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chuàng)設一定的具體場景,以引起學生情感的體驗,從而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式。在教學中,如果教師引導學生走進一個他們喜歡的情境中,就等于引領他們進入了知識的大門。反之,如果學生站在知識的門口,門內再絢麗多彩也只是惘然。
“池塘里的小蝌蚪”是浙江教育出版社小學信息技術教材第一冊第五課的內容。本節(jié)課要求學生掌握圖形的復制、粘貼和移動,圖像的翻轉、旋轉等,并學會使用選取工具選定圖形。同時,培養(yǎng)學生要保護小蝌蚪,小蝌蚪是我們的好朋友的情感目標。這是一節(jié)計算機繪圖課,也要注重學生的審美藝術,不能讓畫面雜亂無章,這就需要用情境教學創(chuàng)設藝術課堂。
一、課始導入激發(fā)學生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闭n始導入要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習興趣是學生有選擇地、積極愉快地學習的一種心理傾向,它是學習動機中最現(xiàn)實、最活躍的成分,是推進學生自主學習的原動力,正所謂“樂學之下無負擔”。如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交流、協(xié)作、探索等各種學習活動,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激起他們對計算機的興趣,牽引他們的注意力與意志力呢?我在研究教材后選擇了情境導入法,以“小蝌蚪被小朋友們抓走了,我們幫助小蝌蚪找伙伴好嗎?”的情境引入,并貫穿整堂課。這個導入其實隱含了一個主任務:幫小蝌蚪找小伙伴。我話音剛落,學生已經(jīng)躍躍欲試了,齊聲回答:“好!”自然而然,學生有了自主學習的原動力,整節(jié)課都沉浸在一種輕松愉快并且積極的學習氛圍中。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我適當?shù)剡M行思想品德教育:“請同學們說說抓小蝌蚪的行為對不對?我們應該怎么做?”隨即提出我們要保護小蝌蚪的思想,小蝌蚪長大后是青蛙,是我們的好朋友,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達到德育的效果。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對教師而言,也是一種鼓勵。
二、營造美的課堂氛圍,達到綜合效果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在第一次教學設計中,我先讓學生練習畫荷葉,通過比較誰畫的荷葉又快又多,進行“復制”“粘貼”的教學??蛇@么一來,整個畫面上都是雜亂無章的荷葉,學生追求的只是荷葉的數(shù)量,而不去考慮這樣是否有美感。如果在這個過程中既追求數(shù)量又追求質量,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不太容易。那么,如何能讓課堂呈現(xiàn)出美的效果?讓學生在學習技能的同時學會對美的欣賞?
于是在第二次教學設計中,我先讓學生練習畫小蝌蚪,通過小蝌蚪的練習達到本節(jié)課的技能目標,對于小蝌蚪而言,或多或少不影響整體的美觀,并且和引入部分能更流暢地銜接。在學生已基本掌握“復制”“粘貼”的方法后,再讓學生美化“小蝌蚪的家”,給“小蝌蚪的家”添上幾片荷葉。因為有了前面技能的鋪墊,在添荷葉的過程中,學生有了思考的余地,也相當于鞏固一下操作技能,而且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發(fā)揮想象,適時地提問學生“如何給小蝌蚪設計一個最漂亮的家”,學生會很踴躍地發(fā)言“水草,荷花……”等,然后引出我們今天主要畫的是荷葉,其他的讓學生作為課外任務來完成。
這樣信息技術教學就不單單只是一種技能的培訓,更是一種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如果只重視其技能的培養(yǎng),就失去了它的價值。在第一次執(zhí)教過程中,發(fā)現(xiàn)預先設計的技能目標是達到了,學生大都能操作本節(jié)課的內容。但一看他們的作品,毫無美感可言,只是一幅幅機械地拼湊起來的圖。在第二次對教學設計進行改進后,既能使前后情境更順暢地銜接起來,也能讓學生做到使畫面更加和諧美好,所以信息技術的整個教學設計是具有藝術性的,期望達到綜合效果,讓它更有意義。
三、明確任務,逐個突破重難點
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我們一般都用任務驅動法,那么任務的布置一定要明確,讓學生知道學習目標與能力目標,明確努力方向,知道接下來應該做什么。
于是,這堂課我設計了三個任務,每個任務突破一個難點。任務一:用最快的速度幫小蝌蚪找回伙伴;任務二:讓小蝌蚪往各個方向歡快地游來游去;任務三:用你剛才所學的方法快速地幫小蝌蚪的新家添上幾片荷葉。如此便把教學目標分散在了各個任務中并情境化,其中任務一中“選定工具”的使用是學生操作的難點,鼠標控制不好就會使圖像分離,于是我就提出“小蝌蚪被切割刀斷掉了”來提醒學生正確仔細地使用選定工具;把“復制粘貼”擬為“克隆”,并且加上了鼓勵性的話,這么一來,學生不僅明確了任務,而且喜看樂做,積極性大大提高,自然學習的效率大大地提高了。任務二中的“翻轉/旋轉”難點我讓學生自己去嘗試發(fā)現(xiàn),提醒他們看小蝌蚪曲線尾巴的線條方向就能明白“翻轉”和“旋轉”的不同,然后請“小老師”講解,我做補充。任務三是綜合運用完成作品,最后的“畫荷花畫水草”等就作為一個拓展活動讓完成任務的學生進一步操作。
四、作品展示,如何釀造學生體驗成功的機會
如何能讓學生感受到課堂作業(yè)不是任務,而是一次機會?讓學生體驗成功,體會失敗,讓學習積極性得以穩(wěn)定和持久?
我嘗試著完善評價體系,釀造各層次學生體驗成功的機會,以促進教學開展得到良性的循環(huán)。評價要有統(tǒng)一的評價準則,不能想一出是一出,而且評價的準則要從教學目標出發(fā),突破重難點,并在教學任務中滲透。據(jù)此,我提出了三個評價準則:評價一:小蝌蚪畫的多不多,有沒有被切割掉(任務一:復制、粘貼、選定工具等的使用);評價二:小蝌蚪有沒有往各個方向歡快地游來游去(任務二:翻轉/旋轉的使用);評價三:小蝌蚪的新家漂亮不漂亮(任務三:用荷葉布置新家,評價總體效果)。三點準則確定后,我先邀請了幾個熱衷于表現(xiàn)的學生進行作品展示,帶動學生一起評價,最后教師給出分數(shù)。接著,我選擇了兩幅比較成功的作品(還畫了荷花水草的)進行展示,學生發(fā)出“哇哇”的贊嘆聲,這對他們自身也是一種激勵。最后選擇了幾個出現(xiàn)比較典型問題的作品讓學生評價,我發(fā)現(xiàn)學生評價別人的作品時看得很仔細,能發(fā)現(xiàn)許多小問題,這些也都是他們自身觀察不到的細節(jié),他們提出來后我就順勢強調了一下注意點。這樣,學生評價的廣度、深度就有了,評價的價值也就體現(xiàn)出來了。
五、情境教學的總結
整堂課在“以情境為中心”的學習主題建構理念指導下,學生的學習熱情有增無減,因為他們覺得學習不再是有壓力的枯燥死板背誦、接受知識的過程,而是充滿了興奮與體驗的過程,由學習的“被動者”轉化為“主動者”,而這也正是我們新課程改革所要達到的目標之一。因此,我覺得,不僅是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提倡構建“以情境為中心”的學習主題思想,其他學科也應充分挖掘情境教學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只有這樣,學生才會越學越輕松,而我們的課堂也才會永遠充滿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王弘.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開展有效學習[J].科技資訊,2007(3).
?誗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