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通過研究近兩年高校新生班團干部角色認知與發(fā)展訴求狀況發(fā)現(xiàn),長期應試教育促成高校新生班團干部畸形發(fā)展、引導失范導致高校新生班團干部角色認知模糊和迷茫、培訓機制不完善無法滿足發(fā)展訴求。提升高校新生班團干部角色認知意識、滿足其發(fā)展訴求應以“中國夢”為思想引領改進和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建立輔導員與高校新生班團干部定期信息反饋機制(虛實結(jié)合)、建立高校新生班團干部培養(yǎng)機制改進和加強對高校新生班團干部的培養(yǎng)。
關鍵詞:高校新生班團干部;角色認知;發(fā)展訴求
高校新生入學后,面臨著緊湊的入學教育和豐富的大學生適應性教育,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guī)定》,高??傮w上要按師生比不低于1:200設置專職輔導員崗位,輔導員的工作負荷就尤為凸顯。為此,輔導員不得不倚重新選的班團干部。而他們因沒受過專業(yè)的、系統(tǒng)的培訓(盡管他們曾擔任學生干部有些工作經(jīng)驗,但大學學生工作基本上不同于高中、初中),加上輔導員工作繁重、瑣碎, 用在指導他們的精力就非常有限,以致“重使用、輕培養(yǎng)”現(xiàn)象突出,對他們角色認知與發(fā)展訴求的研究更是少有提及。因此,本研究利用問卷調(diào)查、個別訪談等研究方法,在2013年9月至2015年3月,通過對上海市部分高校2013級109名大學新生班團干部有效樣本(A1),2014級203名大學新生班團干部有效樣本(A2)進行2次調(diào)研和訪談,從素養(yǎng)積淀、履職經(jīng)歷和培訓教育等方面分析了高校新生班團干部角色認知及發(fā)展訴求狀況及特點,用馬克思的全面發(fā)展理論探究其影響因素,最后提出相應對策。
一、現(xiàn)狀及特點
(一)高校新生班團干部的素養(yǎng)沉淀
1. 理想(信念)設定:以個體利益為中心,少服務他人理念
調(diào)研顯示,實驗組A1和A2在“大學入學前,你參加過什么類型的學生干部培訓”選項中,選擇或兼選“理想信念教育”的比例分別為10.1%和11.3%,這說明高校新生班團干部在大學入學前很少有理想信念教育專題培訓;在“你做班委學生干部的動力是什么”的選項中,選擇或兼選“想通過努力為他人服務,得到他人認可”的比例分別為52.3%和50.2%,對比選擇“班委干部是個平臺,想鍛煉、歷練自己”的比例(分別為79.8%和83.3%),這說明高校新生班團干部為他人服務的意識不高;結(jié)合這兩個選項,說明高校新生班團干部理想信仰教育缺失。
2. 能力儲備:有經(jīng)歷少培訓—“黑暗中摸索前行”
調(diào)研顯示,實驗組A1和A2在“大學入學前,你曾擔任過學生干部嗎”選項中,選擇“曾經(jīng)擔任過”的比例分別為90.1%和98.0%,這說明絕大多數(shù)高校新生班團干部有擔任學生干部經(jīng)歷;在“大學入學前,你曾參加過學生干部培訓嗎”選項中,選擇“有”的比例分別為32.1%和29.56%,這說明大部分高校新生班團干部在大學入學前沒有參加過專業(yè)培訓。結(jié)合這兩個選項,這說明高校新生班團干部的能力儲備現(xiàn)狀是有經(jīng)歷少培訓—“黑暗中摸索前行”。
3. 心理準備:“糾結(jié)”中掙扎,想證明自己,正確心態(tài)需引導
