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研究者對助人行為的促進研究相對較為傳統(tǒng),仍然主要以思想道德層面的勸說為主。但是這種形式的促進方式是相對低效的。因為它更多時候僅關注個體卻忽略了整個群體間的助人行為。目前降維策略是較多應用在調節(jié)群體行為的策略,它也可被用于促進群體間助人行為。
關鍵詞:群體助人行為;促進研究;降維策略
中圖分類號:F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15)21008801
1群體助人行為的促進研究
在群體關系研究中,群體間的歧視行為最先引起研究者重視。因此,該模型最初被應用于消除群體間的歧視行為。在群體歧視的研究中,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研究角度存在很大差別。心理學更多地強調個體內在人格和態(tài)度的重要性,并以此解釋社會偏見和歧視的形成。而社會學則更愿意強調在群體歧視中所具有的大規(guī)模的社會結構層面的互動關系。同時,社會學的研究視角往往集中在經濟和階層角度,傾向忽視和排除單獨個體影響力。雖然對群體歧視的研究存在學科差異,但在西方群體關系的研究視野中,心理學和社會學都認為種族歧是群體歧視的最突出表現(xiàn)之一。在研究中也發(fā)現(xiàn),隨著日前民主思想的深入人心,直接外露的種族歧視行為已經越來越少。Gaertner和Dovidio在對一系列厭惡種族主義的文獻梳理中發(fā)現(xiàn),白人對黑人的歧視,往往是以一種微妙的、理性化的形式出現(xiàn)。這樣做的目的為了向他人彰顯自己無偏見的正面形象。從厭惡種族主義理論中可知,現(xiàn)實中白人在行為上對黑人微妙的差異雖不意味著直接歧視,但卻暗示了白人對自己種族的支持和偏向。雖然相關研究表明,個體對白人和黑人的助人行為并無顯著差異。但這樣的結果往往在有明確規(guī)章制度的情景下發(fā)生。反之,白人可以通過強調對方的求助超出他們能力來體面地拒絕黑人的幫助請求。同時,拒絕的原因,多是非種族的。還應注意到的是,當個體在道義上具備拒絕幫助黑人的借口時,其幫助行為的發(fā)生機率會變得不穩(wěn)定。由此,也進一步地驗證了當迫使個體必須做出助人行為的壓力減弱或者不存在時,種族歧視便會表現(xiàn)出來。一些其他研究者的實驗研究也證明歧視更多源自于對內群體的支持而非對外群體的反對。
因此,以種族歧視為突破口,社會學和心理學都意識到了群體功能和群體身份的重要性。群體身份使得研究者可以將個體和群體兩個層面結合在一起對群體歧視進行研究。而歧視本身同時既是一種群體現(xiàn)象,也是一種個人現(xiàn)象。因此,消除歧視的角度和策略應是貫通群體和個體的。特別是群體間的接觸能夠通過更改人們審視群體間關系的方式來減少社會偏見。
為減少群體間偏見和沖突,AllPort提出通過群體接觸作為減少群體間沖突和偏見的指導性策略。當具備一定前提條件,群體間接觸可以有效地減少歧視。這些前提條件包括平等的成員地位、可以使成員間互相合作互助的機會、保證群體成員彼此依賴的合作形式、群體對合作的支持標準。這些前提條件中包含了人們處理社會信息時的共同過程和機制。近年來,這些共同過程和機制也成為研究者用來研究消除群體間歧視的焦點。例如,當內外成員的接觸得到彼此認可后,個體對外群成員認知中的敵對情緒將得到緩解。該結果是由于同外群體接觸的正向互動造成的。群體互動也能夠影響群體和個體分類的過程。因此,學校中往往使用合作學習和混合教學的形式對種族沖突進行干預,促成不同種族個體間相互依賴。群體接觸通過調整個體對原本群體邊界的認知來減少群體偏見和歧視。這種調整策略從減少群體邊界凸顯為出發(fā)點,主要可以分為降維和再分類策略。這兩種不同的策略目的都在于改變個體的群體身份表征。降維和再分類策略并非是相互排斥的解決方案,在某種意義上兩種促進策略可以相得益彰地配合使用。
2群體助人行為促進的降維策略
降維策略強調通過群體接觸使成員間原本存在的群體身份被忽略,群體間的個體以私人身份交往。這種策略有效地減少了群體間的邊界凸顯,使個體能夠忽略原本存在的內外群體身份差異,還原雙方的個體身份,最終消除“我們VS他們”的對立關系。降維策略可以使原本處于內外群體中的個體通過交叉接觸改變原本存在于群體中的“自己人”和“外部人”的關系,從而削弱了原有的分組關系。Brewer以及Miller提出潛在統(tǒng)一的理論框架,指出在接觸假設中所確定的特征(例如,平等的身份、合作的互動,自我呈現(xiàn)的互動以及支持標準)都具有通過降維策略使個體認可外群體成員的作用。其中從群體身份降維到個體身份的過程中,包括了交換個人信息等更加個性化的人際過程,使個體能夠對外群體成員有更細致了解,在認知上減少了群體歧視的影響。這一過程使得個體與外群體的交流過程從群體層面降維到了個體間的人際互動。個體和外群體成員頻繁的互動更能夠減輕群體間原本存在的外群體刻板影響。群體接觸對群體間歧視的減少在短期和長期均有顯著成效。目前有關群體行為的相關文獻中,普遍認為降維策略能有效地減少群體偏見。但是降維策略僅能使個體更加關注彼此的差異,卻少有對共同目標和命運的關注。需特別注意的是,通過降維策略造成的個體差異有可能會引發(fā)原本在兩個個體間存在的群體差異范式。同時,雖然個體間親密的私人交流方式打破了原本的內群和外群邊界,但是也有可能導致個體在個性化交往中形成新的內外群體。
參考文獻
[1]陳陽.群體身份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3):371376.
[2]陳陽.流動兒童助人行為特點及促進:基于群體身份認同視角[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