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通過注意骨顯像的技術操作要點及正確使用骨顯像的各種方式提高骨顯像影像質量的方法。方法 對我科2014年1月~7月1525例全身骨顯像病例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1525例接受全身骨顯像檢查的患者,圖像質量不合格96例,占6.29%。多為體液污染和體外偽影。結論 必須嚴格操作規(guī)范,把握好每一個技術環(huán)節(jié)的質量關,才能獲得優(yōu)質顯像圖片,為后續(xù)的診斷打下良好基礎。
關鍵詞:99mTc;骨掃描;圖像質量
隨著核醫(yī)學的發(fā)展,核素骨顯像已成為核醫(yī)學科的常規(guī)檢查,但異常圖像也不斷增加,對圖像質量的控制顯得尤為重要。
1 材料與方法
1.1研究資料 本研究對我科2014年1月~7月1525例全身骨顯像病例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性815例,女性710例,年齡3~92歲,中位年齡47.5歲。
1.2 研究方法 采用GE公司生產的單光子發(fā)射型計算機斷層掃描儀,配置低能高分辨準直器。顯像劑為99mTc(亞甲基二膦酸鹽),由北京市原子高科同位素醫(yī)藥有限公司提供,放化純度均大于95%,成人靜脈注射99mTc-MDP 740MBq,兒童按年齡給予185~370MBq注射99mTc-MDP后飲水500-1000ml,3~4h后進行顯像,顯像前囑患者排空尿液并去除身上攜帶的金屬物品。顯像時患者取仰臥位,掃描從頭到足1次連續(xù)掃描,采集能峰140keV,能窗20%,掃描速度10~20cm/min,矩陣512×1024。
2 結果
通過對1525例病例分析,圖像質量不合格96例,占6.29%。尿液污染32例,占33.3%;注射漏12例,占12.5%;唾液污染9例,占33.3%;掃描床面污染6例,占6.25%;膀胱偽影10例,多為前列腺疾病,占9.6%;腎臟偽影4例,多為腎功能不全,占4.17%;其他偽影23例,多為腰帶、金屬、硬幣、玉石、體內固定鋼板等,占23.96%。
3 討論
3.1患者自身的原因
3.1.1生理性原因 ①散射性物質 肥胖、腹水等均可導致靶器官與探頭距離增加,組織對顯像劑的吸收增加而降低顯像質量;②女性乳腺 經期或哺乳期乳腺顯像率增加,多見于正常年輕女性;③泌尿系統(tǒng) 骨顯像劑靜注后40%~50%通過腎排泄而進入膀胱。正常時腎可能有輕度顯影而膀胱內放射性逐漸增高;④年齡和性別因素 通過對比同年齡的多組圖像發(fā)現(xiàn),大部分男性患者較女性圖像質量好;考慮可能與女性骨質疏松發(fā)生率高于同齡男性有關。有研究指出,骨質疏松發(fā)生率與年齡正相關,女性明顯高于男性,女性明顯受絕經影響[1-4]。
3.1.2 治療方面的原因 ①藥物治療 皮質激素和化療藥物可導致患者產生較多藥物副反應,可使顯像劑的生物學分布發(fā)生改變。如急性腎小管壞死,顯像劑在雙腎分布增加;②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后可出現(xiàn)顯像劑在局部組織濃聚,且放療劑量越大,發(fā)生率越高??赡苁蔷植拷M織充血水腫,局部血流量增加,使羥基磷灰石沉著所致;③鋇粉的衰減 上消化道鋇餐或鋇灌腸的鋇粉均可對骨骼放射性衰減而形成放射性缺損區(qū)。
3.1.3檢查前準備 ①飲水狀態(tài) 血容量不足可引起腎清除率下降。因此,注射顯像劑后應叮囑患者多飲水。但避免臨顯像前飲水,以免胃內容物過多致左上腹部放射性減低或在顯像過程中膀胱迅速充盈影響;②尿液污染 尿液污染常形成不規(guī)則的放射性濃聚影,常見于骨盆、下肢、會陰等,若污染位于骨外或體表就不難辨別,但小范圍或局限性骨組織重疊,易被誤診?;颊邫z查前應排空尿液,對因病不能排空尿液者,如診斷需要,可在顯像前給患者導尿。如體表有污染的患者,應清洗污染部位,更換衣物后再顯像;③其他 患者體內或體表的金屬物品也表現(xiàn)為缺損區(qū)而形成偽影。
3.2 醫(yī)務人員的因素
