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德元是成都七中育才學校一名“80后”歷史教師。2014年,葉德元被評選為“全國模范教師”。他說,他只是“一個有個性的班主任”。他的個性,體現(xiàn)在對學生的要求上:讓活動的時間歸活動,作業(yè)的時間歸作業(yè)。課堂上的他,教學方法也是“個性”的:一是講課時力求出彩,使得學生對每節(jié)課都充滿期待;二是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表現(xiàn)欲,課堂暢所欲言,通過觀點交鋒,把枯燥的歷史知識變得生動有趣。
不抓成績,抓平衡的班主任
2010年,28歲的葉德元進入成都七中育才學校,接手的班級在全年級摸排考試中倒數(shù)第二。剛開始,他每天都會收到任科老師的投訴:這個學生遲到了,那個學生上課玩手機……
然而,到這個班畢業(yè)時,還是“第二”——只是“倒數(shù)”二字被撤掉了——班風學風和集體凝聚力也都被公認是全校最好的。葉德元僅僅用了3年時間,便成功“逆轉(zhuǎn)”。
在這3年里,葉德元是如何管理?他是不是抓成績很有一手?
抓成績,一般都會被理解成“抓時間”,搞題海戰(zhàn)術。所以,很多家長認為:副科老師根本管不了學生的主科成績,所以,不贊成副科老師當班主任。但葉德元認為,要是班主任教數(shù)學就整數(shù)學,教語文就抓語文,那就亂套了。
葉德元不抓時間,他抓的是班級凝聚力,抓的是班訓、班刊、班服、班徽——總而言之,抓班級文化。班刊,由學生自己設計、創(chuàng)作。它可不是簡單的作文集。報道——所有班級活動,一次都不缺;亮相——老師、同學一個都不少。班徽,閃耀在博客上、班刊上、班服上,甚至旅行時,葉德元都會將班徽畫在海灘上,拍成照片傳回學校。班服,花80元在市場買的,絕談不上高檔??赡强钍?,是一位家長開車拉著葉德元跑了3天才定下來的。班訓是“團結(jié)努力齊奮進,不蒸饅頭爭口氣”。看到這條班訓,很多人都會莞爾一笑,因為它太直白、太俗氣了,但這是葉德元班級管理的第一個“創(chuàng)意”。葉德元說:“很多班級文化被搞成了班級美化。那樣的班訓,美則美,卻是散的。班級文化應該切合本班的實際,讓老師、學生和家長融合在一起,對班訓認同,有一個共同追求的集體夢想,而不是一味體現(xiàn)高大上?!?/p>
通過葉德元的一系列“創(chuàng)意”,班里的學風發(fā)生了根本轉(zhuǎn)變。
當時,該班的數(shù)學老師是剛畢業(yè)的大學生,沒有教學經(jīng)驗。校長征求葉德元的意見:是否需要換一位經(jīng)驗豐富的數(shù)學老師?
葉德元謝絕了校長的好意。原因是:這位數(shù)學老師對每個學生都很關心,并沒有像一些老師只盯尖子生。他還特別留意到一個細節(jié)——個別學生要求周末補課,這個數(shù)學老師拒絕了。因為,她的眼里裝著全體學生,她要留足時間備課和鉆研教材,以彌補自己經(jīng)驗的不足。后來的事實證明:正是這樣的細節(jié),成就了這個班的孩子們,也成就了一位年輕而優(yōu)秀的數(shù)學教師!
