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是兩部以楚漢垓下之戰(zhàn)的歷史為題材的大型琵琶作品。后人根據兩部作品的標題及分段小標題將這兩部作品稱為“同一歷史題材,不同立場的作品”。本文將從“傳統(tǒng)民族器樂曲中的標題”以及“琵琶曲《十面埋伏》與《霸王卸甲》的標題”兩部分來論述兩部琵琶作品的標題與樂曲表達內涵之間沒有直接關系的論點。
[關鍵詞]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標題;內涵
中圖分類號:J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5)11-0106-02
[作者簡介]劉金英(1990- ),女,河北唐山人,上海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上海 200444) 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間,爆發(fā)了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戰(zhàn)役“楚漢之戰(zhàn)”,即西楚霸王項羽與漢王劉邦之間為了爭奪政權進行的一場大規(guī)模戰(zhàn)爭,最終項羽戰(zhàn)敗,劉邦建立了漢王朝?!妒媛穹泛汀栋酝跣都住肪褪且猿h垓下之戰(zhàn)的歷史為題材的兩部大型的琵琶作品。其中《十面埋伏》給人以樂曲激昂,氣勢雄偉的音樂情感,被稱為是武曲的代表作。《霸王卸甲》給人以音樂悲壯,凄楚婉轉的音樂情緒。后人根據兩首音樂作品的標題以及樂曲的分段小標題,將這兩首樂曲稱之為同一歷史題材,不同立場的作品,如《十面埋伏》的音樂氣勢磅礴,由此認為它是從劉邦的角度敘述的,《霸王卸甲》的音樂沉悶悲壯,是從項羽的角度進行敘述的。
本文將針對《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兩首音樂作品所要表達的內容與情感是否與樂曲的標題與分段小標題有直接關系這一問題進行論述,分別從傳統(tǒng)民族器樂曲中的標題以及兩首琵琶曲《十面埋伏》與《霸王卸甲》的標題來論述標題與作品表達內涵之間的關系,并最終明確《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的標題與作品表達內涵之間是沒有直接關系的論點。
一、傳統(tǒng)民族器樂曲中的標題
李民雄在《民族器樂概論》中提到“民族器樂與其他藝術一樣,是現(xiàn)實生活的反映,它通過音樂形象揭示人們在生活中的各種心緒、思想和感情,而民族器樂曲的標題、分段小標題和文字解題等,總是積極幫助聽眾理解樂曲所反映的內容,成為我國傳統(tǒng)民族器樂曲的組成部分之一?!盵1]并將傳統(tǒng)民族器樂曲的標題分為“標名”和“標意”兩種。李民雄的觀點認為,民族器樂曲的標題與樂曲內容是有關系的,并能對聽眾予以積極的幫助。事實是否真的如此?
我國民族音樂發(fā)展至今,產生了眾多的作曲家、演奏家、音樂理論家等,同時也形成了不同風格的音樂流派。這些流派或音樂家會根據自己對音樂的不同理解而對標題進行改編。如19世紀80年代,民間廣為流傳的琵琶曲《夕陽簫鼓》,全曲共分為7段,無標題(據《鞠士林傳譜》記載),經多次改編后,到20世紀30年代初,由上?!按笸瑯窌绷鴪蛘赂木帪槊駱泛献嗲?,并將段落擴展為10段,每段以新標題命名如《漁歌唱晚》,將全曲定名為《春江花月夜》。而《夕陽簫鼓》與《春江花月夜》兩個標題之間有什么必然的聯(lián)系嗎?答案是否定的。我們并不能從這兩個不同的標題中看出作曲家是要表達同一個內容或是抒發(fā)同一種情感。由此可知,樂曲的標題只是作曲家對音樂作品的一個代稱,如同我們每個人的名字。相同的案例在我國的民族器樂作品中有很多,這就說明了音樂作品的標題與音樂作品所要表達的內涵是沒有關系的。除此之外,音樂藝術作為一種時間的藝術與聲音的藝術,其特殊性之一是音樂內涵的不確定性。正是由于不同的人對聲音的不同感知與認知,造就了人們對音樂內涵的不同理解,因此,再次證明了標題是與作品內涵之間沒有直接關系。