3.2.1顯像劑的制備 ①顯像劑為亞甲基二膦酸鹽(MDP),放化純度>90%;②掌握99mTcO4-產生的放射性活度規(guī)律,選擇淋洗的高峰時間測量其放射性濃度,骨顯像劑的最佳濃度為740~1110 MBq/mL;③放射性藥物標記后應充分混勻,靜置10min后注射,靜置時間不夠,導致標記率低,顯像欠清晰;④99mTcO4-的還原。SnCl2很不穩(wěn)定,極易水解氧化,失去還原劑的作用 SnCl2的量及物理化學狀態(tài)往往影響標記的效率和標記靶物質的準確性,為此標記時要避免空氣混入小瓶內[5]。
3.2.2 注射因素 靜脈注射需選擇合適的血管,保證顯像劑迅速、準確、完全隨靜脈進入體內,較常用的是肘窩靜脈注射。對化療患者切忌將顯像劑同其他藥物混合注射,不應從化療管(埋入皮下)注入放射性藥物。
4 圖像質量控制措施
4.1 SPECT的質量控制與采集 ①SPECT機房的環(huán)境條件要求:SPECT機房溫度應維持在22~26℃;濕度40%~60%為最佳;獨立的電源供電系統(tǒng);地線;②SPECT的性能指標評價探測效率、能量分辨率、空間分辨率、靈敏度、均勻性等;③影響SPECT顯像的因素包括衰減;散射;旋轉中心漂移;采樣;空間分辨率;噪聲;靈敏度;④質量控制及記錄每日記錄與分析環(huán)境條件;1次/w均勻性和旋轉中心的校正;每月1次的空間分辨率測試,都應做好記錄。
2.5.2 檢查注意 ①骨顯像時間選擇 注射顯像劑后3~6h適宜,否則本底過高圖像欠清晰,太長由于同位素衰變亦導致圖像不清晰;②檢查前應詢問患者有無金屬異物植入史和近期有無消化道鋇劑檢查史,如有應提醒醫(yī)生注意,以免造成誤診;③檢查時應防止患者移動,尤其對兒童、疼痛或神志不請的患者應提高警惕。必要時可用鎮(zhèn)靜藥物,以保證顯像質量。
④掃描速度 掃描速度關系到全身骨顯像的圖像質量和工作效率。速度太快導致計數(shù)低、圖像質量差;檢查時間過長,患者難以耐受;所以對于掃描速度選15~20cm/min為最佳,總計數(shù)>2500k;⑤加做特殊體位像 常需在全身骨顯像的基礎上加做局部骨顯像以更清晰的顯示病變的位置、形態(tài),大小和數(shù)目。局部骨顯像的體位視具體情況而定。一般采用側位或前斜位顯示胸廓外側緣肋骨的病變;雙肩抬高胸后位可分辨病變來自肩胛骨或肋骨;后斜位可分辨病變在腰椎或下胸椎的具體位置。
技師應熟練掌握不同方式骨顯像操作技術及其適應證,盡量避免偽影的出現(xiàn)。骨顯像操作方法簡單但操作技術直接影響到圖像的質量,因此技師在操作中要嚴格規(guī)范操作。
綜上所述,雖然全身骨顯像操作方法簡單,但操作技術、患者的準備、顯像劑的情況、儀器設備的情況等多個因素直接影響到圖像的質量。因此要嚴格操作規(guī)范,減少各種因素的影響,才能改善骨顯像的質量,從而提高診斷水平,為臨床及患者提供有價值的診斷信息。
參考文獻:
[1]Eagel B A,Stier S A,Wakem C. Non-osseous bone scan abnormalities in multiple Myeloma associated with hypercalcemia[J]. Clin Nucl Med,1998,13(12):869-873.
[2]張衛(wèi)方,陳曼.肺癌攝取骨劑顯像99mTc-MDP的2例報告[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
[3]Kara G.Spinal cord Ewing's sarcoma metastasis:presentation of one case [J]. Ann Nucl Med,2004,18(7):623-626.
[4]劉伯亮,潘萬敏.骨質疏松發(fā)生與年齡、性別的關系:5200例分析[J].中國臨床康復,2004,8(33):7474-7475.
[5]蘇莉,黃誠剛,牛文強,等.核素骨顯像質量保證的技術要求[J].中國輻射衛(wèi)生,2013,22(6):745-747.編輯/蘇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