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物藥劑學作為一門研究藥物及其劑型在體內(nèi)動態(tài)變化規(guī)律的學科,是藥學專業(yè)人才必須掌握的重要課程,但是其課程理論性強,大多數(shù)同學在課程學習中會覺得枯燥,乏味。案例教學法,不是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而是教師于教學中扮演設計者和激勵者的角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的教學方法。作者發(fā)現(xiàn)在生物藥劑學教學中,采用案例教學法,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自主探究能力,而且還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案例分析法;生物藥劑學;教學效果;學習積極性
中圖分類號: 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7(c)-0000-00
生物藥劑學作為藥劑學的重要分支,是研究藥物及其劑型在體內(nèi)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過程,闡明藥物的劑型因素、機體的生物因素與藥物效應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它與藥理學、藥物化學、生物信息學等學科有著密切的關系,是藥學專業(yè)人才必須掌握的重要課程[1-3]。通過這門課的系統(tǒng)學習,要求學生具備科學評價藥物制劑質(zhì)量、合理設計制劑處方和科學制訂給藥方案等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能。而作者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僅靠教師以口授,板書和幻燈片的方式,不但無法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也無法讓學生深入理解知識的內(nèi)涵以及學以致用。為提高教學的質(zhì)量,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能動性,有必要采用多種教學手段進行教學。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法,它以實際工作中出現(xiàn)的問題作為案例,通過理論聯(lián)系實際,對實際案例中的客觀事實和問題進行分析,可以深化學生對知識的了解,啟發(fā)學生獨立思考,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4,5]但這種方法在生物藥劑學教學中的應用較少。作者近年來在生物藥劑學中嘗試穿插案例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1案例教學法在生物藥劑學課程中的具體應用
1.1運用案例法闡述生物藥劑學學科的發(fā)展歷史
生物藥劑學是20世紀60年代迅速發(fā)展起來的藥劑學新分支,闡述藥物的療效不僅與藥物的化學結構相關,還受藥物的劑型因素和機體的生物因素的影響。此時,向同學們提出疑問:是什么改變了人們的“只有化學結構改變藥效”的看法?是什么引起了人們對制劑質(zhì)量體內(nèi)評價的重視?待同學們思考片刻后,以“苯妥英鈉“事件為例,使同學們理解藥物的療效與劑型因素的關系:即1968年澳大利亞生產(chǎn)的苯妥英鈉片劑,療效一直很好,后來把處方中的輔料硫酸鈣改成乳糖,其它成分未變,結果連續(xù)發(fā)現(xiàn)中毒事件。這時,又向同學們拋出疑問:為什么會這樣呢?稍停片刻,告訴同學們:后來經(jīng)研究發(fā)現(xiàn),輔料乳糖促進了苯妥英鈉的吸收,使其血藥濃度超出安全范圍而發(fā)生中毒。再者,以沙利度胺(反應停)致畸性為案例使同學們深刻理解藥物的療效與機體的生物因素的關系:沙利度胺對小鼠大鼠不產(chǎn)生致畸性,但靈長類動物出現(xiàn)嚴重致畸性。通過后期研究發(fā)現(xiàn)靈長類動物具有轉(zhuǎn)化沙利度胺成致毒物質(zhì)的代謝酶,而小鼠大鼠體內(nèi)不表達此種代謝酶。通過案例的學習,不僅可以深化同學們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還可以激發(fā)同學們的學習興趣。
1.2運用案例闡述課程的基本概念及原則
