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性法氏囊病是由傳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雞發(fā)生的一種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本病又稱為“甘保羅病”,簡稱“囊病”。傳染性法氏囊病主要引起雛雞發(fā)病死亡,耐過雞法氏囊常常萎縮壞死,法氏囊功能喪失免疫受到嚴重抑制,病雞極易出現繼發(fā)感染和混合感染,讓養(yǎng)殖戶遭受很大損失,傳染性法氏囊病是當前養(yǎng)雞業(yè)須重點防控的疫病之一。根據多年防控經驗,臨床發(fā)生的法氏囊病可區(qū)分為急性型和慢性型。
1 流行病學
本病主要引起2~6周齡蛋雛雞和肉雛雞發(fā)病,烏雞雛雞也偶有發(fā)生。呼吸道和消化道是主要的傳播途徑。病毒毒力強弱是出現不同臨床表現病例的主要原因。急性型發(fā)病率可達100%,死亡率高達80%以上;慢性型發(fā)病率不超過30%,死亡率低于50%。
2 臨床癥狀
急性型和慢性型除發(fā)病數量不同外,臨床表現基本相同。通常表現為食欲不振,精神高度沉郁呈嗜睡狀態(tài),病雞畏寒怕冷,多只病雞聚堆取暖。病雞縮脖,羽毛逆立,排白色稀便。
3 剖檢變化
急性型病例變化比較典型,可見明顯的胸腿肌肉出血斑點,常呈現明顯的刷狀出血條帶;法氏囊極度腫大,呈紫葡萄樣外觀,漿膜下有多量膠凍狀水腫物。切開時,感覺法氏囊明顯變硬,漿膜下直到肌層均出血,黏膜皺褶大部或全部出血,囊腔內有黏液或黃白色干酪樣物質;腺胃與肌胃交界處有條狀出血帶;腎腫大突出腎窩,呈暗紅和白色相間的花斑狀;輸尿管內充盈內含大量白色尿酸鹽;肝呈土黃色,慢性病例肝邊緣有白色冰花樣壞死灶。
4 實驗室診斷
4.1 病料接種
取發(fā)病雞的脾和腎(因法氏囊易污染)研磨制成懸液,離心取上清液,接種10至11日齡雞胚37℃培養(yǎng)2~3d后,胚體出現水腫、出血等病理變化。
4.2 標陽中和后接種
將上清液做不同濃度稀釋,用法氏囊標準陽性血清混合后,再按上述方法接種雞胚,發(fā)現胚體病變減輕,直到完全消失。 應根據流行病學、發(fā)病情況、剖檢變化和實驗室診斷進行綜合判定。
5 防治
對于急性型傳染性法氏囊病,可全群注射高免卵黃抗體,注射劑量為2mL/羽份,注射方法將連續(xù)注射器調至1mL,在胸肌肌肉豐滿處注射,胸肌兩側各注一針,打20只雞換一個針頭;在注射卵黃抗體的同時在飼料和飲水中投放抗病毒藥和通腎藥。對于慢性病例可以在飼料或飲水中投放黃芪多糖、香菇多糖等增強免疫力的藥物。
6 預防
6.1 免疫預防
有條件的場可以檢測母源抗體水平來確定免疫時間,母源抗體干擾是法氏囊免疫失敗的最根本原因。首次免疫疫苗要選擇弱毒,不要選擇中強毒株,中強毒株免疫后易造成法氏囊萎縮,法氏囊產生B細胞能力下降,從而影響雞的體液免疫;免疫方式要采用滴口方法,而不要采用飲水免疫,這種方式雞群免疫不均勻,免疫不確實。
6.2 添加維生素
在免疫前后,可在飼料或飲水中投放維生素C和亞硒酸鈉維生素E來增強法氏囊疫苗的免疫效果。
6.3 控制其他免疫抑制病
加強雞球蟲病、傳染性貧血等其他免疫抑制病的防治,防止因此造成的法氏囊疫苗免疫失敗,引發(fā)雞傳染性法氏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