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兒科PICC護理方法及體會。方法 選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我院兒科收治的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患兒共122例,采用抽簽方式將其分為觀察組61例以及對照組61例,其中觀察組患兒采用臨床護理模式給予全面護理;對照組患兒采用常規(guī)模式護理,對比分析兩組患兒留置時間、護理滿意度、并發(fā)癥例數以及依從性等。結果 在經過不同護理模式后我們發(fā)現,觀察組患兒留置時間為(87.6±15.3)d、護理滿意度為98.36%(60/61);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56%(4/61)、依從性為95.08%(58/61);對照組患兒留置時間為(65.3±13.2)d、護理滿意度為81.97%(50/61);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4.75%(9/61)、依從性70.49%(43/61)。兩組間相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結論 在兒科picc護理中,采用臨床護理路徑能夠提升患兒以及家屬滿意度,有效提升患兒的治療效果,同時提升患兒依從性,在臨床中值得推廣使用。
關鍵詞:兒科;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護理;效果
PICC是指從患兒外周靜脈穿刺置管,將導管尖端定位在患兒鎖骨下靜脈或上腔靜脈,為患兒提供中、長期輸液治療的方法[1,2]。針對于兒科中的輸液患兒來講,由于血管較小,且在穿刺過程中往往由于哭鬧等因素不能配合穿刺,導致嚴重降低了穿刺的成功率,若是對患兒進行反復穿刺則會提升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對血管造成嚴重破壞[3]。PICC能夠對小兒血管進行保護,同時防止對外周靜脈產生刺激,本次研究將分析兒科PICC護理方法及體會,現將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2年3月~2014年3月我院兒科收治的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患兒共122例,采用抽簽方式將其分為觀察組61例以及對照組61例,其中觀察組患兒采用臨床護理模式給予全面護理;對照組患兒采用常規(guī)模式護理,其中對照組男29例,女32例,年齡10d~6歲,平均年齡(3.8±1.2)歲;觀察組男30例,女31例,年齡6d~8歲,平均年齡(4.3±2.1)歲。兩組患兒無論是年齡、性別以及一般資料均無顯著差異(P>0.05)不具備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此次研究中,對照組患兒均采用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患兒給予臨床全面優(yōu)質護理,其方法如下。
1.2.1置管前的護理 在對患兒進行置管前,護理人員應當充分為患兒以及家屬解釋置管的必要性,同時告知患兒在置管過程中需要注意和配合的有關事項,要取得患兒的信任以及患兒家屬的理解,同時應當與患兒家屬之間簽訂穿刺同意書。在穿刺之前,護理人員需充分了解患兒的血小板指數以及凝血功能情況,同時對患兒置管長度進行測量。同時做好必要的心理輔導,安慰患兒以及家屬,詳細、全面的回答患兒家屬的種種疑慮。
1.2.2置管過程中的護理 在對患兒置管時需要做好保暖工作,使患兒頭部偏向穿刺側,若是置管較為困難可將導管拉回,對穿刺針進行輕微調整后再送管,遇到阻力不可強行送管,使患兒軀干和上肢保持垂直,若是置管失敗則可改為靜脈置入。
1.2.3置管后護理 為了更加便于觀察患兒穿刺部位的出血情況以及達到更好的止血效果,可以在患兒穿刺點放置2cm×2cm的紗布,并加用透明貼膜。通常情況下在24h后為患兒進行更換貼膜,一旦患兒發(fā)生污染、出血以及潮濕等情況時,應當隨時進行更換。嚴禁用手觸摸貼膜覆蓋區(qū)域,同時在置管過程中應當嚴格按照無菌操作。除此之外需要對患兒穿刺點進行密切觀察,詢問有表達能力的患兒穿刺點是否出現腫痛以及硬結。對患兒每天導管的刻度進行記錄,為防止發(fā)生感染情況,嚴禁將已經脫出的導管再次放入血管內。
1.3觀察指標 對比分析兩組患兒留置時間、護理滿意度、并發(fā)癥例數以及依從性等。
1.4統計學分析 研究中的所有數據錄入到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x±s)標準差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以P<0.05為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在經過不同護理模式后我們發(fā)現,觀察組患兒留置時間為(87.6±15.3)d、護理滿意度為98.36%(60/61);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56%(4/61)、依從性為95.08%(58/61);對照組患兒留置時間為(65.3±13.2)d、護理滿意度為81.97%(50/61);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4.75%(9/61)、依從性70.49%(43/61)。兩組間相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1。
3 討論
通過研究后我們認為,PICC具有留置時間長、置管方便以及耐高滲等諸多優(yōu)點,同時減少了患兒頻繁穿刺的痛苦,保證化療以及營養(yǎng)輸入的及時完成,為患兒提供了非常理想的靜脈通道[4]。
同時我院對61例患兒采用臨床護理模式給予全面護理,包括置管前、置管中以及置管后護理,進一步降低了患兒置管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同時也提升了護患之間的交流和溝通,進一步優(yōu)化了對患兒的護理質量,提升了家屬的滿意度以及患兒的依從性[5]。進而說明在兒科PICC護理中,采用臨床護理路徑能夠提升患兒以及家屬滿意度,有效提升患兒的治療效果,同時提升患兒依從性,在臨床中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嚴鵬,黃燕.兒科PICC護理指南的制作與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9(4):123-125.
[2]李冬梅.醫(yī)院PICC護理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2.21(3):116-118.
[3]林明珠,古愛香,勞泳瑜.PICC置管術在新生兒科的應用[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3,02(3):210-211.
[4]朱楠楠,李忠彩,張紅,等.PICC在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室中的應用及護理體會[J].哈爾濱醫(yī)藥,2010,06(4):187-191.
[5]劉飛艷.PICC在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中應用的護理[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2,6(4):498-503.
編輯/成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