藥物的給藥方式很多很多,譬如口服給藥,注射給藥,皮膚給藥,肺部給藥等。而不同的給藥方式,藥物的吸收特點、吸收途徑及其影響因素存在差異。如何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這些知識點是一個關鍵問題。作者發(fā)現(xiàn)運用案例分析法講解可以取得較好的效果。譬如在闡述口服,肌內(nèi)注射和靜脈注射藥物吸收的特點及其各自的優(yōu)缺點時,可以采用案例:鏈霉素是最早出現(xiàn)的有效抗結核藥物,其可以快速殺滅細胞外的結核菌,WHO建議的給藥途徑和劑量是成人每日肌內(nèi)注射0.75 g。應用鏈霉素治療結核病時能否采用口服給藥方式?鏈霉素能否靜脈推注?這個案例不但可以激發(fā)同學們的興趣,還可以讓同學們通過對比而牢固掌握口服,肌內(nèi)注射和靜脈注射的特點。
在講解胃空速率對藥物吸收的影響時,采用案例:為什么維生素B2在飯后服用的效果好?同學們通過討論,最后得出結論:胃排空速率增大時,藥物的吸收加快。若飯后服用,維生素B2連續(xù)不斷緩慢地通過十二指腸,主動轉(zhuǎn)運不會產(chǎn)生飽和,使吸收增加。
在講解皮膚給藥的藥物吸收特點及其影響因素時,采用案例:某患者采用雌二醇片劑治療和預防更年期綜合征,每天給藥3次,每次口服2 mg,使用一段時間后,出現(xiàn)肝功能異常等不良反應。改用雌二醇貼劑,每三天貼1劑,每劑含雌二醇0.05 mg,療效與口服給藥一致,不良反應消失。長期口服雌二醇為什么會導致肝功能異常?改用貼劑后給藥劑量大大降低,療效沒有下降,不良反應消失,為什么?通過回答這兩個問題,同學們不但回顧了肝腸循環(huán)的概念及意義,掌握了皮膚給藥的藥物吸收的特點及其影響因素,而且對為什么要進行劑型改造與開發(fā)有一定的理解。
在講解舌下給藥的藥物特點及其影響因素時,采用案例:患者李某,男,60歲,醫(yī)院診斷其患有心肌梗塞,醫(yī)生囑其隨身攜帶硝酸甘油片備用。一日李某半夜突覺心前區(qū)疼痛難忍,忙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幾分鐘后癥狀緩解。硝酸甘油為什么要舌下給藥?藥物是通過什么途徑吸收的?什么樣的藥物適宜舌下給藥?圍繞著這些問題,老師啟發(fā)和鼓勵同學們展開討論,并在討論中讓同學們掌握相關知識點。
在講解表觀分布容積的概念和意義時,采用的案例1:某患者,體重70kg,口服0.5mg地高辛,平衡時測得血濃為0.78 g/L,求 Vd?由計算的結果延伸到表觀分布容積的概念,并闡明它只是用來評價藥物分布的特點,表征藥物在血漿和組織中的動態(tài)分布特性。 案例2:抗菌消炎藥,A藥V大,B藥V小,如果手受傷了,該選哪一個藥?為什么?通過這個案例,讓同學們深刻掌握表觀分布容積的重要意義。
在講解藥物代謝性相互作用的概念時,采用案例1:有一位年輕的妻子,一直口服避孕藥左炔諾孕酮進行避孕,三年來從未發(fā)生過意外;半年前,出現(xiàn)結核病癥狀,被確診為肺結核后,口服利福平進行治療。近來,她發(fā)現(xiàn)自己懷孕了。這位年輕妻子一直在服用避孕藥,怎么會突然懷孕了呢?原來,她同時服用的抗結核藥利福平,它能夠誘導代謝酶CYP3A4的活性,使避孕藥左炔諾孕酮的代謝加快,導致其藥效下降,從而使避孕失敗。案例2:左旋多巴與維生素B6合用,療效會下降。為什么?因為vitB6是多巴脫羧酶的誘導劑,可以增強多巴脫羧酶的活性,使左旋多巴在腦外的脫羧增加,進入腦內(nèi)的左旋多巴減少,療效下降。案例3:甲苯磺丁脲和磺胺合用,降血糖作用增強,可引起低血糖。甲苯磺丁脲在CYP2C9的作用下,可氧化生成4-羥基化甲苯磺丁脲,而當與磺胺合用時,磺胺可抑制CYP2C9的活性,使甲苯磺丁脲的代謝減少,血藥濃度增加,降血糖作用增強,可引起低血糖。通過這些案例,同學們深刻掌握了什么是藥物代謝性相互作用。
在講解藥物的排泄特點及其應用時,采用的案例1:臨床對苯巴比妥與水楊酸類藥物中毒時給予NaHCO3,而對弱堿性藥物如阿托品、度冷丁等中毒時則選用NH4CL,為什么?案例2:為什么甘露醇可作為利尿藥應用于臨床?案例3:患者,女,42歲,因尿毒癥引起左心衰,每天服用洋地黃毒苷0.1mg ,1周后患者出現(xiàn)惡心、嘔吐,全身乏力,失眠。入院診斷為洋地黃中毒。立即停藥,進行血液透析,于第二天測得洋地黃毒苷血清濃度為3.2 ng/mL,第三天仍為3.1 ng/mL 。后服用考來烯胺,患者中毒癥狀明顯減輕。該患者洋地黃毒苷中毒原因是什么?為何經(jīng)透析治療后,血清洋地黃毒苷濃度仍保持較高水平?應用考來烯胺后,血清洋地黃毒苷濃度迅速降低的原因是什么?通過這些案例的分析與學習,同學們不僅深刻掌握了藥物排泄的相關知識點,并且學會了如何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臨床出現(xiàn)的問題。
1.3運用案例闡述如何根據(jù)藥物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特點進行制劑設計