“我沒有抓過成績。”葉德元說:“不能死抓成績!我是真不在乎孩子的成績,我在乎的是孩子3年在學校收獲了什么。這3年的收獲也許不會體現(xiàn)在成績上,也許需要等待,等待也是一種教育?!?/p>
葉德元非常注意保護孩子的個性和特長,他告訴《教育》記者:“個性是一筆財富,抹殺了個性的‘管理’其實很容易,而‘尊重和保護’個性會讓很多人不理解,這種不理解讓我感覺很累,但我堅信現(xiàn)在播什么種,早晚一定都會發(fā)芽,不能因為看不到馬上的春暖花開,就連坑都不挖。”
歷史課也瘋狂
2012年,全國中學歷史教學評比在南昌舉行,葉德元代表學校參賽。比賽開始前,他不像別的老師那樣緊張,也不像別的老師那樣,精心的安排好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他擔心的是,沒有人來聽他的課。上課時,看到很多人走進來,他才覺得興奮起來。他說:“我是屬于人越多越興奮,越有靈感的那種人?!?/p>
賽場設在南昌二中,上課班級是隨機抽取的。葉德元選的是二(6)班,一上課,他開場就說“咱6班人……”很快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后面的課堂活動,學生積極地參與。課中講到鄧小平,葉德元立刻轉(zhuǎn)換“語言模式”——用四川方言模仿鄧小平的談話,惟妙惟肖,逗得聽課的學生和老師都忍俊不禁。葉德元興致更高了,他還教學生說四川話,課堂氣氛活躍,人人積極參與,甚至忘了這是在參賽。
葉德元語言幽默,應變靈活,基本功扎實;這節(jié)課亮點頻出,贏得了聽課教師的高度評價。葉德元獲得這項全國性賽事的一等獎。獲獎后,葉德元在博客里說這是“順理成章”,他并不是驕傲,而是此前的辛苦付出,讓他心中有數(shù),他明白初中的歷史課應該怎么上。
當然,也有人說他上課是耍嘴皮子,沒有知識含量。他的回答是:絕大多數(shù)學生將來都不是要成為歷史專家,對于歷史有所了解就好了,能夠喜歡就夠了。在他開設的“歷史也瘋狂”選修課上,他給學生們講吸血鬼、狼人和湘西趕尸人。有人質(zhì)疑:這不是封建迷信嗎?其實不然。講狼人和吸血鬼落腳點在人性的善惡;講湘西趕尸人,落腳點則是中國傳統(tǒng)的“葉落歸根”的歸鄉(xiāng)文化。原本為50人開設的“歷史也瘋狂”吸引了200多個學生。
有人批評他的課,知識沒講透,沒有深度。葉德元的回答是:課堂上有亮點,有細節(jié),有笑聲,有哭聲,有思考,這堂課就是成功的。
有人說他的課沒啥可借鑒的。葉德元回答:教學要百花齊放,要是統(tǒng)一模式,就完了。
葉德元對初中歷史課的定位很簡單:就是能讓學生喜歡。在最近上的《漢武帝的文治武功》課上,葉德元和學生討論了儒家的“三綱五常”,講了“莊子試妻”的故事,還加入了川劇《馬前潑水》的情節(jié)。他講得不亦樂乎,學生聽得眉飛色舞,內(nèi)容要點也沒丟下。
成都七中育才學校歷史教研組組長何倩,這樣評價葉德元的課:“幽默風趣,內(nèi)容豐富,生活化,說教少。”這樣的課堂,自然贏得了學生喜愛。 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興趣。
副校長丁世明這樣評價葉德元:他是在踐行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他用生活去豐富課堂,有新奇的視角;他開設的選修課,都是學生選課搶得最厲害的。
創(chuàng)新“愛的教育”
葉德元從2007年開始寫班級博客。2010年新創(chuàng)設班級博客“葉老的窩”?!叭~老的窩”從創(chuàng)建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1600多份帖子了。博客里有班級記事、活動視頻、學生照片,記錄著孩子們每一天的學習生活細節(jié)和成長的點點滴滴。這些博客有的是他在課間活動寫成的,有的是在深夜,甚至是凌晨一兩點編制的。