調(diào)研顯示,實驗組A1和A2在“大學入學后,作為班委,你對為班級同學服務、組織班級活動的能力有信心嗎”選擇中,選擇“很自信”的比例分別為62.4%和66.0%,選擇“基本自信”的比例分別為34.7%和30.5%,這說明高校新生班團干部對自己即將應對的工作比較自信;在“你是怎么當上班委干部的”選項中,選擇“公平、公開競選職位”或“參加競選、負責老師協(xié)調(diào)安排職位”比例分別為89.0%和90.6%,這說明高校新生班團干部很積極主動;在“你做班委學生干部的動力是什么”選項中,選擇“班委干部是個平臺,想鍛煉、歷練自己”的比例分別為79.8%和83.3%,這說明高校新生班團干部工作的目的主要是提升自我;結(jié)合這三個選項,這說明高校新生班團干部心態(tài)很糾結(jié)—相信自己卻需要通過平臺證明、提升自己,需要進行正確引導。
(二)高校新生班團干部的履職經(jīng)歷
1. 職責認知:明晰角色、分工不清、職責不明
調(diào)研顯示,實驗組A1和A2在“你的班委角色是什么”選項中,對自己是什么班委角色都給出了明確選擇;在“你們班委之間有分工嗎”選項中,選擇“有”的比例分別為77.1%和80.3%,這說明大部分高校新生班團干部有分工;在“你知道自己的職責是什么嗎”選項中,選擇“很清楚”的比例都為67.0%,選擇“很模糊、主要是配合協(xié)調(diào)工作”的比例分別為33.0%和31.0%;但當繼續(xù)追問,在“作為班委,你的職責是什么”選項中,給空白答案比例分別為40.4%和36.0%,這說明相當大的比例新生班團干部不知道自己職責;在“你曾組織過班會嗎”選項中,選擇“沒有”的比例分別為45.8%和45.3%;在“你曾組織過班級活動嗎”選項中,選擇“沒有”的比例分別為34.9%和31.5%。這說明有相當大比例新生班團干部在大一期間基本無作為。結(jié)合這四個選項,說明高校新生班團干部明晰角色卻分工模糊、職責不清。
2. 工作體驗:實效差強人意
調(diào)研顯示,在實驗組A1和A2中,組織過主題班會的新生班團干部在“你對自己主持的主題班會效果滿意嗎”選項中,選擇“非常滿意”的比例分別為19.3%和21.7%,選擇“基本滿意”的比例分別為43.1%和53.7%;組織過班級活動的新生班團干部在“你對自己主辦的班級活動滿意嗎”選項中,選擇“非常滿意”的比例分為21.1%和29.6%,選擇“基本滿意”的比例分別為44.0%和60.9%。這說明大部分高校新生班團干部對自己的工作實效差強人意。
3. 角色認同:高度認同學生干部角色,自我認同度不高,對其他班團干部認同度偏高
調(diào)研顯示,實驗組A1和A2在“你覺得班委在班級中的作用重要嗎”選項中,選擇“很重要”的比例分別64.2%和67.0%,選擇“作用一般”的比例分別為31.2%和29.6;在“你覺得你盡到班委職責了嗎”選項中,選擇“盡職盡責”的比例分別為33.0%和37.4%,選擇“基本負責”的比例分別為63.3%和56.7%;在“你覺得其他班委盡職盡責嗎”選項中,選擇“都很盡職盡責”的比例分別為57.8%和70.0%,選擇“一般,基本負責”的比例分別為38.5%和27.6%。結(jié)合這三個選項說明,高校新生班團干部認同角色率很高,對自己工作績效評價不高,對其他班團干部工作績效評價偏高。
(三)高校新生班團干部培訓教育
1. 入學后培訓現(xiàn)狀:培訓率低、培訓師資單一、培訓內(nèi)容不充分
調(diào)研顯示,實驗組A1和A2在“大學入學后,你有接受過班委培訓嗎”選項中,選擇“有”的比例分別為35.8%和32.5%;在參加過培訓的新生班團干部對“你參加過班委培訓幾次”選項中,選擇“1、2、3、4、很多次”的比例分別為(35.8%、16.5%、6.4%、0.9%、2.8%:41.4%、13.3%、5.0%、1.0%、4.4%)。結(jié)合這兩個選項說明,高校新生學生干部培訓率低。在“在曾參加的培訓活動中,是誰對你進行培訓的”選項中,選擇“輔導員、班主任、專業(yè)教師”的比例分別為(38.5%、13.8%、12.0%:43.3%、24.6%、9.6%);在“作為班委,你接受過什么專題培訓”選項中,選擇“黨建、資助、心理健康教育、班級建設、寢室管理、團支部建設、理想信念教育”的比例分別為(17.4%、13.8%、22.0%、37.6%、4.6%、17.4%、13.8%:19.7%、19.7%、30.5%、39.4%、11.3%、12.8%、15.3%)。結(jié)合這兩個選項,說明培訓師資比較單一,培訓內(nèi)容比較缺乏。
