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6年至今,“時間緊,內容多,任務重”一直是生物學業(yè)水平測試復習最大的攔路虎。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復習效率是擺在一線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筆者參加了最近三年的高中生物學業(yè)水平測試(以下簡稱“學測”)復習,反復驗證了錯題統(tǒng)計表在達成這一目標過程中的重要價值。
統(tǒng)計表的設計
學業(yè)水平測試復習最后階段的錯題統(tǒng)計表分為兩種:一種為教師錯題統(tǒng)計表(圖略),另一種為學生錯題統(tǒng)計表(以下簡稱“表一”)。
表一中的“知識清單”是指學測要求掌握的各類知識點的簡稱,其排列順序參考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或相關優(yōu)質教輔書?!澳R诲e誤”即為模擬卷一中錯誤的知識點,在相應的位置做標記。
統(tǒng)計表的使用
教師統(tǒng)計表的使用 第一步:教師根據批閱情況在紙質表的題號后畫“正”,每一份作業(yè)出現錯誤就在相應題號處加1。這樣,1次作業(yè),哪些題錯誤率高,哪些題錯誤率低,一目了然。這種操作方式加大了教師評閱作業(yè)的工作量,尤其在繁忙的學測復習最后階段。實際操作中也可以把表格發(fā)給學生,每個學生只需花1分鐘就將自己的錯誤情況反饋給教師。由于在完全匿名的情況下完成的統(tǒng)計,客觀性也是比較強的。兩種方法在具體操作中可以交叉使用,靈活應變。
第二步:就是將教師錯題統(tǒng)計表反應的結果進行分析,所得錯誤數除以班級人數,即可得到錯誤率。錯誤率超過30%的知識點就是需要重視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將這些知識點發(fā)掘出來,然后精心備課,逐個擊破難點。
如下面這道題:將某綠色植物放在特定的實驗裝置內,研究溫度對光合作用與細胞呼吸的影響,實驗以CO2的吸收量與釋放量為指標。實驗結果如下表所示。下面對該表數據分析正確的是:
A.晝夜不停地光照,溫度在5℃時該植物不能生長。
B.晝夜不停地光照,該植物生長的最適宜溫度是30℃。
C.每天交替進行12小時光照、12小時黑暗,溫度均保持在20℃的條件下,該植物積累的有機物最多。
D.每天交替進行12小時光照、12小時黑暗,溫度在30℃時,該植物積累的有機物是溫度在10℃時的2倍。
此題答案選C,學生中錯誤率達到80%。經過分析,此題的考點為光合作用光反應和暗反應的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以及細胞呼吸的過程和意義。學生出錯的原因主要是對葉肉細胞內的葉綠體和線粒體的關系理解不透,對實際光合速率、凈光合速率以及呼吸速率的關系分辨不清。仔細分析知道,光照下植物吸收的CO2值即為光合作用的凈值,也就是光照下有機物的積累量。呼吸量即為黑暗中的有機物的消耗量。通過將光照下積累的有機物量減去黑暗中的呼吸量即為一晝夜有機物的積累量。在備課中,筆者除了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聯系詳加分析外,著重比較了如何判斷實際光合速率和凈光合速率。
筆者又添加了與之相類似的例題輔助課堂教學,如下題:下圖甲表示某種植物其光照強度與光合速率之間的關系,圖乙至戊表示植物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之間、植物細胞內線粒體和葉綠體之間氣體交換的幾種不同情況。請據圖回答:
(1)在圖甲中的B點時,該植物葉肉細胞能產生ATP的細胞器是 ;
(2)該植物葉肉細胞處于乙圖狀態(tài)時,對應圖甲曲線中的 段;
(3)如果A點時CO2釋放量為aμmoL /m2·S,C點時CO2吸收量為bμmoL/m2·S,則在C點時O2的產生量為 ;
(4)C點以后影響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 和 ;
(5)已知該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適溫度分別是25℃和30℃,圖甲曲線表示該植物在25℃時光合速率與光照強度的關系,若在光照強度和CO2濃度不變的情況下,將溫度提高到30℃,則A點 (填“上移”“下移”或“不動”),C點 (填“上移”“下移”或“不動”),C點變化的原因是 。
此題甲圖為凈光合速率與光照強度的關系,乙丙丁戊是在微觀基礎上理解實際光合作用和凈光合作用。(2)(3)小題與錯題緊密聯系(1)(4)(5)又是原題的拓展和變式。
第三步:在課堂分析的基礎上適時配上相關反饋練習。這一步的關鍵是選好一張配套模擬卷。好在學測模擬卷的題型都非常相似,通過教師的篩選總能找到與前次試卷內容比較雷同的試卷。通過對這份試卷的批改可以直觀地反饋出相關知識點的掌握情況。
“統(tǒng)計——分析——強化——反饋”這種模式改變了以往習題分析時,一張試卷一講到底的模式,在復習中做到有的放矢,減少了盲目性,提高了復習效率。
學生統(tǒng)計表的使用 學生統(tǒng)計表的使用是這樣的:每個學生手上有一張表格,每張模擬卷上的錯誤知識點都在表格相應位置做上標記,幾次下來就可以發(fā)現哪些知識點已經掌握,哪些還要加工,哪些嚴重不足。由于個體的差異性,每張表格所呈現的信息是不同的,基礎好的同學可能只有幾個知識點不清楚,基礎不扎實的同學做記號的知識點就比較多。
在統(tǒng)計的基礎上,教師避免了“一言堂”,節(jié)約了課堂時間。所以,在找到自己的弱點后,就有足夠的時間去熟悉和消化試題。筆者會留出20分鐘以上的時間給學生,前面一半時間不許相互討論,一定要讓學生先自己獨立查閱課本認識知識點,后一半時間留給小組相互交流,或者教師進行指導。這樣做的目的,一是杜絕懶惰和依賴思想,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建立小組合作學習的精神,小組內部教學相長。
統(tǒng)計表的意義
幫助分清矛盾主次 用好教師統(tǒng)計表,可以了然班級的作業(yè)錯誤情況,分清主次,在備課和課堂教學中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情況,使教學目標更明確。分清矛盾的主次還能為教學節(jié)約時間,提高教學效率。同時,也為其他3門學科的復習節(jié)約寶貴的時間,從整體上提高學測復習效率。
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 古語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迸c學習知識相比,學會學習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更有長遠的意義。學生通過學生統(tǒng)計表的使用,學會用歸納總結的眼光去看待復習,不僅在生物學習中得益匪淺,對其他學科的學習也具有長足的幫助,甚至對其一生也是有深遠影響的。
促進獨立思考主動學習 由于個體差異,每個人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是不同的,要做到面對全體學生就需要個性化處理的時間。每節(jié)課教師都留有學生獨立學習的時間和小組交流的時間。這樣將時間分塊,既能兩頭兼顧,又能給基礎差的學生以緊迫感,促使其由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訉W習,逐漸由學習的“奴隸”變?yōu)閷W習的“主人”,從根本上轉變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
通過教師的統(tǒng)計、詳解和再練,學生在相同知識點處的錯誤率明顯下降。通過使用學生統(tǒng)計表并進行個性化學習,學生的學習興趣明顯提升,學習能力也有所提高。相信通過實踐并不斷改進,合理使用這兩張錯誤統(tǒng)計表,不僅能助力生物學測復習的最后階段,還能在生物學習的其他階段,以及其他相關的學習活動中為學生提供切實的幫助。
(作者單位:江蘇省吳江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