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學是充分利用形象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把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有機結合起來的一種教學模式。這樣,學生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便會更加豐富多彩,更加主動深刻,同時在教學活動中,也能更加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一、設疑生趣,營造自學情境
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教師應在每次探究前精心設計有結構的材料,使學生盡快進入一種探索大自然奧秘的境界,在頭腦中形成無數個為什么,急于尋求答案。成功材料的設計和教師恰如其分的誘導,能促使學生積極、投入地探究新知。如《電磁鐵》一課,上課開始,我用一個小魔術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我在實驗桌上放一個小紙盒箱子,在箱里放了一個磁力較大的電磁鐵,箱子上面放一小鐵片,在未接通電流前,請兩個學生到前面拿小鐵片,結果很容易拿起鐵片。接通電流后,我假裝施展功力(實際上已給電磁鐵接通電流,電磁鐵已經產生了磁性,把箱子上面的小鐵片牢牢吸?。僬垉晌粚W生到前面實驗桌前拿小鐵片,結果是拿不動。這是為什么呢?強烈的求知欲促使學生揭開這個秘密,就會自覺積極地投入到探求研究中。
二、提供材料,創(chuàng)設探索情境
學生學習的動機和思維已被激發(fā)出來,把自己的行為指向本課教學目標,教師的作用便是引導、點撥、鋪路。這時教師要將精心設計好的“材料”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其有利于在探索的情境中概括出自己的結論,主動獲取知識。如《果實的共同特征》一課,教師可事先讓每個學生準備蘋果和梨各一個,讓學生動手摸一摸、看一看,然后動手解剖,觀察蘋果和梨兩種果實的構造,這樣學生很快就會懂得果實共有的特征都是果皮和種子,結論就自然而然地在動手過程中歸納出來。如教學《彈性》一課,教師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左手把竹片的一端按在桌上,右手把竹片的一端往下壓,竹片受到手的壓力時會彎曲,當壓力慢慢減小時,竹片又會恢復原來的形狀。然后讓學生把實驗材料換成鋼鋸片,也可看到一樣的現象。因此,學生懂得了物體受到外力時,它的形狀或體積發(fā)生了變化。去掉外力后,恢復了原來的形狀和體積。這樣的性質叫彈性。這時教師又繼續(xù)問:剛才我們做了幾個物體有彈性的實驗,當你們對物體施加壓力時,你的手有什么感覺?是否感覺有一種阻礙物體改變形狀或體積的力?接著讓學生再用彈簧實驗一次,進一步感受彈力的存在。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體會到當彈簧受到外力,長度發(fā)生變化時,彈簧同時產生一種要恢復原來形狀的力,這種力叫彈力。這樣,既鍛煉了學生主動認知的能力,又養(yǎng)成了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學習習慣。
三、學玩并舉,創(chuàng)設樂學環(huán)境
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特點,運用操作實體、自然故事、實驗演示、做游戲等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出各種新穎有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玩中學,使其獲得知識是一種樂趣,而不是外加的乏味勞動,而且學生總是興致勃勃不知疲倦。例如,在教學《大氣壓力》一課指導學生認識大氣壓力一部分時,我安排了兩個實驗:實驗一是瓶托水實驗,將玻璃杯裝滿水,將一塊紙板蓋在杯口上,中間不要有氣泡,用手按住紙片,把杯子倒過來,松開按紙板的手;實驗二是注射器實驗,將注射器的活塞推到底,用橡皮堵住針頭口,向外拉活塞,然后分析講解這兩個實驗有什么相同點,說明了什么,從而得出這種壓力是空氣的壓力。在地球的周圍包圍著一層厚厚的空氣,大約有2000千米~3000千米厚,人們把這層厚厚的空氣叫大氣。把這種空氣的壓力叫大氣壓力。在學生親自實驗操作,充分感知的基礎上,通過相互交流互相啟發(fā),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激發(fā)了學生積極參與探索新知的興趣,把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四、利用電教,創(chuàng)設直觀情境
由于科學課涉及知識領域較寬,有天文、地理、生物、人體等方面的知識。在這樣一個大千世界里,只靠觀察實驗等常規(guī)教學手段是遠遠不夠的,而把電教手段用于教學中,使客觀事物的形、聲、色直接作用于學生的感官,使其眼見其形,耳聞其聲,從而達到充分感知的目的。由于錄像手段能突破時間、空間及教師口頭不易表達的局限,使教學過程更直觀、更生動,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如,在教學《春天》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充分把握春天的突出特點,給學生放映一段春天景色的錄像片,同時配上《春天在哪里》的歌聲,創(chuàng)設了特定的課堂氣氛,學生目觀其形、耳聞其聲、心通其義,一下子就把嫩綠的小草,鮮艷的花朵以及各種小動物同春天緊緊聯系在一起,對春天有了總的感受和總的印象。
此外,在教學《太陽系》《無限宇宙》時,放映科教片《星球世界》片段,讓學生了解九大行星運行軌跡以及銀河全景;在教學《火山》一課時,放映《火山奇觀》片段,讓學生仔細觀察火山噴發(fā)的真實景象,這些都能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有利于學生觀察思考。
五、教學相長,創(chuàng)設“和諧”情境
教學是師生教和學的共同活動,同時也是師生雙方感性和思維的交流。教學實踐證明,只有當師生平等合作相符,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和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學生在這種寬松的氛圍中學習,不僅智力因素得以發(fā)揮,而且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也可以得到培養(yǎng)和發(fā)展。因此,教師要樹立互教互學的觀點,讓學生有充分發(fā)揮自己見解的機會,暢所欲言,取長補短,變“一言堂”為“群言堂”。這樣,既可以發(fā)揮集體的智慧,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又可以溝通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感情和信息交流,增添課堂教學的和諧氣氛。
參考文獻:
曹丙林.創(chuàng)設問題探究情境,優(yōu)化科學課堂教學[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9(19).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