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量閱讀,大量識字”教學法是一種優(yōu)秀的語文教學方法。隨著現代經濟的不斷發(fā)展進步,人們開始把越來越多的目光轉向教學。教育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第一要務,在現今知識經濟的社會中更是占據著非常重要地位。如何提高教育質量、讓學生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是當下一個熱點話題。隨著國民素質的進一步提升,起步教育的臺階也必然隨著一起提高,當下小學教育要適應不斷發(fā)展的社會,亦必須順應教育發(fā)展的變化,只有在與時代保持一致的前提下,才能把教育的質量提升上去。
運用的必要性以及意義
小學教育中,關于小學語文的教學是基礎教學,是推動小學教育重點的學科,促進小學語文教學的進步為提高小學教育水平以及促進學生未來發(fā)展都是極其有利的。
順應現代社會發(fā)展的節(jié)奏 自從上世紀以來,國家便推行了一系列的文化政策,促進國民文化素質的提高,在教育上的關注以及投入都在不斷增加,在一系列的教學改革以及教材改變之后,國民文化素質明顯提高,已經基本上掃除了文盲。改革開放使得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同時,人們的思想觀念也更為開放,這對國民素質的提高都是有重大作用的。而這些都使得現代小學教育有了一個更高的起點,不同于傳統(tǒng)的小學教育,當然,其目標也必然是與此前不同的?,F代社會呼吁新生代人才的出現,因此,教育也必須得緊跟時代的步伐,滿足時代發(fā)展的要求,這就需要小學教育切實提高質量,促進小學生能力的增長。通過“海量閱讀,大量識字”的教學法,可以最大程度地使學生盡快地了解中國漢字,解決生字問題,同時又促進學生閱讀量的增長,這正是當下教育所需要的。
推動學生基礎語文能力的提高 隨著經濟的不斷增長,我國財富總量不斷增加,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也不斷提高,在未成年人的成長發(fā)育上具有更完善保證以及更快的速度,小學生在智力發(fā)育程度上已經足以接受現階段的知識?,F代小學教育中雖然適當增加了一些內容,學生所接觸到的范圍也更加廣闊,但是仍舊處于一個非?;A的階段,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所沿用的課程教材仍舊沒有多大的變化,語文課本所蘊含的的知識量還是不足以滿足小學生進一步發(fā)展的要求。而且,由于教師隊伍的素質層次不齊,其在進行課程教學上,所能傳授的實際信息量也是有很大限制的。所以,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常常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學生進行了一兩年的學習,而實際所掌握的的漢字量卻十分少。這主要就是因為學生在課本上所能獲取的知識量很有限,而在課外又缺乏相應的材料進行補充,所以才使得這種情況出現。通過應用“海量閱讀,大量識字”這一教學方式,即最大限度地使學生接觸到閱讀材料,使學生在閱讀中擴大自己的知識量,同時以這種海量閱讀為手段,大量地認識生字,促進自身能力的提高,這是有利于推動小學生語文能力提高的很有效的方式,對于現今的小學語文教育很有參考價值。
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運用
促進小學生閱讀材料的增加 “海量閱讀,大量識字”教學方法在小學語文教育中運用時,首先要做的便是為小學生提供更多的閱讀材料,使其能夠更多地接觸到各種材料知識。在早前的小學語文教育中,往往過分強調課本的重要性,而將其他課外的閱讀材料都排除到學習范圍之外,很多時候學生閱讀課外材料便等同于不用功學習,所以在進行閱讀擴展上,基本是進步很小的。而且作為小學生,其大多數的課外時間都在玩耍,很少有學生會主動閱讀材料,在這種閱讀材料獲取途徑少以及閱讀自覺性低的情況下,促進“海量閱讀,大量識字”教學方法的運用就有很大的難度。所以,就必須不斷促進小學生閱讀材料的增加,使之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如此也可以最大程度地促進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
教師加強對學生的輔導,輔助學生解決閱讀困難 “海量閱讀,大量識字”教學方法的良好運用少不了教師這一角色的作用發(fā)揮。在進行閱讀的過程中,尤其是在“海量閱讀,大量識字”教學方法運用的起步階段,學生所面對的困難往往較多,對于這些困難,若沒有得到較好地解決,就很容易便會降低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降低此種教學方式的實際效能。小學生在生字以及背景知識的掌握程度上都是不夠的,這時候便需要教師給予一定的幫助與輔導,及時給予背景知識上的補充,減少學生在進行閱讀時的困難,讓學生充分享受閱讀之中的樂趣,這在某個程度上也需要教師不斷補充自身的背景知識,加強對學生的了解,與學生增強同步性,在合適的時候給予學生適當的輔助,如此才能使得“海量閱讀,大量識字”教學方法在小學語文中長久地運用,并發(fā)揮實際效用。
結束語
現代小學語文教育需要的是更具有實質性的教學成果——對小學生能力的充分開發(fā)。而在此過程中,又要注意方法的運用,使學生在快樂中進行學習,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海量閱讀,大量識字”教學方法作為一種以閱讀為基礎的教學方式,運用得當的話能夠通過為學生營造一種良好的閱讀氛圍,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對于促進小學生學習以及小學語文教育都是有很大的益處。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師院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