2. 培訓意愿:主動要求培訓并認識到其對工作的助推作用
調(diào)研顯示,實驗組A1和A2在“大學入學后,作為班委,你愿意接受培訓嗎”選項中,選擇“愿意”的比例分別為86.2%和79.8%;在“你覺得做好班委工作信心源自哪里”選項中,選擇“班委學生干部培訓和項目實訓”的比例分別為44.0%和44.8%。結(jié)合這兩個選項,說明絕大多數(shù)高校新生班團干部愿意培訓并比較能夠認識到培訓對工作的助推作用。
3. 培訓需求:對培訓主體資質(zhì)要求高,對自我發(fā)展訴求強烈
調(diào)研顯示,實驗組A1和A2在“你需要具備什么資質(zhì)的人對你進行培訓”選項中,選擇“專兼職輔導員、專業(yè)老師、素質(zhì)拓展教練、班主任、具備專業(yè)資質(zhì)證書的教師”的比例分別為(51.4%、34.9%、25.7%、12.8%、20.2%:49.8%、27.6%、24.1%、19.7%、3.4%),這說明高校新生班團干部期待的培訓主體是輔導員、專業(yè)教師和素質(zhì)拓展教練。在“你需要什么類型的培訓”選項中,選擇“專題培訓、項目實訓、素質(zhì)拓展、跟蹤指導”的比例分別為(33.9%、46.8%、33.9%、15.6%:34.5%、43.8%、44.3%、10.8%),這說明高校新生班團干部期待項目實訓培訓方式。在“你需要哪些能力的培訓”選項中,選擇“演講與口才、溝通與表達、合作與協(xié)調(diào)、寫作、危機處理、組織與號召”的比例分別為(64.2%、44.0%、36.7%、10.1%、30.3%、39.4%:64.0%、47.8%、41.3%、13.8%、28.6%、44.3%)這說明高校新生班團干部期待演講與口才、溝通與表達能力的提升。在“你需要哪些能力培訓”選項中,選擇(黨建、資助、心理健康教育、班級寢室管理、團支部建設)的比例分別為(23.9%、16.5%、42.2%、34.9%、21.1%、6.4%:30.0%、19.7%、39.9%、34.0%、16.3%、6.4%),這說明高校新生班團干部期待心理疏導和加強管理能力培訓。結(jié)合這四個選項,說明高校新生班團干部對培訓主體資質(zhì)要求高、對自我發(fā)展訴求強烈。
二、影響因素
(一)長期應試教育促成高校新生班團干部畸形發(fā)展
1. 理想信念教育不足導致知識結(jié)構(gòu)失衡
高校新生班團干部入學以前基本是在高考指揮棒指引下發(fā)展的,成績基本成為評價他們的唯一標準(尤其是對來自農(nóng)村的學生),對基礎學科學習的過度重視嚴重擠壓了理想信念教育的空間,導致他們知識結(jié)構(gòu)失衡。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度里,理想信念教育是引領個人發(fā)展的核心和靈魂,缺失或無視此項必將給個體成長埋下隱患—滋生、泛濫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束縛其將來遠行的高度和廣度。
2. 脫離社會實踐致使?jié)撃芴幱谛菝郀顟B(tài)
大學入學前的教育以學生理性思維訓練為核心,其他各方面工作都是配合和服務于此的,學生沒有能力展示的舞臺和空間,更缺乏挖掘潛能的氛圍,導致學生能力發(fā)展不協(xié)調(diào)—實踐能力發(fā)展嚴重被壓抑。個體的發(fā)展是相互促進、漸進協(xié)調(diào)的,如體育和智育、美育和德育等,不能顧此失彼、厚此薄彼。中學階段的學生干部缺失專業(yè)性培訓,學生基本是按照教師的指揮和要求去執(zhí)行,少人鼓勵和欣賞,潛能處于休眠狀態(tài)。
