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評價阿立哌唑治療首發(fā)精神分裂癥的療效及依從性。方法 120例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分別給予阿立哌唑與奮乃靜,治療50w。以陽性癥狀與陰性癥狀量表(PANSS)和副反應量表(TESS)評定療效及不良反應。結(jié)果 治療后8w阿立哌唑組PANSS總分減分率45.9%,有效率93.3%;奮乃靜組總分減分率為43.9%,有效率90%;兩組療效與治療前比較均差異具有顯著性。治療50w后,組間療效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阿立哌唑組不良反應顯著較少。結(jié)論 阿立哌唑是治療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有效且不良反應少的藥物,但價格較高,可能影響患者的服藥依從性。
關鍵詞:阿立哌唑;奮乃靜;精神分裂癥療效;依從性
精神分裂癥是一組病因未明的重性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壯年,緩慢或亞急性起病,病程一般遷延,呈反復發(fā)作、加重或惡化,部分患者最終出現(xiàn)衰退和精神殘疾。而提高患者服藥依從性,長期堅持服藥,是減少復發(fā)的最有效手段。本組研究博思清(國產(chǎn)阿立哌唑)治療首發(fā)精神分裂癥的療效及依從性。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均為2010年1月~2011年6月在我院首次住院的患者,符合CCMD-3中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年齡16~60歲; PANSS評分>60分;排除器質(zhì)性疾病和物質(zhì)依賴患者;最近1個月內(nèi)曾用奮乃靜或阿立哌唑者除外。共入組120例,根據(jù)入院時間隨機分為兩組,阿立哌唑組60例,男31例,女29例,平均年齡(28.6±11.3)歲,平均病程(4.5±3.3)年;奮乃靜組60例,男32例,女28例,平均年齡(27.2±10.2)歲,平均病程(4.2±2.8)年。以上各項兩組間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方法 兩組藥物均采取緩慢加量的方式,阿立哌唑的起始量為10mg/d,1w內(nèi)加至治療量15~30mg/d。奮乃靜的起始量為8mg/d,1w內(nèi)加至治療量20~60mg/d。觀察期為50w,以比較兩藥的療效和依從性??梢院嫌帽蕉款愃帯⒈胶K骱推蛰谅鍫?,但不能合用其他抗精神病藥,脫落者為無效病例,不納入統(tǒng)計分析。
采用陽性癥狀與陰性癥狀量表(PANSS)和副反應量表(TESS)評定療效和不良反應。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后第2、4、8、50w各評定1次。以PANSS減分率評定療效,≥75%為痊愈,50%~74%為顯效,25%~49%為有效,<25%為無效[1]。自制依從性標準,每天主動服藥或由監(jiān)護人督促服藥者視為依從性好,其他情況則視為依從性差。分別在于治療前、治療后第4、8、50w做血常規(guī)、心電圖及肝、腎功能檢查。
1.3統(tǒng)計分析 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使用t檢驗和χ2檢驗。
2 結(jié)果
2.1療效 治療8w時阿立哌唑組痊愈29例,顯效19例,有效8例,無效4例;奮乃靜組痊愈26例,顯效17例,有效11例,無效6例。無效者不再納入以后的比較。治療50w時阿立哌唑組痊愈31、顯效16、有效3例,脫落6例;奮乃靜組痊愈24例、顯效17例、有效7例,脫落6例。脫落病例為無效病例,見表1。
阿立哌唑組治療劑量為15~30mg/d,平均劑量(20±10)mg/d,有效劑量20mg/d,平均起效時間為(12.4±6.1)d。奮乃靜組治療劑量為20~60mg/d,平均劑量(30±16)mg/d,有效劑量30mg/d,平均起效時間為(14.6±7.8)d。
臨床療效分析:①兩組治療8w時,治療前后自身比較PANSS減分率有顯著性差異(P<0.01),表明兩組治療均有效,但兩組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t=1.412,P>0.05),表明兩組療效相當;②兩組治療50w時,阿立哌唑組與8w時比較有顯著性差異(t=3.2231,P<0.05),奮乃靜組與8w時比較無顯著性差異(t=0.7453,P>0.05)。兩組間的療效比較有顯著性差異(t=5.876,P<0.05),表明阿立哌唑組療效優(yōu)于奮乃靜組(見表2)。
2.2不良反應 在頭暈、嗜睡、視力模糊、體重增加、心電圖異常、肝腎功能異常等方面均較少,兩組間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在口干、失眠、便秘、肌強直、靜坐不能、吞咽困難、血清催乳素升高方面,兩組間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阿立哌唑組不良反應明顯較少。
2.3依從性 兩組均完成8w研究,但阿立哌唑組有6例未能完成50w研究,其原因為藥費高昂,而家庭經(jīng)濟水平差,無錢繼續(xù)服藥;奮乃靜組亦有6例未能完成50w研究,其原因為1例男性性功能障礙、2例靜坐不能、3例女性閉經(jīng)。兩組間比較,依從性無顯著性差異(P>0.05),表明兩藥依從性相當。
3 討論
阿立哌唑為喹啉酮衍生物,屬第三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2],是第一種多巴胺系統(tǒng)穩(wěn)定劑,對D2、D3受體,5-HT1A、5-HT2A、5-HT2B受體具有高親和力,可以顯著改善精神分裂癥的陽性癥狀、陰性癥狀和認知癥狀;而奮乃靜為吩噻嗪類的哌嗪衍生物,屬典型抗精神病藥物,藥理作用與氯丙嗪相似,對D2受體親和力強,對其他受體作用較小,能較好地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陽性癥狀,對陰性癥狀及認知癥狀無明顯療效。
本組研究中,治療后8w時阿立哌唑組PANSS總分減分率45.9%,有效率93.3%;奮乃靜組總分減分率為43.9%,有效率90%;兩組療效與治療前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組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50w后,組間療效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這可能與奮乃靜與阿立哌唑均能較好地改善患者的陽性癥狀有關,而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阿立哌唑能更好地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陰性癥狀和認知癥狀,故遠期療效更好。兩組治療50w后,依從性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均脫落6例,但脫落原因卻明顯不同:奮乃靜組主要是錐體外系不良反應及催乳素升高所致;阿立哌唑組在錐體外系癥狀、口干、視力模糊、失眠、頭暈、便秘等不良反應方面顯著較少[3],特別是無高催乳素血癥的不良反應,脫落原因主要與藥費高昂,家庭經(jīng)濟困難有關。
因此作者認為:第三代抗精神病藥阿立哌唑能有效改善首發(fā)精神分裂癥陽性、陰性及認知癥狀,且不良反應少,特別是無無高催乳素血癥的不良反應,非常適合青少年、老年、特別是女性患者服用,但其比典型抗精神病要高得多的藥價可能影響患者的服藥依從性。故臨床醫(yī)師在選擇藥物時,要全面考慮藥物的安全性、有效性、經(jīng)濟性、方便性,否則,有可能前功盡棄,從而導致癥狀的復發(fā)或復燃。
參考文獻:
[1]何燕玲,張明園.陽性和陰性綜合征量表(PANSS)及其應用[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1997(6):353-355.
[2]朱紫青,張明園.第三代抗精神病藥物阿立哌唑研究進展[J].中國醫(y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 2005 , 5(2):121-123.
[3]李曉紅,婁淵敏.阿立哌唑治療首發(fā)精神分裂癥的對照研究[J].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0(3):369-370.
[4]沈漁邨.精神病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859-861.
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