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正在倡導素質(zhì)教育。近年來國人對西方文化“猛補”而漠視了國學,英語被當做“金牌”。國人普遍存在著輕視國學的思想。一世界權(quán)威的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中國人的平均閱讀量遠不及日本
人、美國人……這不能不讓人感到恥辱!而國學的缺失,帶來的惡果更多:孩子越來越不好教育,國人的思想道德水準嚴重滑坡,人們離開了電腦網(wǎng)絡(luò)其工作就舉步維艱,許多人不知道中華傳統(tǒng)美德,不明晰常用漢字的音、形、意,而常常“弟息婦”“閑內(nèi)住”“張冠里戴”……
小學之學,在于學習識文應對之事。對一個懵懂之人的啟蒙教育,如能夠以正確的方法,則學生就基本上具備了一個完整人格的定位和認識方向的定位,于明明德、新民等有極其重要而深遠的影響,達格物致知。要讓小學教育取得預想的效果,擺脫應試教育的“效果”,啟迪學生的思維方式的開拓和對中華文化的熱愛和“一生相付之”的志向。語文教師必須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修養(yǎng)和能力。
一、教師要對國學有極大的熱情
熱愛是最具動力的導師。只有教師從骨子里熱愛國學,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對國學的學習、研究中,才能在這方面有所學、有所建樹,才能成為國學文化的傳播者,用自己深厚的國學文化和高尚人格去感染和影響學生。教師的導師作用和意義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出來。學生在教學活動和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才能自覺踐行。
二、課堂要有足夠的國學知識
語文課堂是充分發(fā)揮國學文化的優(yōu)勢,讓語文課堂成為國學文化的集中精彩展演的舞臺。每一個知識點、每一個情節(jié),都可最大限度地借國學之營養(yǎng),幫助學生從小了解國學,踐行國學思想。用根植于骨子里的國學文化,惠及更多的人。
三、要讓國學思想作用于其他科目
現(xiàn)代教育的科技含量高,國學文化這一美酒,可以用現(xiàn)代科技載體為瓶子,大力發(fā)揮其科學性和指導性,為其他學科的學習帶去有益的促進作用。
四、教師要鼓勵學生實踐國學文化
實用的知識更容易被轉(zhuǎn)化為學習者的素質(zhì)。學以致用,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以一個演員的角色進入課堂,在語文教師的“導演”下,盡情再現(xiàn)國學的魅力。在“導演”的鼓動和鼓勵下,學生的潛質(zhì)才會自然流露,天性才會釋放,個性才會得到認可和有效培養(yǎng)。才可能成長為有深厚國學文化的優(yōu)秀
人才。
五、要針對漢語的特殊性,引導學生學習傳統(tǒng)國學
漢字的組合構(gòu)成,會意和指事兩者的共性和特性,都突出反映了國學思想。教師要從識字這一關(guān)了解國人認識世界的特殊方法(國人的哲學思想),對漢字的形成過程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某種特殊興趣(比如培養(yǎng)學生的國畫意識)。比如
“亦”字的古文(甲骨文、篆文)寫法,又如“面”(甲骨文寫法)字,知道該字原始含義和漢字的發(fā)展過程,學生學習時才不會死記硬
背。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被最大限度地激發(fā),教學的效果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國學是極其豐富的,無法僅憑語文課堂完成其傳承和發(fā)展的歷史使命。但小學語文教師就是國學文化的研究者、受益者和傳播者。讓我們行動起來,共同鑄造中國的文化強國夢,才能讓中華智慧永葆青春,澤被萬物。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