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警予的10封家書,是她1919年至1923年5年間,先后在北京、法國、長沙、廣州寫給父母、兄嫂、侄女的。信的語言清新,筆墨簡潔,兒女家常,充滿鄉(xiāng)音親情,沒有絲毫做作。仔細品讀,有一種寫重大事件不覺其重,述身邊家事不覺其輕之感。確是一卷靈感真情火花飛濺,感情滲透紙背的詩篇。
向警予(1895-1928年),湖南溆浦人,1919年赴法國勤工儉學,1922年回國,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曾出席黨的二大、三大、四大和五大,她是中共第一個女中央委員,中央局委員,中國婦女運動的先驅(qū),是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建時期的重要領(lǐng)導人之一。1928年在武漢英勇就義,時年33歲。毛澤東主席稱譽她為“模范婦女領(lǐng)袖”,周恩來教導大家“不要忘記了她”。列寧說過:“沒有‘人的感情’就沒有對真理的追求?!毕蚓枋且晃蛔非笳胬聿幌⒌慕韼接⑿郏且晃粡摹昂⒆油酢背砷L為婦女解放運動的模范領(lǐng)袖。她10封家書的字里行間,閃爍著對親人的濃濃深情,對國家對事業(yè)的無限忠貞。信的背后還蘊含著一個個偉大而又平凡的真實故事。
1919年1月31日,正值舊歷除夕,向警予在北京寫給父母的信中說:“兒到京未見大人一度手諭,而舊歷年關(guān)已屆,佳節(jié)思親,曷勝悵惘!”“兒之計劃刻尚未定,然大致不出半工半讀之范圍,每日閱讀法文,亦復陶然有樂?!毕蚓枞ケ本┣?,蔡和森已于1918年6月去北京聯(lián)系赴法勤工儉學事宜。此時,身處溆浦的向警予也做好了辭去男女合校的女校校長職務、去北京了解赴法勤工儉學的思想準備。她在《上謝知事請籌加二學級常年經(jīng)費書》中表示:“警予自漸菲薄,續(xù)學情殷……,明年暑假,定讓賢能,以表索心。……”此后,向警予有點心不在學校,臉龐上終日洋溢著青春的紅暈,回家和父母相敘的時間比以前多了。向警予的父親察覺了這些微小的變化,后來從兒媳許友蓮(女校教師)的談話中證實了自己的洞察沒錯。一天晚上,向父轉(zhuǎn)彎抹角地問:“九九(向警予的乳名),你好像有什么心事瞞著我吧!”向警予吱吱唔唔地把要辭去校長職務的原因及與蔡暢、蔡和森的關(guān)系和盤托出。向父琢磨著向警予說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久久沒有吱聲,好一會才語意深長地對向警予說:“九九呀!終身大事要慎重啊!你錦玉姐的不幸,使我懷念至今?!?918年秋后,向警予只身離開溆浦到了北京,住在同學張仁瑞處。在京期間經(jīng)常與蔡和森會面,暢談赴法勤工儉學事宜,從而相互加深了了解,建立了友誼。1919年春天,向警予帶著新的希望回到溆浦。同年12月29日,向警予、蔡暢、蔡和森、蔡母等從上海起程赴法勤工儉學。
1920年12月29日,她在法國寫給父母的信中,用那滿蘸感情的筆寫道:“爹爹媽媽呀!我天天把你倆老人家的相片,放在床上,每早必看一陣。前幾天早晨,忽然見著爹爹的相現(xiàn)笑容,心理歡喜得了不得。等一會兒,便得五哥的平安家報。”真是心想事成。可以想象,一個遠離祖國親人,身處異國他鄉(xiāng),面對不可知的環(huán)境和復雜的人群打交道的向警予,“每早必看一陣父母的相片”,此時此刻,在她腦海中浮現(xiàn)著溫馨往事,這種情思不僅蘊涵著她思念父母的感情,而且這份永遠珍藏著的情感,像金子一樣融進了她的血液之中,沉淀在她的靈魂深處,并牢牢地鉆進了她童稚之年。在我們眼前幻化的是這樣一種情景:童年時代的向警予, 依偎在父親的懷抱里,摸著父親的胡須,時而聽父親講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想做“天下第一個偉人”;時而一雙水汪汪的眼睛,凝視著父親的表情,做錘子、剪刀、布的游戲;時而站在父母的身邊,當父親懷念大姐向錦玉的時候,表示自己永遠留在身邊孝順父母……可是五哥在“平安家報”的信中,也告知了父親不高興她與蔡和森婚事的意思。言下之意,要向警予向父親做些解釋工作。向警予二哥的兒子向治鷗(向菊生)回憶了這樣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我九姑在法國與蔡和森結(jié)婚后,寄回來一張兩個人并排坐在椅子上的結(jié)婚相片。我公公(爺爺)很不高興這樁婚事,就把這張照片丟在地上,后來又丟到火炕里燒了。”同樣的照片,也寄給了蔡家。