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高一實際教學經(jīng)驗,探討兩大時間、空間范圍內(nèi)的加大高中語文課外閱讀量的方法。從觀念的改變到比較閱讀法的課內(nèi)課外兩手抓,從深閱讀和淺閱讀的交合到有的放矢的布置課外閱讀任務,從閱讀的交流到充分發(fā)揮周記的妙用。
關鍵詞:板塊教學 比較閱讀 深淺閱讀
學校的課堂是有限的課堂,課內(nèi)的學習閱讀是有限的閱讀學習,而課外閱讀卻是課內(nèi)教學無限的延伸。它不僅能拓展知識的邊界,更能積累豐富的人生經(jīng)驗;它在提供給莘莘學子們提升聽、說、讀、寫等各項能力途徑的同時,亦在增強他們理性思辨的力量!因此,如何在新課程理念下、在有限的課堂學習范圍內(nèi),在加大學生課外閱讀量的同時又不加重學生的學業(yè)負擔,便成了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情!
語文教學亦分“三講”(重點講、難點講、易錯易混淆知識點講)“三步講”(不講學生已會的、不講自學能會的、不講講了也不會只會浪費時間的),落實這“三講”“三不講”就使得語文課堂環(huán)境寬松了許多。教師可把精力放在教學中應拓展的語言文化內(nèi)容上,而不僅僅是完成教輔資料上要求做的、與課程內(nèi)容相關系的“拓展延伸”練習題。因此,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內(nèi)容及教學手段,要做出切實可行的改變!
第一,是必須要有全局觀念,立足板塊教學。新課改下的語文教學應是整體性、板塊化教學模式。要知道語文教材不是單一篇目的累積,而是知識系統(tǒng)的疊加。整個語言文化歷史的長河,被切割成不同的流域,在課本里流淌。同樣的風景,在歲月里輪回,卻又有著別樣的風味。因此,在語文教學時,要注重單元側(cè)重,去長河里尋找相應的流域。以歷史文化帶動教材內(nèi)容,以系統(tǒng)教學完善施教側(cè)重點。從面上去理解點,從點上去看透面,以達到語文教學既能實現(xiàn)知識積累,又能立足全局、學有系統(tǒng)的目的。
第二,是要能以文講文,以詩講詩。采用比較閱讀法,課內(nèi)課外兩手抓。此即通過文章理解文章,通過文章理解人物,通過文章理解背景與時代。
必修一中的《荊軻刺秦王》,我們可以從《史記·刺客列傳》中了解荊軻其人。也可以通過這篇文章,了解其他三位戰(zhàn)國大刺客的事跡,在體會刺客們行刺事件的各種情由的同時,觀測事件與人物性格、事件與時代環(huán)境的關系,幫助我們更好的探討荊柯刺秦這一歷史事件的意義!《鴻門宴》則可通過《史記·項羽本紀》和《史記·高祖本紀》幫助理解人物形象,明白霸王別姬、烏江自刎的悲劇根源到底在于何處,明白英雄末路與草莽稱王是否真憑一腔義氣。巴金的《小狗包弟》可借助余華的《許三觀賣血記》中的文革部分、梁曉聲的《年輪》來加深對那個時代及那個時代的人的理解,體會一個時代的傷害與一個時代文學的傷痕。必修二中的《〈詩經(jīng)〉二首》,可以通過《邶風·谷風》、《秦風·無衣》、《王風·君子于役》、古詩《上山采蘼蕪》、盛唐邊塞詩王翰的《涼州詞》來深化理解。對于蘇軾,可要求同學們在課外時間利用手機網(wǎng)絡,查看其《凌虛臺記》、《飲湖上初晴雨后》、《江城子·密州出獵》、《湖州謝上表》、《念奴嬌·赤壁懷古》、《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返仍~文,它們在幫助同學們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同時,拓展其課外閱讀的文化底蘊。若碰到李清照的詞,則可選取其兩首《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昨夜雨疏風驟)、《點絳唇》(蹴罷秋千)、《減字木蘭花》(賣花擔上)、《聲聲慢》(尋尋覓覓)、《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共六首詞來解析其作品及一生情感命運,形成系統(tǒng)的文化常識。
