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小兒腹瀉致病因素并探討其對于臨床治療的意義,以豐富臨床研究內容。方法 回顧性分析某院2012年5月~2014年10月收治的100例腹瀉患兒臨床資料,深入分析其致病因素,以為臨床治療提供科學依據。結果 通過回顧性分析腹瀉患兒臨床資料,其致病因素包括感染性(36%)及非感染性(64%)兩大因素,導致小兒腹瀉的病原依次為:大腸埃希菌(33%)、痢疾桿菌(30%)、輪狀病毒(24%)、志賀菌(10%)、空腸彎曲菌(3%)。結論 在醫(yī)生指導下采取對癥抗菌類藥物及微生態(tài)制劑灌腸治療能夠取得理想效果,可以在今后小兒腹瀉臨床治療工作中推廣使用。
關鍵詞:小兒腹瀉;大腸埃希菌;輪狀病毒;空腸彎曲菌;微生態(tài)制劑
小兒腹瀉是目前臨床中較為常見病癥,其病原及致病因素較多,由此而引起以患兒大便次數(shù)增多、大便性狀顯著改變?yōu)樘攸c的消化道綜合征[1]。該病癥的發(fā)生,容易導致患兒身體素質出現(xiàn)不同程度下降并影響患兒身體免提調節(jié)能力。為了能夠進一步深入了解小兒腹瀉病原學成因,為臨床治療提供科學依據,本次研究恢復性分析了某院收治的腹瀉患兒臨床資料,取得了比較理想的研究成果,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某院2012年5月~2014年10月收治的100例腹瀉患兒為研究對象,其中男60例、女40例,0~3歲患兒58例(58%)、4~6歲患兒42例(42%)。所有腹瀉患兒臨床表現(xiàn)均為輕重不等、頻率不一的腹瀉排便。排便次數(shù)3~12次,且排便形狀不一,其中,黏液便15例、水樣便68例、稀軟便10例、膿血便7例。腹瀉伴有脫水癥狀45例、腹瀉伴有發(fā)熱、腹痛癥狀55例。
1.2 方法 本次研究采取了回顧性分析方法,重點分析腹瀉患兒臨床病理學診斷資料,詳細了解導致患兒出現(xiàn)腹瀉的主要因素,以為今后臨床治療提供豐富、科學的依據。
同時將患兒糞便標本進行涂片鏡檢,并運用膠體金法來檢測輪狀病毒、大腸埃希菌、痢疾桿菌、志賀菌及空腸彎曲菌。其所檢測用試劑為北京萬泰生物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的A群輪狀病毒檢測試劑,菌株鑒定工作依據《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規(guī)定內容按步驟實施。之后依據所得出的臨床診斷資料來綜合歸納小兒腹瀉致病因素。
2 結果
2.1小兒腹瀉致病因素分析 100例腹瀉患兒中0~3歲患兒58例,非感染性因素導致腹瀉35例,占比為60.34%,感染性因素導致的腹瀉23例,占比為39.66%。4~6歲患兒42例,感染性因素導致腹瀉13例,占比為30.95%,非感染性因素導致腹瀉29例,占比為69.05%,綜合匯總后,非感染因素導致的腹瀉占據小兒腹瀉總數(shù)的64%,而感染性因素則占36%。
2.2 小兒腹瀉病原學檢測結果 通過采用涂片鏡檢及膠體金法對腹瀉患兒糞便樣本進行進一步分析之后,得出了小兒腹瀉病原學檢測結果如下:大腸埃希菌(33%)、痢疾桿菌(30%)、輪狀病毒(24%)、志賀菌(10%)、空腸彎曲菌(3%)。其中,輪狀病毒導致的腹瀉患兒糞便呈現(xiàn)黏液便或者水樣便,在鏡檢下可以觀察到少量的白細胞。志賀菌感染所導致的腹瀉患兒糞便呈黏液便或膿血便,鏡檢下可以觀察到大量紅細胞以及中性粒細胞。而大腸埃希菌、痢疾桿菌及空腸彎曲菌感染導致腹瀉患兒糞便呈現(xiàn)黏液便、水樣便或稀軟便,鏡檢下能夠觀察到數(shù)量不等的紅細胞及白細胞。
3 討論
