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泮托拉唑在防治急危重癥患者消化道出血過程中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急危重癥患者76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8例患者。觀察組患者給予泮托拉唑預防消化道出血,對照組患者給予雷尼替丁進行防治。結果 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以及治療2、4、6dPH值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對急危重癥患者實施消化道出血防治的過程中,泮托拉唑的運用可以提高治療的有效率,減少消化出血情況的發(fā)生,改善患者的PH值,具有顯著的效果,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泮托拉唑;雷尼替丁;急危重癥患者;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是急危重癥患者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并發(fā)癥,其發(fā)生率和造成死亡的概率均非常高,導致患者出現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是應激性潰瘍,是全身性的一種應激反應,可以說急危重癥患者搶救的成功率與消化道出血防治的成功與否有著重要的聯系[1]。本文選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急危重癥患者76例為研究對象,對泮托拉唑在防治急危重癥患者消化道出血過程中的臨床效果進行了探討和分析,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急危重癥患者76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8例患者。觀察組患者中有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齡35~85歲,平均年齡53.4歲,其中大面積腦梗死患者有6例,腦出血患者有9例,全身嚴重創(chuàng)傷患者有7例,慢性肺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有9例,重癥肺炎患者有7例;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19例,女性19例,年齡38~87歲,平均年齡56.2歲,其中大面積腦梗死患者有7例,腦出血患者有5例,全身嚴重創(chuàng)傷患者有9例,慢性肺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有8例,重癥肺炎患者有9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以及疾病類型等基本情況上沒有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觀察組患者給予泮托拉唑治療,治療的方法為:應用泮托拉唑注射液,劑量為40mg,加入到0.9%的生理鹽水100ml中進行靜脈注射,2次/d,在30min之內滴注結束,治療的療程為7d。
1.2.2對照組患者給予雷尼替丁治療,治療的方法為:應用雷尼替丁注射液,劑量為150mg,加入到0.9%的生理鹽水中進行靜脈注射,2次/d,在30min之內滴注結束,治療的療程為7d。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治療的總有效率以及治療2、4、6d后PH值的變化情況均進行詳細的記錄,以供分析。
同時,患者在入院之后要密切的監(jiān)測患者脈搏、意識以及血壓和呼吸、血樣飽和度等生命體征,看患者是否有嘔血或者便血的情況,胃腸引流液顏色以及數量也要進行觀察。每周應該測量血常規(guī)和尿常規(guī),在患者用藥的第2、4、6d測定患者的胃液PH值,詢問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對所有的觀察指標均進行記錄。
1.4療效判定 患者用藥7d之內無便血和嘔血的癥狀則認定為顯效;患者用藥7d之內有少量的便血和嘔血,且累計出血量小于70ml則認定為有效;患者用藥7d之內有明顯的便血或者嘔血,患者累計的出血量大于70ml則認定為無效??傆行?顯效+有效。
1.5統計學分析 對數據庫的錄入及統計分析均通過SPSS18.O軟件實現。其組間構成比較用χ2 檢驗,兩組均數比較用t檢驗,P<0.05表明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觀察組共38例患者,其中治療顯效的患者有22例,治療有效的患者有15例,治療無效的患者有1例,臨床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7.4%;對照組共38例患者,其中治療顯效的患者有16例,治療有效的患者有17例,治療無效的患者有5例,臨床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6.8%,觀察組患臨床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8例患者,觀察組患者服用后的第2、4、6d的胃pH值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3討論
臨床上有部分實踐證明,危急重癥患者一旦發(fā)生消化道出血,就會導致患者全身有效循環(huán)血量下降,使患者的組織細胞進入缺血、缺氧的狀態(tài),對患者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和傷害。在臨床治療的過程中為避免消化道出血,應該應用抑酸藥物進行治療[2]。
泮托拉唑是一種新型胃壁細胞質子泵抑制劑,可選擇性地抑制胃壁細胞膜中的質子泵(H+-K+-ATP酶),引起該酶不可逆的抑制,從而阻斷胃酸分泌的終末環(huán)節(jié),產生強大的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3]。其作用強而持久,能抑制各種刺激引起的分泌,可至完全無酸狀態(tài),利于血小板聚集,加速凝血過程。
泮托拉唑是第三代胃壁細胞質子泵抑制劑,可以選擇性的抑制胃壁細胞中的質子泵(H+-K+-ATP酶),引起該酶的不可逆抑制,進而阻斷胃酸分泌的終末環(huán)節(jié),進而達到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其作用強而持久,能抑制各種刺激引起的分泌,可至完全無酸狀態(tài),利于血小板聚集,加速凝血過程[3,4]。在對急危重癥患者進行防治消化道出血的過程中,泮托拉唑的運用可以有效的抑制胃蛋白酶的活性,有助于血小板在出血部位的凝集,修復潰瘍的愈合,對患者的胃黏膜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同時,有效的提高患者胃內的pH值,進而達到有效治療的目的,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治療藥物[5]。
在本次試驗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以及治療2、4、6d pH值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對急危重癥患者實施消化道出血防治的過程中,泮托拉唑的運用可以提高治療的有效率,減少消化出血情況的發(fā)生,改善患者的pH值,具有顯著的效果,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尹炳堅.泮托拉唑與雷尼替丁防治急危重癥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比較研究[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1,22(5):273-274.
[2]王光榮,劉曉珊.泮托拉唑注射液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療效觀察[J].中外醫(yī)療,2010,7(3):104.
[3]吳明東,鄧麗清,勞海忠,等.注射用泮托拉唑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療效觀察[J].河北醫(yī)學,2009,15(3):331-332.
[4]郭林春;;泮托拉唑與H2受體阻滯劑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臨床療效對比[J].北方藥學;2011,02期:124-125.
[5]卓安山,陳愛娟,宮鋒,等.泮托拉唑防治急危重癥患者消化道出血的療效觀察[J].中國急救醫(yī)學,2006,26(08):629-630.編輯/許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