對于如何根據(jù)藥物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的特點進行制劑設計是一個由理論上升到應用的知識點,采用案例分析法能夠取得較好的效果。譬如,根據(jù)藥物的吸收特點進行制劑的設計,采用的案例:5-氟尿嘧啶抗癌活性好,但僅能靜脈注射給藥,口服吸收差。為增加其口服吸收,對其結構進行改造,接上一個四氫呋喃基團,制成前藥,不但可以口服好,而且毒性低,作用持久。
根據(jù)微粒給藥系統(tǒng)分布特性進行制劑設計,采用的案例1:阿霉素是非常有效的化學藥物,但是其心臟毒性非常大。怎么辦?如果把阿霉素設計成微粒給藥系統(tǒng)-脂質(zhì)體,可以改變阿霉素的體內(nèi)分布,靶向于病灶部位,減少其向心臟的分布,既可以提高藥物的療效,還可以降低藥物的毒性。
根據(jù)藥物代謝的特點進行劑型設計,采用的案例:多巴胺是治療帕金森病的首選藥物,其很難通過血腦屏障,臨床應用其前體藥物左旋多巴,轉(zhuǎn)運到腦內(nèi)后,被腦內(nèi)脫酸酶脫去羧基轉(zhuǎn)變成多巴胺而發(fā)揮作用。但左旋多巴不僅被腦內(nèi)的脫羧酶脫羧,也能被消化道、肝中存在的脫羧酶脫羧,所以口服多巴胺首過效應強烈,生物利用度只有30%。怎么辦?提出問題后,同學們根據(jù)藥物的理化性質(zhì)、劑型因素、生物因素和臨床需要等給出不同的方案:加大給藥劑量來維持有效濃度;制成十二指腸迅速釋放的制劑;組成復方片劑等等。同學們討論激烈,并在討論過程出得出合理的劑型設計。
根據(jù)藥物的排泄特點進行制劑設計,采用的案例:腸肝循環(huán),使得膽汁排泄成為藥物在體內(nèi)消長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對藥物的血藥濃度、藥物療效的強度和維持時間長短等具有中藥的意義。將阿霉素用葡萄糖醛酸苷化制成阿霉素前藥,該藥能選擇性的被細胞外的葡萄糖醛酸酶激活,提高其治療作用。
2案例教學法在應用過程中的關鍵要點
2.1案例選擇應遵循客觀性、典型性和趣味性的原則
案例的客觀性是指案例的材料來自客觀存在的事實。對于教師自己編寫的案例,要盡可能多地搜集素材,在反映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基礎上,精心取舍編制,體現(xiàn)其科學性,這是案例選編的第一原則。典型性是案例的基本特征,不是任何一個事例都可信手拈來,作為案例使用,案例必須符合生物藥劑學課程的教學要求,能為生物藥劑學的教學目標服務。趣味性是指案例應該選用那些既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又能夠提高學生興趣,并且能夠促使他們深入下去進行探討的具有一定的新穎性、可讀性的案例。
2.2案例分析時,教師要注意自己的表達方式
在給出案例時,對于涉及知識點及因果關系的關鍵詞語,應加強語氣或標以符號重點提示,但不要急于給出答案,應該給學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時間,并有意給出一定的模糊度和懸念,留出思維空間,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對當前的案例進行分析和判斷,以提問互動啟發(fā)式的形式進行。
3 結束語
教學是教師最重要的工作,而其主方向是課堂教學改革。學生喜歡民主、平等的課堂,期待得到老師的贊揚與鼓勵。教師應該根據(jù)生物藥劑學的課程要求與特點,把典型案例的分析與理論教學相結合起來,以啟發(fā)和鼓勵學生的方式,展開課堂討論。實踐證明,案例教學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通過客觀、典型和有趣的案例的學習分析,不僅可以加強學生對理論的理解,還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以及加強其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成穎, 劉道洲, 劉苗, 崔晗, 張邦樂, 周四元. 生物藥劑學與藥物動力學課程標準的建立與實踐. 基礎醫(yī)學教育(10):755-7.
[2]郭新紅, 李淑赟, 劉欣, 陳彩萍. 《生物藥劑學與藥物動力學》教材中藥物動力學部分編寫的建議. 藥學教育(01):28-9+44.
[3]劉暢, 馬曉星, 韓翠艷. PBL方法在《生物藥劑學與藥物動力學》教學中的應用. 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17):135+7.
[4]余敬謀, 吳家忠. 提高生物藥劑學與藥物動力學教學效果探討. 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15):2383-4.
[5]周小菊. 上好《生物藥劑學與藥物動力學》首課漫談. 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業(yè)教育(04):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