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病理教學的教改和實踐經驗,將自我效能感理論運用于病理教學,充分調動個體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升教學質量。
關鍵詞:自我效能感理論;應用;病理學;教學
1 自我效能感理論
1.1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自我效能感: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為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這種理論認為,即便人的行為沒有對自己產生強化,但由于人對行為結果所能帶來的功效產生期望,可能會主動地進行那一活動。這一概念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于20世紀70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為的社會基礎》中提出的。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自我效能感理論得到了豐富和發(fā)展,也得到了大量實證研究的支持。自我效能感理論克服了傳統(tǒng)心理學重行輕欲、重知輕情的傾向,日益把人的需要、認知、情感結合起來研究人的動機,具有極大的科學價值[1]。
1.2自我效能感的功能 班杜拉等人的研究還指出,自我效能感具有下述功能:①決定人們對活動的選擇及對該活動的堅持性;②影響人們在困難面前的態(tài)度;③影響新行為的獲得和習得行為的表現(xiàn);④影響活動時的情緒。自我效能感影響或決定人們對行為的選擇,以及對該行為的堅持性和努力程度;影響人們的思維模式和情感反應模式,進而影響新行為的習得和習得行為的表現(xiàn)。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期望值高、顯示成績、遇事理智處理、樂于迎接應急情況的挑戰(zhàn)、能夠控制自暴自棄的想法-需要時能發(fā)揮智慧和技能。自我效能低的人:畏縮不前、顯示失敗、情緒化地處理問題、在壓力面前束手無策、易受懼怕、恐慌和羞澀的干擾-當需要時,其知識和技能無以發(fā)揮。
1.3影響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 ①個人自身行為的成敗經驗。這個效能信息源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最大。一般來說,成功經驗會提高效能期望,反復的失敗會降低效能期望。但事情并不這么簡單,成功經驗對效能期望的影響還要受個體歸因方式的左右,如果歸因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就不會增強效能感,把失敗歸因于內部的可控的因素就不一定會降低效能感。因此,歸因方式直接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形成;②替代經驗或模仿。人的許多效能期望是來源于觀察他人的替代經驗。這里的一個關鍵是觀察者與榜樣的一致性,即榜樣的情況與觀察者非常相似;③言語勸說。因其簡便、有效而得到廣泛應用。言語勸說的價值取決于它是否切合實際,缺乏事實基礎的言語勸說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不大,在直接經驗或替代性經驗基礎上進行勸說的效果會更好;④情緒喚醒。班杜拉在\"去敏感性\"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高水平的喚醒使成績降低而影響自我效能。當人們不為厭惡刺激所困擾時更能期望成功,但個體在面臨某項活動任務時的心身反應、強烈的激動情緒通常會妨礙行為的表現(xiàn)而降低自我效能感;⑤情境條件。不同的環(huán)境提供給人們的信息是大不一樣的。某些情境比其他情境更難以適應和控制。當一個人進入陌生而又易引起焦慮的情境中時,其自我效能感水平與強度就會降低。
2 自我效能感理論在病理教學的應用
從自我效能感理論的概念、功能及影響因素可以看出,自我效能感是知識與技能轉化為行為以及行為與動機之間的中介過程,是作為個體對完成特定任務所具有的行為的自信程度,直接影響著主體的行為選擇、動機的努力、認知過程以及情感過程。對學生這個主體而言,自我效能感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又反過來影響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幫助學生建立較高的自我效能感可以使他們提高學習效率,從而提高病理學教學質量。
2.1循序漸進設立學習目標,培養(yǎng)學習信心,增加成功體驗 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資料表明,以往的成敗經驗對于自我效能感的影響最大,成功經驗可以形成較高的自我效能感,而失敗經驗則可能降低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尤其是個體尚未形成較高的自我效能之前。針對這一原理,在病理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循序漸進設立學習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信心,讓學生能夠不斷地獲取成功體驗。為了達到此目的,在制定教學目標時首先制定出總的教學目標,之后根據不同專業(yè)的要求及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發(fā)展水平,制定出具有專業(yè)特點的教學目標。細化分解教學目標設立每堂課的學習目標。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嘗試將要求達到的任務分解成幾個階段去完成,做到循序漸進,讓學生逐漸完成目標,由小到大,不斷給予鼓勵,增加他們的成功經驗,進而提高自我效能感[2-3]。
2.2指導學生正確歸因 歸因方式直接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依據維納的成就動機的歸因模式,歸因可分為三個維度: 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穩(wěn)定性歸因和非穩(wěn)定性歸因,可控制性歸因和不可控制性歸因。如果個體把成功的經驗歸因于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就不會增強效能感,把失敗歸因于內部的可控制的因素,也不一定會降低效能感[4]。在病理學的教學過程中,當學生成功時有意識地引導他把成功歸因于內部的、穩(wěn)定的\"控制點\",如:\"我很能干\"、\"我努力了 \"等等,幫助學生學會體驗成功。在學生的學期或學年考試結束后,幫助學生對考試成績進行正確分析,并且可以有傾向性地進行歸因分析。對于成績優(yōu)異者,可以淡化其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如題目難度,強調其個人努力等方面內部的、可控制的因素,以進一步強化其自我效能感;對于成績差的學生,要淡化內部的可控制因素,強調外部的不可控制因素的影響,以保持其自我效能感,爭取下一次的成功。
2.3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建立激勵機制 在課堂上教師要注意教學活動中的氣氛效果,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因為教師與學生的教與學是一項雙邊活動,教師應察其言,觀其行,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討論,有效調節(jié)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一方面要不斷強調學習成績、學習結果的重要性,以刺激學生認真努力學習的意識,另一方面也要不斷暗示或提醒、強調學生可以通過認真努力學習取得優(yōu)異成績的能力,以不斷激發(fā)和增強學生學習時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和自信心。用心與學生溝通,多引導學生,尋找他們的閃光點,讓學生在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快樂的學習。
另外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可以通過樹立榜樣,建立激勵機制。為學生提供替代性效能信息。首先,教師要起到榜樣示范作用。教師的敬業(yè)精神、高度的工作責任感,體現(xiàn)在教學的各個過程中。其次,同伴的榜樣有時比教師的榜樣效果更好[3]。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經常用同班同學、同等條件同學的成功范例激勵學生學習。當看到跟自己相似的人經過努力獲得成功后,學生就會相信自己也有能力成功,特別是當榜樣與自己越相似,對自我效能感形成影響越大。
總之,通過合理應用自我效能感理論,可以充分調動個體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病理教學進一步科學化、規(guī)范化,從而提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姚凱.自我效能感研究綜述-組織行為學發(fā)展的新趨勢[J].管理學報,2008,3:463-468.
[2]尚艷芳.自我效能感理論在護理技術教學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 7(19):86-87.
[3]段瓏玉.自我效能感理論在珠算教學中的應用[J].職業(yè)教育研究,2012,8:100-101.
[4]李新俄,原彥飛.自我效能感理論在教學中的應用[J].華北工學院學報(社科版), 2001,2:36-38.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