液管及頭皮針, 將吸氧管與氧氣管道銜接, 再將吸氧管的鼻導管、頭皮針的針頭分別剪掉,將頭皮針管帶扣帽端與吸氧管銜接。取輸液器莫菲滴管的中間部位約3 cm, 并將口徑小的一端1/3處剪一小孔,將頭皮針管末端插入小孔3 cm。消毒剪好的莫菲滴管下端、頭皮針管末端。打開氧氣, 將茂菲滴管下端與氣管套管銜接插緊即可。李晶等與清華大學熱能系實驗室聯(lián)合制作長約2.5 cm,寬約1 cm自制塑料夾法將輸液針頭固定于衣領或氣管套管,不會脫落,但與王艷霞、姚莉莉研制一樣未能解決紗布濕化問題,有待提高。
3 人工鼻應用級進展
3.1人工鼻是一種溫熱交換器為雙層瓦欏紙樣, 能充分地過濾吸入氣體的灰塵、細菌入下呼吸道, 阻止肺部感染, 與傳統(tǒng)的氧療濕化方法比較, 人工鼻在一定程度上可模擬人體解剖濕化系統(tǒng)人工鼻可使氣道內溫度基本保持在29℃~32℃, 相對濕度保持在80%~90%的較高范圍,同時除具有濕化、溫化功能外, 人工鼻還有顯著的過濾功能。但是人工鼻成本較高,與套管銜接不緊,患者翻身,咳嗽極易脫落,同時有痰痂堵塞呼吸道危險,在臨床應用上有一定局限性。
3.2人工鼻加用氣管切開罩的應用 蔣鳳碧將氣管切開罩扣在氣管切開處,以可調節(jié)牛皮筋作系帶將氣管切開罩兩側固定于患者頸部。將一次性吸氧管連接人工鼻側孔,打開中心供氧裝置,調節(jié)氧流量為3~4 L/min,再將人工鼻連接到氣管切開罩的旋轉口上。方法30例氣管切開停用呼吸機的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采用氣管切開罩加人工鼻吸氧,對照組僅采用人工鼻吸氧,結果兩組病例在SpO2、痰液黏稠度和日均吸痰量等方面的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而實驗組病例在平均使用人工鼻數(shù)量和日平均吸氧耗材費用方面要少于對照組,兩組間差異有顯著意義(P<0.05)。結論氣管切開罩與人工鼻結合使用(相對于人工鼻單獨使用)能保證氣道濕化,達到有效供氧;節(jié)約醫(yī)療成本,經濟性更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4 50 ml注射器預防氣管切開管口感染
韓娟50ml注射器預防氣管切開管口感染。方法:戴無菌手套,用無菌剪刀將50 ml注射器乳頭剪去,將50 ml注射器針栓取出,請助手用打火機在注射器標注30~40 ml刻度一側處燒一個洞,要求洞的大小剛比氣管切開外套管大一點,直徑約1.8 cm,一邊燒洞一邊用無菌剪刀整理使洞呈圓形,四周圓滑,再用無菌紗布蘸75%酒精將管口消毒一下,清理干凈碎屑即完成,改良后的50 ml注射器使用時將洞口直接對切開套口。同時注射器針筒有傳音效果,患者若痰多時,護士可第一時間聽到痰鳴音,有助于及時發(fā)現(xiàn)病情。方法要求較高的無菌要求且目前暫無論證支撐該觀點,需要進一步論證。
5 不銹鋼漏勺制作固定架
周容等取一直徑約5~6 cm不銹鋼網狀漏勺,剪去手柄部分,網罩頂端分開直徑約1 cm圓孔,在網罩底部兩端分開兩直徑6 mm小孔并結上兩根系帶,勺桿末端為不銹鋼制成蝶形夾,其蝶形孔直徑微小于吸氧管直徑,便于壓緊吸氧管,防止脫落。反折勺桿,蝶形夾恰置于網罩圓孔處,并以細鋼絲固定于網罩。
使用方法:使用時將支架網罩套在套管口的周圍,兩側系帶繞頸打結固定支架。吸氧管經過勺桿穿過后,雙手加緊蝴蝶夾并讓氧氣管通過,插入到適合的位置時,松開氧氣管自然加緊。向下從蝶形孔通過網罩頂端圓孔后,插入氣管導管內口,進行給氧。取雙層紗布剪開一半,生理鹽水浸濕,“頭巾”式包于網罩,分剪開的燒餅其中一半卡于手柄反折處固定
6 醫(yī)用三通用于氣道內吸氧濕化
馬者等將醫(yī)用三通一端連接一次性氧氣管(氧氣管前端兩根鼻導管根部截掉;一端連接微量泵前管, 使用微量泵持續(xù)泵入;外徑最小的端口所連接的頭皮針軟管置入氣管套管內5~8 cm,從氧氣管另一端輸入氧氣,濕化液自微量泵延伸出的泵前管進入三通, 再通過所連接的頭皮針軟管送入氣道,同時完成濕化及給氧。方法將ICU氣管切開術后已脫機且需持續(xù)吸氧的患者120例,隨機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各60例, 實驗組采用醫(yī)用三通同時連接氧氣管、濕化液管、頭皮針軟管, 將頭皮針軟管置入氣管套管內進行給氧與濕化,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方法雙管置入。結果實驗組氣道濕化滿意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使用醫(yī)用三通既能提高濕化效果,又能是氧氣管與濕化液管合二為一減小氣道阻力。
7 瓶裝橡皮塞制作防塵加濕罩
黎柏源醫(yī)生根據臨床需要制作氣管套管防塵加濕罩。方法:取完好的橡皮瓶塞一個,溫水洗凈后將內塞部水平切除約5 mm,尖刀片將結合處以所用氣管套管外徑為直徑圓形切除,使上下相通,然后在外套部周圍每隔5 mm以長軸為8 mm短軸為5 mm剪橢圓形孔7個,用直徑100 mm的圓形紗布兩塊, 重疊后包裹于外套部,橡皮筋固定在內塞部上,戊二醛浸泡30 min,生理鹽水沖洗后備用。無論氣管套管是多大型號,制作時以兩者結合嚴密、穩(wěn)固、不易脫落為原則。
綜上所述予氣管切開氣管切開長期帶管患者的護理過程復雜、難度大,護理人員只要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在操作中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徹底清除,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降低肺感染的機會,就可以提高患者生命質量吸氧與濕化方法多種多樣,根據患者病情差異,經濟實力,材料差異,選擇最適合患者舒適的供養(yǎng)方法至關重要,至于哪種方法最經濟,最能得到推廣還要進一步臨床實驗。
參考文獻:
[1]李有蓮,郭樓英.氣管切開呼吸道護理相關因素的監(jiān)測與管理[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 2000,(02).
[2]王艷霞.燒傷患者氣管切開氧氣管固定方法的改進[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4).
[3]趙燕琳.自制氣管切開吸氧管的應用[J].中華臨床醫(yī)學雜志,2005,6(5):89.
[4]朱紅霞,黃敏.一次性無菌輸液針頭的塑料軟管在氣管切開患者氧氣吸入中的應用[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17):4042.
[5]姚莉莉.用橡皮筋固定氣管切開患者吸氧管及無菌紗布[J].護理學雜志,2009,24(20).
[6]韓菊艷.自制吸氧套管在氣管切開患者中的應用[J].華北國防醫(yī)藥,2010,22,(4):13.
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