3. 心理健康教育缺失導致心理發(fā)育不成熟
中學階段心理健康教育的嚴重缺失導致學生心理自然成長、心態(tài)失和,集中表現(xiàn)在認為自己自信卻想方設法去證實。調(diào)研顯示,實驗組A1和A2在“你需要哪些能力培訓”選項中,選擇(黨建、資助、心理健康教育、班級寢室管理、團支部建設)的比例分別為(23.9%、16.5%、42.2%、34.9%、21.1%、6.4%:30.0%、19.7%、39.9%、34.0%、16.3%、6.4%),心理專題教育訴求的比例(42.2%和39.9%)在各組都是最高的。這充分說明中學階段心理健康教育缺失的嚴重程度。
(二)引導失范導致高校新生班團干部角色認知模糊和迷茫
1. 事前科學明晰引導的缺失導致權責不清、職責不明
高校輔導員缺乏對新生班團干部科學明晰的引導和教育致使他們權責不清、職責不明,甚至無作為。輔導員在新生班團干部選舉和任命以后一般會對他們進行短時集訓,接著就逐漸分配工作給他們。因輔導員整體素質(zhì)參差不齊,更無規(guī)范科學的集訓教材,至于短時集訓效果基本是差強人意,再加上新生工作繁重冗雜,更別談科學明晰的引導了,新生班團干部的成長基本仍舊是“摸著石頭過河”。
2. 事中跟蹤指導和交流平臺的缺乏導致工作實效差強人意
高校新生班團干部跟蹤指導和交流平臺的缺失導致工作實效不高。無跟蹤指導,他們基本是亦步亦趨或沿襲固有的工作理念和方式,重復性地執(zhí)行和操作,基本無多少成就感,工作的動力和熱情就會遞減;無交流平臺就如井底之蛙、閉門造車,他們就無法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無法在工作能力上提高,就會習以為然、固步自封。
3. 事后科學評價機制的缺失導致高校新生班團干部發(fā)展的迷茫
對高校新生班團干部的評價應區(qū)別于普通學生的評價,而對他們科學評價機制的缺乏會導致高校新生班團干部發(fā)展的盲目和迷茫。高校新生班團干部盡管也是大學新生,但對他們的評價應區(qū)別于普通學生,因為這兩個群體的發(fā)展方向是有區(qū)別的。而目前我們基本是以普通學生評價指標來評價高校新生班團干部的,而他們并非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這會導致高校新生班團干部自我認同率較低,動搖他們繼續(xù)工作、服務學生的信心和堅守。
(三)培訓機制不完善無法滿足發(fā)展訴求
1. 培訓依據(jù)(制度)的不完善引起培訓師資不足
從國家教育相關文件中能解讀出要求加強高校新生班團干部的培養(yǎng),但并沒有相應配套的制度(措施)來完善和規(guī)范。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任務,高校新生班團干部是新生中的精英,對他們的培養(yǎng)更為如此,更是重中之重,因而應以明確的制度要求加強對他們的培養(yǎng)和教育。但目前國內(nèi)缺乏相應的明晰制度來規(guī)范、強化對他們的培訓,以致對他們的培養(yǎng)處于“可為”與“可不為”狀態(tài),對培訓師資的配備和投入高校并未給予足夠的重視。
2. 培養(yǎng)共識(理念)的缺失無法有效指引培訓內(nèi)容的挖掘和積累
目前國內(nèi)高校新生班團干部的培訓內(nèi)容是參差不齊的,缺乏統(tǒng)一、科學的共識(理念)進行指導。盡管對他們的培養(yǎng)應因材施教、多元化,但也應形成基本的培養(yǎng)共識或理念,否則培養(yǎng)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實踐中輔導員的的培訓基本是“因需而訓”—培訓內(nèi)容的科學性有待考量(輔導員所需并非就是高校新生班團干部所求),更因輔導員本身知識結(jié)構(gòu)的相對性和能力儲備的有限性會助推培訓流于形式。