《二泉映月》是一首由無錫的民間藝人華彥鈞(阿炳)創(chuàng)作并錄音的著名的二胡曲。這首樂曲最初并沒有標題,是阿炳在行街穿巷時拉奏賣藝時演奏的樂曲,后經楊蔭瀏、曹安和錄音記錄了這一寶貴遺產,并根據無錫著名景點“天下第二泉”將這首作品命名為“二泉映月”。聆聽這首作品,我們能感受到音樂中的感傷,這是由于阿炳在舊社會的悲慘遭遇產生的,而作品的標題“二泉映月”由此變得格格不入,這說明該標題與樂曲的內容是沒有關系的。賀綠汀曾說道:“《二泉映月》這個風雅的名字,其實與他的音樂是矛盾的。與其說音樂描寫了二泉映月的風景,不如說是深刻地抒發(fā)了瞎子阿炳自己的痛苦身世?!?/p>
二、琵琶曲《十面埋伏》與《霸王卸甲》的標題與小標題
針對兩部琵琶作品《十面埋伏》與《霸王卸甲》的創(chuàng)作者、創(chuàng)作時間及兩部作品的標題是否由作曲家所命名等問題目前都有待考證的。但可知的是,相同的音樂作品,在不同的流派和不同的歷史時期條件下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標題名稱。如李芳園刊行的《南北派十三套琵琶新譜》、華秋萍編輯出版的《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譜》等。其中李芳園刊行的《南北派十三套琵琶新譜》主要是將已有的13首樂曲重新擬定了標題及小標題。我們將華秋萍編輯出版的《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譜》簡稱為《華氏譜》,李芳園在1895年刊行的《南北派十三套琵琶新譜》簡稱為《李氏譜》。
《華氏譜》中《霸王卸甲》共有十個段落,且沒有標題的?!独钍献V》中將《霸王卸甲》改名為《郁輪袍》,并根據楚漢相爭的這一歷史題材,從項羽的角度出發(fā)為每個段落分別添加了小標題,全曲由12段改為15段,以15個小標題標明,曲名下標注《霸王卸甲》。15個小標題分別為:“營鼓”、“升帳”、“點將”、“整隊”、“排陣”、“出陣”、“接戰(zhàn)”、“垓下酣戰(zhàn)”、“楚歌”、“別姬”、“鼓角甲聲、出圍”、“追兵、逐騎”、“眾軍歸里”。
《華氏譜》中《十面》共十三段,也是沒有標題的?!独钍献V》中將《十面》改名為《淮陰平楚》,并從劉邦的角度出發(fā),為其添加小標題,使全曲由13段改為18段,并以18個小標題標名,曲名下標注《十面埋伏》宮音?!娥B(yǎng)正軒琵琶譜》中為18段,《瀛洲古調》中10段。其中13段的小標題為:“列營”、“吹打”、“點將”、“排陣”、“走隊”、“埋伏”、“雞鳴山小戰(zhàn)”、“九里山大戰(zhàn)”、“項王敗陣”、“烏江自刎”、“眾軍奏凱”、“諸將爭功”、“得勝回營”。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十面埋伏》與《霸王卸甲》是兩部根據楚漢相爭的歷史題材所創(chuàng)作的大型的琵琶作品,《十面埋伏》的音樂激昂,氣勢雄偉,《霸王卸甲》的音樂悲壯,凄楚婉轉。關于作曲家是否從兩個不同側重點的故事情節(jié)出發(fā)表達作品內涵并將其命名為《十面埋伏》與《霸王卸甲》這些是未知的。明確的是音樂藝術是一種集時間的藝術與聲音的藝術為一身的特殊藝術,其音樂內涵具有不確定性。正是由于不同的人對聲音的不同感知與認知,造就了人們對音樂內涵的不同理解。進而受時代、流派等因素的影響產生了不同版本的標題與小標題,而這些標題與作品想要表達的內涵是沒有直接關系的。
結 語
我國的民族器樂曲發(fā)展至今,受時代、流派的影響所形成的標題,特別是小標題處在不斷的添加與變更中,因而它往往是作為音樂作品的一種代名詞存在,不一定與音樂作品所要表現(xiàn)的內涵有直接關系。所以,對聽眾來說不應被標題所影響和束縛,針對標題本身去構想音樂作品的內容與情感而不是通過自身的內心聽覺,進而產生一種固有思維,阻礙自身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力與想象力的發(fā)揮。
[參 考 文 獻]
[1]李民雄.民族器樂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77.
[2]鄭雯心.琵琶曲《十面埋伏》與《霸王卸甲》比較研究[D].天津音樂學院,2014.
[3]馬東風.民族器樂作品的標題研究[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05(05).
(責任編輯:劉申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