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臨床分析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復發(fā)性口腔潰瘍的療效。方法 選擇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接受治療的復發(fā)性口腔潰瘍患者90例,隨機分成治療組45例和對照組45例,治療組予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方法,對照組行單純的西醫(yī)治療,對比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療效。結果 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5.56%,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71.11%,兩組經(jīng)比較,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復發(fā)性口腔潰瘍的療效肯定,值得在臨床上應用。
關鍵詞:中西醫(yī)結合;復發(fā)性口腔潰瘍
2型糖尿?。―iabetes Mellitus,DM)是目前臨床上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發(fā)展到后期胰島功能嚴重障礙導致胰島素嚴重分泌不足,同時伴胰島素抵抗,往往口服降糖尿藥療效不佳,需要胰島素治療。從2001年6月~2008年6月7年,我們運用中藥配合胰島素治療2型DM,取得了良好的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全部100例DM患者均為我科住院或門診患者,符合1996年WHO糖尿病分類及診斷標準。全部或病例均為口服降糖藥無效而改用胰島素的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兩組。治療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齡64~72歲,平均58歲;病程9~18年,平均12年;合并各種并發(fā)癥者,高血壓病18例,冠心病15例,糖尿病腎病3例,腦血管病3例,周圍神經(jīng)病變20例,眼底病變15例。對照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齡47~71歲,平均57歲;病程8~17年,平均11年;合并各種并發(fā)癥者,高血壓病11例,冠心病11例,糖尿病腎病3例,腦血管病2例,周圍神經(jīng)病變13例,眼底病變10例。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兩組間在性別、年齡、病程及各種并發(fā)癥等情況具有可比性,無顯著差異(P>0.05)。
1.2方法
1.2.1一般治療 主要為糖尿病教育,糖尿病飲食療法和運動療法,根據(jù)各患者的病情嚴格掌握。
1.2.2藥物治療 兩組患者均使用諾和靈30R(丹麥諾和諾德公司制造)10~20 U,2次/d,早晚飯前15 min皮下注射,根據(jù)病情確定各個患者用量。以空腹血糖在4.4~6.1 mmol/L理想水平為好,其他并發(fā)癥的防治,根據(jù)各患者不同病情照常使用降壓藥、擴冠藥、降脂藥等。1個月為1療程,共治3個療程。治療組加用滋水通脈湯(根據(jù)多年治療2型DM的臨床經(jīng)驗總結而成):生地黃15~25 g,制首烏15~25 g,黃岑15~25 g,玄參15~25 g,澤瀉12 g,玉竹15 g,黃連3~5 g,益母草15 g,女貞子25 g,川牛膝15 g,丹參25 g,桑寄生25 g,生山藥25 g,知母7~10 g。1劑/d,水煎分2次口服,1個月為1療程,共服3個療程。
1.3觀察指標 所有病例進行治療前及第1、2、3療程后測定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島素水平(FINS)、餐后2 h血糖(PBG)。
2結果
2.1兩組治療前后FPG、PBG、FINS變化比較 兩組治療后FPG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P<0.01),而治療后兩組間FPG無顯著性差異(P>0.05);兩組間治療后PBG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P<0.01),而治療組餐后血糖下降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FINS隨著療程的延長逐步下降,而對照組FINS治療后無明顯下降(P>0.05),見表1。
2.2兩組治療后胰島素用量發(fā)生顯著變化 治療組隨著療程延長,胰島素用量逐漸減少,到第3療程結束時最大減幅20 U,減少率達65%;最小減幅6 U,減少率15%;平均減幅14 U,平均減少率42%。而對照組胰島素用量至第3療程結束時仍無法減少。
3討論
2型DM與中醫(yī)的消渴癥基本一致,其基本病機為陰虧燥熱,陰虧為本,燥熱為標,久病入絡,脈絡瘀阻。2型DM發(fā)展至后期,雖以胰島素分泌不足為主,但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胰島素抵抗。滋陰通脈湯針對2型DM的基本病機滋陰潤燥,清熱活血,以達到逆轉其病機的功效。從本研究臨床觀察來看,加服滋水通脈湯的患者隨著療程的不斷延長,所需胰島素用量也逐漸減少,不僅餐后血糖的控制較單用胰島素理想,而且空腹胰島素水平也逐漸下降,達到或接近理想水平。有些患者甚至可以停用胰島素改服中西醫(yī)結合降糖藥,這說明滋陰通脈湯不僅可以減輕胰島素抵抗,提高胰島素使用率,而且很可能有一定的改善胰島β細胞功能的作用,故值得進一步研究和臨床觀察。
參考文獻:
[1]haffner SM,Miettinen H,Chskill SP,et al.Decreased insulin secretion and increaed insulin resistance are independently relatde to the 7-year risk of NIDDM in Mesican-Americans[J].Diabetes,2005.44:1386-1391.
[2]Bruce DG,Chishohn DG,Leonare H,et al.Physiolgical importance of defrciency in early prandral insulin secretion in non-de-pendent diabetes[J]. Diabetes,2001,37:736-743.
[3]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11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979.
[4]Ohkubo Y,Kishikawa,Araki E,et al. Inernsive insulin therapy prevents the progression of diabetic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in Japanese patients with 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itusarandomized prospective 6-year study [J].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02,28:103-117.
[5]Hanas R, Adolfsson P.Insulin pumps in pediatric routine care improve long-tem metabolic control without increasing the risk of hypoglycemia[J].Pediatr Diabetes,2006,7:25-31.
編輯/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