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怕教作文,怕改作文;學生覺得作文難寫,怕寫作文。面對學生東拼西湊的作文,教師往往束手無策。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就這樣在困境中徘徊,成了長久的“歷史”問題。使學生活躍的思維系統(tǒng)化,在頭腦中形成影像,變成一句句通順完整優(yōu)美的句子表達出來,讓他們善于將自己的內心世界和所見、所聞、所感、所悟抒發(fā)出來,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的,可從以下幾點著手。
一、從范文中學“仿寫”作文,提高學生的自信,消除畏難情緒
模仿是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學生的心理特點之一。仿寫,既降低了寫作的難度,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學生的模仿性很強,先仿寫范文對逐步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是非常有益的。教師在指導學生作文時,便可訓練學生從仿寫句子、仿寫片段到仿寫范文,讓學生從范文中學到各種寫作方法、技巧和豐富的語言。
當然,“仿”不能機械地模仿,生搬硬套。例如,練習對人物外貌寫作時,很多學生寫出人物的面部特征都是“有一雙水汪汪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櫻桃小嘴,彎彎的柳葉眉,紅紅的臉蛋”,難道這世界竟有這么多人長得如此相像?這就不是“仿”,而是“抄”。這是教師所不愿看到的現(xiàn)象,但它確實存在,像這樣的例子很多。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會學生如何仿寫,不是去約束他們的思維,讓他們用一個固定的模式來作文,而是要他們有自己的思維特點。
二、從日記入手,培養(yǎng)寫作興趣,使學生有話可寫
寫作素材,來源于生活,又反映生活。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書本中的命題,往往不是學生想要表達的內容。葉圣陶曾指出:“咱們平時作文,總是為了平時需要?!倍處煶鰝€題目讓學生作文時,學生并沒有作文的實際需要,只因為要他們練習作文,才出個題目讓他們作。因此,學生寫作時總是抓頭搔耳,愁眉苦臉。但是,這種練習又確乎必不可少,它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部分,命題作文是個不得已的辦法。教師要使日常的學習、生活和一些活動更符合作文訓練的需要,訓練學生寫觀察日記不失為一個良策。讓全班學生在參與過程中,認識生活,練習表達,變被動作文為主動作文?!皢柷牡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在日記中,活動、觀察、參與就是作文的源頭活水。
三、讀寫結合,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提高寫作素養(yǎng)》一書中介紹過一個實驗,只讀不寫或只寫不讀,提高寫作能力的效果差不多,而又讀又寫則能使寫作能力的提高事半功倍。讀大大有益于寫作能力的提高,那么包括讀在內的多途徑的語文素養(yǎng)的培育,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呢?有以下幾點:
1.語言積累。有了豐富的語言積累,學生才能準確生動地表達情意,相反,語言積累貧乏,寫作時搜腸刮肚也無話語來表達。那么,怎樣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呢?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要有意識地積累,建立自己的心理詞典,聚沙成塔。積累中,要善于學習課文的語言材料,富有表現(xiàn)力的字詞句段要積累。語文課本在書前“說明”中指出:“多數(shù)課文后面介紹一則與課文有關的、有趣味的小知識等,以便擴大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隨便讀讀?!贝_實如此,許多的課文后面,都有一段被學生稱為“花邊文學”的文字,這些語言知識的積累,可供學生在記敘文中展開縱橫馳騁的聯(lián)想,可供學生作為議論文的依據(jù)。一篇篇課文組成的語文書,本身就是一本小小的百科全書,文中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名人軼事、凡人瑣事等都有涉足。只要作一番整理歸類,不少內容都可作為寫作的材料。因此,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注意語言的積累,要賦予語言生活氣息,要能把語言還原于生活,發(fā)表一定的見解。在課外閱讀中,對喜歡的語言要能大致理解它的意思,摘抄下來,要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把喜歡的段落敘述出來,并注意運用語段中的一些詞語。理解了的語言在記憶倉庫中處于激活狀態(tài),才能文思如泉涌。
2.生活積累。生活中處處有寫作的源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如果僅限于課堂上的冥思苦想,那只能是無源之水。教師除了要在課外積極指導學生進行大量的閱讀,幫助學生建立豐富的作文素材庫,有效解決“無米之炊”的問題,還要指導學生深入生活,并能通過生活的表面現(xiàn)象,看到深刻的本質。生活的一大內容是讀書,從讀書中汲取寫作的材料,是一條被事實證明正確的道路。不少的現(xiàn)代作家隨身帶著一個素材本,隨手記下自己的所見所聞,為日后寫作做好了必要的準備。據(jù)說,清代的蒲松齡在自家門前專門設置了一家茶亭,讓過往客人飲茶休息,聽他們講奇聞軼事,為寫作《聊齋志異》積累了大量的材料。因此,對生活“身之所歷,目之所見,是鐵門限”。這些生動的事例告訴人們,寫作必須深入生活,從生活中提取素材,才能有源頭活水,日常飲食起居,鄰里親情,迎來送往,花鳥魚蟲,都可以成為寫作的素材。另外,鄰里糾紛,市井吵鬧,街頭巷尾,等等,都可以成為寫作材料。真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p>
3.情感積累。語文素養(yǎng),不僅包括聽說讀寫能力,還包括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情感是文章的經(jīng)線,沒有情感的文章蒼白無力,也無法感動人。文章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寫作中除了要有豐富的材料、語言的積累,還必須有情感的積累。平時觀察事物富于濃烈的情感,寫作時就能情真意切,字字動心。只有作者情感的積累豐富,寫作時才能自然情到筆至,妙筆生花。朱自清的《背影》寫得感人至深,其中很重要的一點,作者真實地反映了父親對兒子的真愛和兒子對父親的深情。試想,如果沒有這濃濃的深情真愛,只怕很難寫出如此優(yōu)美動人的文字來。
事實告訴人們,只有有了真正發(fā)自內心的真情實感,才能做到“寫山能情滿于山,寫海能意溢于?!?,甚至讓作品富于永久的生命力。李清照“淡蕩春光寒食天”一詞,雖不著一“情”字,然詞情彩畢出,情味無窮;辛棄疾“落日樓頭,斷鴻聲里”一詞,雖未言一“愁”字,然誰不知詞人滿腹的“愁”味呢?他們能取得如此的藝術效果,其中之一就是情感的魅力所致。
總之,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個長期積累、感悟和融會貫通的過程。教師只有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教會他們觀察生活,熱愛生活,深入生活,才能提高他們的寫作素質和寫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