3. 培訓方法的單調(diào)性和高校新生班團干部群體特征不匹配
說教(講解)式的培訓方法和高校新生班團干部的年齡、心理和生理特征不匹配。18歲的特定年齡決定了他們此時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喜歡標新立異、期待他人認可和精力充沛、缺乏耐心。他們基本對單一的說教式培訓方式熟視無睹,如再以此方法培訓無異于“對牛彈琴”。而目前高校培訓方式依舊以說教式為主,不能很好地對高校新生班團干部素質(zhì)提升產(chǎn)生效果。
三、對策和建議
(一)以“中國夢”為思想引領,改進和加強理想信念教育
1. 以“中國夢”思想凝心聚力,團結(jié)和引領高校新生班團干部
國際范圍內(nèi)思想領域的交鋒暗流涌動,信息技術和媒介的發(fā)展突破了傳統(tǒng)國界限制,加劇這種爭斗趨勢,因而,理想信念教育也應與時俱進,以“中國夢”為思想引領,進行改進和加強。首先,邀請專家學者開展專題講座,系統(tǒng)、充分地闡述“中國夢”思想的淵源和時代價值,增強其思想感召力和吸引力;其次,邀請全國“勞模”、“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優(yōu)秀畢業(yè)生”等代表到新生班團干部群體中來,以鮮活的“案例”“現(xiàn)身說法”來影響、示范他們。
2.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化實踐“中國夢”要求,明確高校新生班團干部努力方向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給個體發(fā)展指明努力方向,高校新生班團干部應在工作實踐中積極踐行和落實。首先,從自身做起,做好每一件小事,做實每一件好事;其次,示范和影響周圍的同學,以各種載體和途徑,帶領同學主動踐行和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建立輔導員與高校新生班團干部定期信息反饋機制(虛實結(jié)合),實現(xiàn)信息互通和共享
1. 解決“重使用、輕培養(yǎng)”問題的前提是輔導員知曉高校新生班團干部的發(fā)展訴求,因此,應建立輔導員與高校新生班團干部信息反饋制度(虛實結(jié)合),實現(xiàn)信息互通和共享。科技進步是一把“雙刃劍”,隨著傳媒技術的進步,人與人的交流和溝通越來越快捷,但也逐漸虛擬化,面對面的交流頻率越來越低。教育是一項言傳身教的事業(yè),僅有虛擬交流互動平臺還不夠,還需要實體化平臺。
2. 僅有信息反饋制度還無法讓高校新生班團干部放心言說其真實訴求,還需以激勵機制來保障其權益能得以正當行使。實踐中,部分高校新生班團干部因擔心說實話會讓輔導員難堪致使輔導員對自己持有成見而不敢、不愿說的情形存在,事實上這種心里擔憂確實應該給予考慮,故需專門的制度措施來消除此項隱憂。
(三)建立高校新生班團干部培養(yǎng)機制,改進和加強對高校新生班團干部的培養(yǎng)
1. 完善培訓師資、充實培訓內(nèi)容
改變培訓主體資質(zhì)單一來源現(xiàn)狀,邀請校外專業(yè)培訓教練對高校新生班團干部培訓,提升培訓的質(zhì)量和價值。根據(jù)高校新生班團干部訴求,有針對性地儲備詳細資料以備學生之需。
2. 豐富培訓形式、制定評價指標
改變培訓形式單調(diào)現(xiàn)狀,根據(jù)學生群體特征采取其樂于接受的形式開展培訓,增強培訓實效??茖W制定針對高校新生干部的評價指標機制,增強其角色認知和認同意識。
(作者單位:上海理工大學出版印刷與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