為了便于教師掌控學生課外閱讀的學習效果,避免做無用功,我們的課外閱讀最好由課內(nèi)要教學的內(nèi)容延伸出去,允許學生“說自己的話”。來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或自己所親見的他人的人生經(jīng)歷,從而以我手寫我心,展現(xiàn)細節(jié)的動人魅力!而將教學內(nèi)容與課外閱讀聯(lián)系在一起的目的,一方面保證絕大多數(shù)同學都能增加課外閱讀知識量,使那些自覺自愿多讀書的同學多一次理性思辨的鍛煉;另一方面,也使課內(nèi)研討更有廣度和深度,活躍課堂氛圍的同時,普遍提高學生理性思辨的能力。由此,我們必然要努力去做到:
第一,深入理解閱讀的內(nèi)涵,重視閱讀渠道的多樣化。閱讀,并非是單純的看(書報)并領會其內(nèi)容,它“是一個多層次行為的過程”,包括識別、吸收、內(nèi)部融合、外部融合、保留、回憶、交流等七個程序。其中融合與交流展現(xiàn)出閱讀本身的實用性。因為融合,是知識經(jīng)驗的大匯總、大碰撞;交流,是學以致用的最終目的,它“是一個應用過程,包括寫作、演講、藝術、舞蹈和其他的創(chuàng)造性表達形式”①。因此,我們的閱讀,是全方位多層次的接觸與思考,是綜合素養(yǎng)的總動員!而我們傳統(tǒng)的文本閱讀多指向于“教科書式的閱讀”——“掌握、熟悉、了解”——它們多是一場深閱讀的饕餮盛宴,而信息技術快速發(fā)展的今天,淺閱讀卻如雨后春筍,充斥著我們的生活。淺閱讀雖然“不需要思考”,而且極具“跳躍性”,但它“更意味著‘精準化’,更具有細節(jié)的力量”。②的意識過程,達到閱讀的有效消化與吸收,與時俱進又能去偽存真,思考入深得出人與生活的智慧。由此,教師要著力引導學生的課外閱讀,進入一個多閱讀積累,深思考探究,巧內(nèi)化施用,成一家之言的新境地!
第二,課外閱讀的布置要有的放矢,隨教材而延伸,有利于教師掌控學生閱讀信息,了解學生閱讀水平。師生在互相討論研究的過程中,教師才能真正起到促進學生對課外閱讀信息的吸收,幫助他們深化人生經(jīng)驗,提升理性思辨的能力的作用。
第三,充分發(fā)揮周記的作用。周記的形式不必拘泥于一般,可以將周記與日記、周記與語錄結(jié)合在一起。可以根據(jù)自己教學的需要,要求學生們完成或讀后感,或觀后感,或讀書筆記,或見聞趣事,或調(diào)查報告,或古籍摘錄或研讀的寫作要求,以達到課外閱讀習以致用的目的。而寫周記的最根本目的,還是在于引領學生去閱讀生活,閱讀人生的閱歷,閱讀自然與社會的矛盾統(tǒng)一,更閱讀出人性的哲思——這也是語文學習的樹人工程在課外閱讀積累中最終極的目標!
鑒于高一語文在整個語言文學學習中的基礎性地位,鑒于高一新生所處學境的特殊性,更鑒于自己學生真正的生活學習境況,作為教師的我們,真的竭誠希望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之類,盡最大可能的加大高一新生的課外閱讀量,讓他們學會用課外閱讀來充實自己的同時,增添學習的樂趣;卻也能用在課內(nèi)學到的思辨的技巧,去加大課外閱讀的廣度與深度。在幫助他們進行品德與智慧內(nèi)外兼修的同時,亦幫助教師自己,夯實為人師表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