小兒腹瀉在當前臨床中較為常見,同時也是嚴重影響患兒自身免疫能力的一種消化道綜合征。目前關于小兒腹瀉的致病因素研究成果較多,醫(yī)學界專家學者關于致病因素已經達成了一致共識,即:非感染性因素及感染性因素是導致小兒腹瀉的最主要因素,而其中又以非感染性因素為主[2]。這一觀點與本次研究成果不謀而合,在本次回顧性分析研究工作中,100例腹瀉患兒由非感染性因素導致的腹瀉占到了患者總數(shù)的64%,感染性因素則為36%,證實了該論斷的準確性,也表明本次研究成果并沒有偏離研究預期目標。但是,在導致小兒腹瀉的病原上,專家學者意見分歧較大,主要集中在空腸彎曲菌上。目前關于空腸彎曲菌導致的小兒腹瀉報道及相關資料較少,即使既有報道也被認為是個例現(xiàn)象,并不具有普遍代表性。然而,在本次研究中所有100例腹瀉患兒病變檢查結果為大腸埃希菌(33%)、痢疾桿菌(30%)、輪狀病毒(24%)、志賀菌(10%)、空腸彎曲菌(3%)。并未發(fā)現(xiàn)沙門菌及弧菌所導致的腹瀉,但是可能與選取樣本數(shù)量較小,涵蓋面不夠全面有關。然而,通過鏡檢,卻發(fā)現(xiàn)了3%的腹瀉患兒是由空腸彎曲菌所引起,這與曾經的病例報道結果相吻合,證實了空腸彎曲菌作為一種致病菌,確實能夠導致小兒發(fā)生腹瀉癥狀[3]。
針對小兒腹瀉的臨床治療,根據本次研究所得出結果并結合既有研究成果及資料后,本文提出使用以下兩種藥物進行針對性治療能夠取得比較理想的臨床治療效果的觀點以供臨床借鑒參考。①抗菌藥物:合理使用抗菌藥物能夠有效維持腹瀉患兒腸道內部微生態(tài)平衡,并且針對感染性腹瀉具有顯著療效。由于感染性腹瀉在臨床中具有較為明顯的細菌性腸炎表現(xiàn),如本次研究中的腹瀉、腹痛、發(fā)熱等癥狀,其糞便通常為膿血便或黏液便,在鏡檢下可以觀察到數(shù)量不等的紅細胞及白細胞。但是,在實際使用過程中需要仔細分析患兒資料并且按照患兒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用藥,過高或過低劑量服用都會對患兒腸道內微生態(tài)平衡及臨床治療效果造成不利影響,此時應當充分遵循醫(yī)生意見[4]。②微生態(tài)制劑:微生態(tài)制劑是隨著醫(yī)學技術不斷發(fā)展而創(chuàng)新研發(fā)的臨床藥物,其主要殺菌原理是利用正常微生物或者能夠促進微生物生長的的物質制作而成的具有較高獲刑的微生物制劑產品。由于微生態(tài)制劑具有較強的調節(jié)腸道之功效,并且灌注在患者腸道內部后能夠在短時間內釋放出活性因子,快速構建腸道內部微生態(tài)平衡系統(tǒng),無論是應用在嬰幼兒、中青年還是老年患者臨床治療中均能夠有效治療腹瀉。便溺。因此,微生態(tài)制劑可以作為今后臨床治療小兒腹瀉的首選方案。但是,由于微生物制劑主要通過灌腸進行治療,需要臨床醫(yī)師具備較高的操作能力及豐富的臨床經驗來掌握制劑劑量,以避免對腹瀉患兒腸道造成進一步損傷及引發(fā)不必要的感染,降低其臨床治療效果[5]。
綜上所述,通過回顧性分析腹瀉患兒臨床資料并與既有研究成果相互印證之后,本次研究認定,導致小兒腹瀉的主要因素為非感染性因素及感染性因素,同時其病原包含以下幾種:大腸埃希菌、痢疾桿菌、輪狀病毒、志賀菌、空腸彎曲菌、沙門菌及弧菌,針對不同菌種特點,采取對癥抗菌類藥物及微生態(tài)制劑灌腸治療能夠取得理想效果,可以在今后小兒腹瀉臨床治療工作中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黃敦燕,孔燕南,陳紹輝.325例小兒腹瀉致病因素分析及臨床治療意義[J]當代醫(yī)學,2013,12(13):96-97.
[2]賈華.50例小兒腹瀉致病因素分析及臨床治療意義[J]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3,12(10):29.
[3]孟瑞鋒.125例小兒腹瀉原因分析及臨床治療方法[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4,12(03):78-79.
[4]陳漢文.對325例小兒腹瀉致病因素及治療方式的研究[J].當代醫(yī)藥論叢,2014,12(08):287-288.
[5]李培茂.124例小兒腹瀉原因分析及臨床治療方法[J].藥物與人,2014,12(04):183-184.
編輯/蘇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