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年的數(shù)學(xué)中考題中,求圖形的面積常常出現(xiàn)在試卷上。其中求三角形的面積,則更多地出現(xiàn)在綜合題中,與函數(shù)、運動型問題結(jié)合,使有些學(xué)生覺得很難,無從下手。筆者在教學(xué)中發(fā)現(xiàn),在求三角形的面積的問題時,在平面直角坐標(biāo)系中,可以有一種更加簡單、直觀的方法。
三角形的面積的求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是
⑴S= "ah
⑵S= "ab
⑶S=大的圖形的面積—小的圖形的面積,即割補法
在平面直角坐標(biāo)系中,用下面這種方法去求三角形面積有時會變得很簡單,學(xué)生也很容易掌握,即S= "水平寬×鉛垂高
如圖,在坐標(biāo)平面內(nèi),BC的水平距離即為水平寬,線段AD即為鉛垂高,
∴ " " = "BC的水平距離×線段AD的長。
證明如下:
= "AD×(BD的水平距離+CD的水平距離)
= "AD×BC的水平距離
例1如圖,拋物線的頂點坐標(biāo)為點C(1,4),
交x于點A(3,0),交y軸于點B。
(1)求拋物線和直線AB的解析式。
(2)點P是拋物線(在第一象限內(nèi))上的一個
動點,連接PA,PB,當(dāng)P點運動到頂點C時,求的鉛垂高CD及 " "。
(3)在拋物線上是否存在一點P,使 " " " " " 。
解:(1)
(2)如圖,當(dāng)P為拋物線的頂點(1,4)時,則點C、D的橫坐標(biāo)相同,即當(dāng)x=1時,yAB=-x+3,∴y=2,∴點D(1,2),∴CD=4-2=2
∴ " " = (3-0)×2
=3
(4)設(shè)P(x,y),則點D(x,-x+3)
∴ PD =
=
線段PD的長即為鉛垂高,AB的水平距離即為水平寬=3-0=3
∴
∵
∴
∴ " " " " " " 或
解得 " " " " "或,
∴
例2. 如圖,反比例函數(shù) " "與一次函數(shù)y=-x+2的圖象交于A、B兩點,交x軸于點M,交y軸于點N,求S△AOB。
解:由y=-x+2交x軸于點M,交y軸于點N
M點坐標(biāo)為(2,0),N點坐標(biāo)為(0,2) "∴OM=2,ON=2
由 " " " nbsp; 解得 " " " "或
∴A點坐標(biāo)為(-2,4),B點坐標(biāo)為(4,-2)
點A和點B的水平距離即商品寬=4-(-2)=6
ON的長即為鉛垂高=2
∴
例3如圖,已知拋物線與x軸交于A(-1,0),
E(3,0)兩點,與y軸交于點B(0,3)。
(1)求拋物線的解析式;
(2)若D是拋物線第一象限的任意一點,
求四邊形AEDB的面積的最大值。
解:(1)y=-x2+2x+3
(2)設(shè)D(x,-x2+2x+3),直線BE的解析式y(tǒng)AB=-x+3,
∴ " " " " 上的鉛垂高是-x2+3x
∴當(dāng)x= " " " "時
S四邊形AEDB的最大值=
例4. 如圖,在直角坐標(biāo)系xOy中,一次函數(shù)y=k1x+b的圖象與反比例函數(shù) " " "的圖象相交于A(1,4),B(3,m)兩點。
⑴求一次函數(shù)解析式;⑵求△AOB的面積。
⑵解:⑴由A(1,4),在 " " " 的圖象上,
∴k2=xy=4
B(3,m)在 " " "的圖象上,∴B點坐標(biāo)為
A(1,4)、B(3, )在一次函數(shù)y=k1x+b的圖象上,可求得一次函數(shù)解析式為:
(2)點O和B的水平寬是3-0=3
設(shè)直線OB的解析式為y=kx(k≠0)
點A直線OB的鉛垂高是
∴
利用上述公式來計算三角形或者可以轉(zhuǎn)化為三角形圖形的面積問題,起到把復(fù)雜問題轉(zhuǎn)化為簡單的問題,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對于任何三角形都可以由上述三種類型,S= mn或S= ah或S= bc,在實際計算時只要看看圖形中哪兩個點的橫坐標(biāo)容易求出,則第三個點到這兩個點所組成的直線的鉛垂距離即為鉛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