除了博客,葉德元還有兩個QQ群:一個群里是孩子,一個群里是家長。孩子有不愿意當面和葉德元說的話,就通過QQ說出來,家長有什么意見,也能隨時跟葉德元交流。
初一年級的藝術節(jié),學校要求每個班出一臺節(jié)目。葉德元的原則是“每個孩子都要參與”。班級節(jié)目效果很一般,但在節(jié)目結(jié)束時,一位學生媽媽激動地拉著葉德元的手說:“感謝你!這是我女兒長這么大,第一次在別人面前表演?!?/p>
這句話,更加堅定了葉德元的信念:班級活動中,讓每一個孩子都登上舞臺,對每一個孩子都可能意味深長。
學校舉行“好聲音”比賽,葉德元挑選了兩名內(nèi)向的、沒有舞臺經(jīng)驗的學生,代表班級去參賽。其他所有同學都充當“綠葉”,給他們倆伴唱。結(jié)果名落孫山,但是,這次活動對兩位難得上臺的同學,對整個班級,都意義非凡。“給別人機會,成全別人,對拿獎拿到手軟的才藝尖子生們,是另一種成長和收獲。”葉德元說。
2014年兒童節(jié),葉德元本來想給班上的學生過一個精彩的節(jié)日,可四月底的一天,班上一位家長給他看了一些照片,改變了他的想法。這是一組四川涼山州庫依鄉(xiāng)中心小學的照片,該校的一個班級,50多個孩子家庭生活窘迫。這組照片震撼了葉德元,他想幫幫這些孩子,讓他們也能過一個溫暖的兒童節(jié)。
通過提供照片的家長聯(lián)系,葉德元得知其中部分孤兒的愿望:“我想要一件新衣服”“我想要一個乒乓球”“我想給妹妹買一個新書包”……葉德元收集了39個愿望,學生自由認領,一上午,“愿望”被一搶而空。準備好禮物后,他又給每一個學生、禮物拍了照片,一并寄到了庫依鄉(xiāng)中心小學。
半個月之后,庫依鄉(xiāng)中心小學發(fā)來了那里的孩子們收到禮物時的照片,還有一封封稚嫩的感謝信。班里的孩子看著這些照片受到了觸動——自己的一個小禮物,竟給別人帶來如此大的幸福感!一位學生說:“我真想去看看那里的孩子,我要為他們帶我喜歡吃的巧克力和玩具?!?/p>
葉德元認為,教育其實就是愛,就是要用更多更新的方式,去“愛”身邊的每個孩子,讓他們真正體會到被愛的幸福。愛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不停的創(chuàng)新中增強班級的凝聚力,愛班、愛同學、愛生活,貫穿在學生生活中的每一刻。
在家長眼里,葉德元甚至有時候比家長更愛孩子。一位學生家長說:“只要孩子有活動或演出,葉老師有空一定來捧場,我女兒學長笛,有一次在四川音樂學院演出。當時,兒童節(jié)活動剛結(jié)束,葉老師也很累,但他還是來了。演奏結(jié)束時,他在后面都睡著了。”
葉德元的同事說,他教學時有股子“瘋”勁兒,不僅感染了學生和家長,甚至感染了身邊的我們。他對人熱情,工作上從不抱怨,充滿了活力。
張玲莉是和葉德元一塊兒進七中育才中學的同事。在她眼里,葉德元肯干、能干,也會干,“他很有智慧,隨時都有idea(意為點子、想法),想法都很創(chuàng)新,并且執(zhí)行力相當強?!?/p>
分管德育的副校長周利甚至說,葉德元走進七中育才是學校的幸運,孩子們遇到他也是幸福,“大家都說他是學校的一朵奇葩,因為他的身上有太多獨特的魅力,可以說,是集勤奮、聰慧、上進于一身。”
在周利的眼中,葉德元非常善于發(fā)現(xiàn)教育的契機:“比如一個學期結(jié)束時,他就梳理這學期的10件大事。這樣,可以引導學生回顧過往,找到他們本學期的精彩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