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談到“要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時明確提出,要“培養(yǎng)語文的情感,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要求學生“具有獨立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磥碚Z感不僅是語文素養(yǎng)中的一種重要素養(yǎng),也與閱讀息息相關。
良好的語感應做到:豐富、深刻,敏銳、細膩。豐富、深刻,就是聽得真,說得好,懂得深,寫得美;敏銳、細膩,就是一聽就清,一說就順,一讀就懂,一寫就通。所以,語感實質(zhì)上反映了一個人綜合的語文素養(yǎng)。
應該說,近年來,在閱讀教學中,語文教師已越來越重視語感的培養(yǎng)了。但是,還是可以看到一些教師津津樂道于課文內(nèi)容的分析講解,把一篇富有感染力的文章搞得支離破碎,味同嚼蠟。有的教師誤以為講深、講透,學生就能理解,就能感悟,這種以分析理解取代感悟的現(xiàn)象,正是造成學生語感不強的最大原因。其實語感的實質(zhì)是意會,是一種帶有濃厚主觀色彩的感性與理性相統(tǒng)一的心理過程,因而不是通過教師的講解分析所能實現(xiàn)的。
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呢?
一、激活生活體驗
基于語文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事實上,語感的培養(yǎng),離不開豐富的生活體驗。有了對生活的體驗,才能更好地掌握文章背后潛藏的思想與情感,脫離了生活體驗的“語感培養(yǎng)”是蒼白的。語感的豐富、深刻,語感的敏銳、細膩,必須建立在開啟個人體驗的基石之上。作為語文教師就要善于多方引導、點撥,將學生隱藏于內(nèi)心深處的各種體驗調(diào)入前臺。這樣,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才會變得更加容易,感悟才會更加深刻。
激發(fā)生活體驗的方法有很多,如:
1.比較中訓練,感悟用詞的準確性。
葉圣陶先生講到語感訓練時曾說,不了解一個字、一個詞的意義和情味,單靠查字典是不夠的,必須引導學生推敲、揣摩、細細品味。這樣,學生對語言文字才會有正確豐富的了解力??梢娬Z感訓練的關鍵,是“了解一個字、一個詞的意義和情味”。這種“了解”最有效的方法是將某字、某詞、某句進行變、換、增、刪一類的比較辨析,從而理解和把握語言文字內(nèi)涵的豐富、語意的準確、運用的精妙。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比較、辨析、品味,討論交流,使學生在比較中辨析出優(yōu)劣來,在比較過程中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
2.想象中訓練,感悟語句的意境。
葉圣陶說過:“要求語感的銳敏,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經(jīng)驗聯(lián)系到語言文字上去。”這實際就是運用形象的思維方法,一個詞,一段文字,或形象,或抽象,有色彩,有情味。如何把它再現(xiàn)出來?可以借助認識的客觀事物或生活情境。如,“裊娜”一詞,詞典作“柔軟細長”解,運用起來,可以想象電視上翩翩起舞的少女的苗條體態(tài),公園里迎風擺動的楊柳枝等,就具體真切了。因此,閱讀中,要善于想象,模仿文章“現(xiàn)身說法”,重在親身的體會和感知,使自己把每篇文字材料還原到作者寫作時的語言環(huán)境和生活情境之中,真正做到進入角色,臨其境,聞其聲,見其人。
二、加強言語實踐
語感是在反復的言語實踐中,在對言語對象的直接感受中積淀而成的。而“讀”就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人在反復的誦讀中,腦海中會貯存豐富的書面語言模式。魯迅說過:“誦習一字當識音形義三:口誦耳聞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義”,“自文字到文章”,“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所以閱讀一篇美文,就是一次美的陶冶過程。唯有讀,才能獲得對文章的感覺和理解?!凹ぐ禾庍€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雄壯、沉郁、清麗、恬靜等,不同的風格必能給人不同的享受和感染。
讀有多種,如,朗讀、精讀、速讀、泛讀等,類型不同對語感培養(yǎng)的側重點也就不同。朗讀可使語感細膩,它是一種心、眼,口、耳并用的學習方法。學生在朗讀時,能從言語的聲音、語氣、句式等更多個角度體察作品的內(nèi)蘊,使其言皆若出于自己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自己之心。
三、提高分析能力
語感的形成過程是一個理性在感性中長期沉淀的過程,而終極目標是提高文章閱讀的準確性。因而語感的培養(yǎng),也不應排斥閱讀中分析理解能力的滲透。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可滲透的分析理解能力很多,主要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
第一,提高學生對作者的思路和情感變化過程的敏感度。這種方法,可迫使學生追隨作者的思維活動,更快地完成對文章的整體感知,從而得到所需的明示乃至隱含的信息。這就有利于化被動為主動,并作出自己正確的判斷。
第二,學會全面闡發(fā)語言文字的多種內(nèi)涵的方法。能分析,還不夠,在閱讀過程中,概括具體的,闡發(fā)抽象的,解說含蓄的,從而進行表述,才算真正完成任務。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注意:1.范圍層次恰當,即,對哪幾個要點進行歸納,在文字材料的哪些地方,等等,都應做正確的判斷。2.用語恰切,簡繁、輕重都須考慮。
總之,良好的語感素養(yǎng)必能提高閱讀能力,語文教學一定要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語感。中學課文,特別是名家名作,文學作品,便是培養(yǎng)語感的最好素材,學生只要堅持不懈,肯定能使自己對材料的感知能力得到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