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習課要體現“溫故而知新、能力再提升”的教學過程,這就要做到梳理知識,網狀建構,精選精練,舉一反三,融會貫通。下面就以《平均數的復習》為例,從精心預設、有效追問、錯例辨析等方面,談談在提高復習課教學有效性方面的幾點思考。
精心預設
預設是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是學生生成的起點,對教學的展開和推進有促進作用。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是每一堂課教學的“必須”,而復習課尤為重要。復習課的教學中,如何體現新舊課的差異?靜心研讀教材,力求做到復習針對性強,學生對知識能自主梳理。在《平均數的復習》中,精心設計生成學生課堂智慧,使參加活動的教師頓覺眼前一亮,認可度較高。
首先談話引入學習內容,從學生熟悉的“平均分”入手,在不知不覺中讓學生感悟平均數的概念——平均數是在總量保持不變的前提下通過“移多補少”產生的一個虛擬數;接著,設計一道例題,引導學生復習平均數的一般計算方法;然后,在梳理的基礎上設計一組對比練習,讓學生學會在解題的過程中看清條件,根據問題找準相對應的個數與總量。
新課程不僅重視平均數的計算,更強調平均數的統計意義。怎樣讓學生感受平均數在生活中的應用、體會平均數的統計意義呢?筆者設計了讓學生用學會的知識幫小胖解決生活問題:小胖家三個人一年中每個季度的用水量分別約是16噸、24噸、36噸、27噸。你能幫他算一算他家這一年平均每個月的用水量嗎?在學生計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根據小胖家的用水量推測自己家的用水量,滲透用樣本平均數推測總體平均數的統計意義,接著呈現一組信息,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我國是一個人均水資源嚴重缺乏的國家,要節(jié)約用水。通過一系列的練習,既對知識進行了梳理,又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能力,還獨立完成綜合練習,最后進行本節(jié)課學習內容的自我測試。
通過精心設計,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興奮狀態(tài),避免了復習課中枯燥的題海戰(zhàn),學生的知識得到鞏固,學習的能力得到提高,思維得到發(fā)展。
有效追問
在《平均數的復習》教學中設計這樣一個練習:根據表中的數據寫算式(不計算),第1組平均每人加工多少個零件?第2組平均每天加工多少個零件?平均每組加工多少個零件?兩組平均每人加工多少個零件?
練習的目的,是讓學生體會在解題的過程中,要善于根據問題找對相對應的個數與總量。在練習中,有的學生出現了預設中的錯誤,大家一起找到了錯誤,并進行了練習的小結。那么是否就讓練習停留在這一層面呢?有效追問:“第1組平均每天加工幾個零件?”“第2組平均每人加工幾個零件?”“第1組平均每人每天加工幾個零件?”“兩組平均每人每天加工幾個零件?”……在一系列的問題中錯誤的學生有了改正的機會,學生學會了思考,學會了傾聽,學會了用所學的本領去解決問題。
又如,在平均數的應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練習中,“小胖家三個人一年中每個季度的用水量分別約是16噸、24噸、36噸、27噸,你能幫他算一算他家這一年中平均每個月的用水量嗎?”同學們列出了這樣的算式:小胖家平均每個月的用水量(16+24+36+27)÷12。追問:“有的同學是這樣列的:(16+24+36+27) ÷4,他算的是什么呢?”“(16+24+36+27) ÷365,他算的又是什么呢?”“小胖家每人每天的用水量怎么算呢?”……一連串的問題撞擊出思維的火花,學生在辨析思考中清晰了“要根據問題去選擇相對應的個數與總量”的解題思路。
錯例辨析
教師可以通過有效地追問讓個別學生認識到自己在學習中的錯誤,自己進行糾正;而如果學生的錯誤具有普遍性,教師就要善于捕捉,進行針對性的講解,讓每個學生有所提高。
綜合練習:小巧所在的小隊有男同學4人,女同學6人。女同學平均身高150厘米,男同學平均身高145厘米。你能求出這個小隊的平均身高嗎?學生出現了這樣的錯誤:“(150+145)÷2” “(150×4+145×6)÷(4+6)”。這時,教師要及時反饋學生的錯誤,引導學生思考第一種計算對嗎?為什么錯呢?同學們提出一個人的身高怎么可能是29.5厘米呢?“你覺得這樣列式的同學,哪里理解錯誤呢?”這時做錯的同學自己剖析錯因。“第二種同學理解了題意,他做對了嗎?他怎么會出現這樣的錯誤呢?”沒等講完,做錯的同學不好意思地舉起了手,“老師,我把男女的條件張冠李戴了!”
學生錯誤是課堂生成的最好教學資源。善于捕捉錯誤,及時剖析錯因,恰當提升思考難度,就能讓錯誤發(fā)揮最大的力度,使錯誤也變成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結束語
教學追求真實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況,讓學生能想、能干、能看、能讀,真正體現了當今課堂教學的新理念,復習課的教學也是如此。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東沙湖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