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討論應用切開復位克氏針固定術與閉合復位經皮穿針固定術對兒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12年8月~2014年7月收治治療的100例兒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隨機的把其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其中對照組選擇切開復位克氏針固定術進行治療,而觀察組則選擇閉合復位經皮穿針固定術進行治療。結果 兩組患者經過有效的治療后,其中對照組患者的治療總及格率為76.0%,而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及格率為94.0%,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明顯的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 對于兒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來說,應用閉合復位經皮穿針固定術實施治療具備著顯著的臨床效果,其在臨床中值得被推廣與使用。
關鍵詞:切開復位克氏針固定術;閉合復位經皮穿針固定術;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是一種臨床中常見與多發(fā)的兒童肘部損傷,其具備著較高的發(fā)病率,在兒童肘關節(jié)附近骨折中,其已經達到了60%,一般是由于肘關節(jié)強力過伸而引起的[1]。其中,尺骨鷹嘴往往于髁部形成支點,由此其骨折線一般位于髁上水平。如果沒有合理有效的對骨折進行處理,則非常容易導致患者出現(xiàn)關節(jié)功能受限、畸形愈合與肘內翻等并發(fā)癥。在臨床中,一般選擇切開復位克氏針固定術與閉合復位經皮穿針固定術等實施治療,但其治療效果存在著一定的差異[2]。本研究中主要討論分析了應用切開復位克氏針固定術與閉合復位經皮穿針固定術對兒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其具備著非常顯著的臨床效果,現(xiàn)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8月~2014年7月收治治療的100例兒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隨機的把其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其中觀察組中有50例患者,男性患者為22例,女性患者為28例,其年齡為3~9歲,平均為(4.9±0.6)歲;而對照組患者為50例,男性患者為21例,女性患者為29例,其年齡為2~11歲,平均為(5.3±0.5)歲。兩組患者在年齡以及性別等方面進行對比都不存在明顯的差異(P>0.05),具備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選擇切開復位克氏針固定術進行治療,完成麻醉后,患者保持仰臥位,待消毒完畢后,對肱骨遠端外側實施切口,對皮下組織進行分離,選擇肱橈肌間隙與肱三頭肌間隙使骨折部位充分的暴露,對骨折端進行清理后,由骨折近端距離距骨折線大概2cm的位置向遠端內側鉆入第一枚針,確??耸厢樶樋梢赃M入到骨折線;完成復位后確保第一枚針進入到骨折遠端,再由肱骨外髁處斜著置入第二枚克氏針,一定要確保兩枚針都鉆出內側皮質。完成手術后,對針尾進行裁剪,且使其置于皮外或者皮下,采取無菌包扎后,再通過石膏進行固定。而觀察組則選擇閉合復位經皮穿針固定術進行治療,完成麻醉后,經透視機引導,先將肘關節(jié)伸直,使其前臂旋后,再施加外翻與內翻的壓力,對橈偏與尺偏進行矯正,以此使其可以有效的恢復到正常的骨折排列。在維持牽引的同時,在尺骨鷹嘴下維持屈肘到130°,在進行屈曲時,不斷的前臂旋前,以此使骨折復位。經肱骨小頭對平行于尺骨鷹嘴的部位穿入第一枚針,分別在第一枚針的遠端與近端穿入其他克氏針,且相互分岔,確保鉆出內側皮質。完成手術后,將針尾折彎90°置于皮膚外,采取無菌包扎后,再通過石膏進行固定。
1.3療效判定 通過Flyrm評分體系的評價方式,對兩組患者的手術恢復情況實施評價,主要分成優(yōu)、良、可與差等,其中優(yōu):經過有效的治療后,患者肘屈伸與關節(jié)功能不會受到任何的影響;良:經過有效的治療后,患者肘屈伸受限在10°以內,且關節(jié)功能幾乎不會受到影響;可:經過有效的治療后,患者肘屈伸受限在10°~30°,而肘內翻在6°~15°,且關節(jié)功能受到較小的影響;差:經過有效的治療后,患者肘屈伸受限超過30°,而肘內翻超過15°,且關節(jié)功能受到較為嚴重的影響。
1.4統(tǒng)計學方法 本組實驗所得數(shù)據(jù)通過統(tǒng)計學軟件包(注:SPSS17.0)進行研究,其中計數(shù)資料與計量資料,分別應用?字2與t進行檢驗。如果P<0.05,則表示兩組進行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患者經過有效的治療后,其中對照組患者中,有15例患者獲得優(yōu),有12例患者獲得良,有11例患者獲得可,有12例患者獲得差,其治療總及格率為76.0%,優(yōu)良率為54.0%;而觀察組患者中,有28例患者獲得優(yōu),有10例患者獲得良,有9例患者獲得可,有3例患者獲得差,其治療總及格率為94.0%,優(yōu)良率為76.0%,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對比分析,其中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明顯的優(yōu)于對照組,其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在臨床中,肱骨髁上骨折是一種多發(fā)與常見的肘部骨折,其中常見于存在過伸趨勢的兒童,由于肘關節(jié)在過伸10°~20°之間時,其尺骨鷹嘴具備著較強的杠桿作用[3]。相關研究顯示,如果沒有合理有效的對骨折進行處理,則非常容易導致患者出現(xiàn)關節(jié)功能受限、畸形愈合與肘內翻等并發(fā)癥。在臨床中,一般選擇切開復位克氏針固定術與閉合復位經皮穿針固定術等實施治療,但其治療效果存在著一定的差異[4]。
本研究中主要討論分析了應用切開復位克氏針固定術與閉合復位經皮穿針固定術對兒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其具備著非常顯著的臨床效果,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經過有效的治療后,其中對照組患者的治療總及格率為76.0%,優(yōu)良率為54.0%;而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及格率為94.0%,優(yōu)良率為76.0%,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對比分析,其中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明顯的優(yōu)于對照組,其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4結論
總而言之,對于兒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來說,應用閉合復位經皮穿針固定術實施治療具備著顯著的臨床效果,其在臨床中值得被推廣與使用。
參考文獻:
[1]李文強,呂尚軍,王坤堂.閉合復位經皮從外側克氏針固定治療兒童肱骨髁上骨折[J].新鄉(xiāng)醫(yī)學院學報,2009,24(6):103-105.
[2]樂國平,張明.兒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療方法與預后結構及功能重建的關系[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8,10(25):44-45.
[3]王建嗣,李炳鉆,宮偉.不穩(wěn)定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穿針策略[A].首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骨科微創(chuàng)學術交流會暨專業(yè)委員會成立大會論文匯編[C].2011,35(21)∶86-89.
[4]明立功,明立山,明新月,等.微小切口交叉克氏針體外加壓內固定治療兒童肱骨髁上骨折[J].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09,15(11)∶66-69.
編輯/王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