時為少女的劉千昂(蔡和森姐姐之女,原二機部副部長)也見過這張照片?,F(xiàn)在向警予紀念館和蔡和森紀念館陳列展示的向、蔡結(jié)婚照,是根據(jù)他們的回憶仿制的,向父為什么不高興向警予與蔡和森的婚事?向治歐回憶說:“后來我母親講述了事情的原因。我還有一個大姑姑,叫向錦玉,用我公公(爺爺)的話說,因沒有嫁到門當戶對的人家,很早就去世了,為此非常后悔,并決心要為九姑在溆浦找一門當戶對的婆家?,F(xiàn)在她卻沒打招呼在法國與蔡和森結(jié)了婚,遠走高飛了,所以很生氣。”然而,向警予深深地懂得自己的成長,是父母、兄嫂無私支持,理解他們對自己疼愛的心情,故在信中不直接提及父母對自己婚姻不高興之事,而是借題發(fā)揮地寫道:“晚上9點鐘從世界工學社旁聽回來,捧著你老的相片一看,忽見愁形,兩個眉毛緊緊地鎖著,左看也不開,右看也不開?!辈柡瑢θ松屠硐氲淖非?,安慰父母:“我的爹爹呀!你不要愁,你的九兒在這里努力做人,努力向上。總要不辱你老這塊肉與這滴血,而且這塊肉與這滴血還要在世界上放一個特別光明?!痹谶@信的最后她對父母解釋說:“和森是九兒真正所愛的人,志趣沒一點不同的?!辈⒁援嬈餍牌┑膬蓚€洋娃娃,借景生情寫道:“畫片上的兩小也合我和他的意?!泵鎸ο蚓柽@種對愛情、家庭執(zhí)著的憧憬,向父看了九兒這胸懷大志、深情絮語的信,滿臉的惆悵也煙消云外,眉開眼笑了。
這10封家書,有6封是寫給兄嫂和侄女的,字里行間表現(xiàn)了向警予對兄嫂的真摯親情,對晚輩的殷切希望。沒有虛假之言,也沒有裝潢矯飾,就像平常絮語家常,暢所欲言,句句落在實處。1921年4月29日,她在法國寫給時在長沙省立女師就讀的侄女向功治的信中寫道:“你不愿做管理家業(yè)的政治家,愿奮發(fā)做一個改造社會之人,有思想、有識力,真是我的侄侄”。信中還勉勵她說:“現(xiàn)在還是掀天揭地的大革命時代,正需要一般有志青年實際從事……,毛澤東、陶毅這一流先生們是我的同志,是改造社會的健將,我望你常在他們跟前請教……。萬不要一事不管,一毫不動,專門只關(guān)門讀書”。1922年向警予回湘省親時,帶功治拜見了毛澤東。1923年1月6日,向警予在長沙得知二哥病逝的噩耗,同一天分別給父母、兄嫂寫了4封牽腸掛肚的信,訴說了自己“心里硬說不出難過”的心情,對“八十老父如何能經(jīng)得起這樣的大變”的牽掛,對“二嫂痛苦到什么田地”的同情,對“大嫂肯聽老人言,有你在家,同著憂累”的信賴,“望六哥多在父親房中坐坐,多勸慰父親。將來大道生又須偏勞阿哥一人,此亦不得已之事……”。她在給二嫂的信中,訴說了“二哥的病來源很長,為他的病我進了不少忠告,無奈他不肯聽從,竟弄到這田地,真是悔之不及了?!毕蛑螝W講述了一個向警予關(guān)心二哥疾病的動人故事:“我父親患的是肺病常吐血,九姑為要他與我母親離房養(yǎng)病有一個好環(huán)境,她把樓倉屋檔頭的一間房子,親自刷滌干凈,請來木匠開了一個窗戶,這個窗戶現(xiàn)在還依舊保留著。”鄧永來(向警予外婆家親戚)回憶說:“老二那肯聽九姑的安排調(diào)擺,白天上樓休息,晚上下樓睡覺。這成了全家的一個笑話?!痹谛胖兴€安慰悲痛中的二嫂:“我如有能力,我二哥的小孩盡我做妹妹的能力,幫我可憐的嫂嫂去造就他們。我希望你常寫信給我,你能夠嗎?信要菊生寫,照你口里所說的寫,字寫白了不要緊,時常練習,久而久之自然慣了,菊生的國文也可借此長進。二嫂:你說對嗎?以后我給你寫信,安頓正寫,不然菊生認不得。”這些充滿親情鄉(xiāng)音的話語,誠懇關(guān)切,令人動情,表現(xiàn)了一個革命者對家庭的責任感。
當然10封家書,不僅僅囿于父女情、夫妻愛、兄嫂親,更可貴的是對國家對事業(yè)的忠貞。在長沙得知二哥逝世的噩耗后,向警予在給父母的信中寫道:“然不料他辭世竟在我動身離家之三日。兒此次遠行,在常人眼里看來,本屬不近人情,蓋居家未滿三月,又值二哥性命危篤之際。唉!我這樣匆匆究竟是為什么?造真學問,儲真能力,還不是對國家對雙親對兄弟對自身的唯一光明唯一希望嗎?我為這唯一光明唯一希望而不孝不友之事竟躬犯之,如無所建白,捫心何以自安,愿慈愛的雙親對兒多加訓迪,兒當格外奮發(fā),兢兢業(yè)業(yè)以圖成功于萬一耳?!弊载熤校龔男牡桌锵蚋改冈S下了“孝”的宏愿,使她對父母兄弟的親情得到了升華,形成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只能意會難言傳的靈光一束。她為了人民的解放事業(yè)“成功于萬一”,“揮淚勸慰”了父母,毅然告別了“性命危篤”的二哥,告別了難離難舍的家。在黨的活動還處在不公開的年代,她把將去廣州籌備和出席黨的三大的重大事件,含蓄為“此次遠行”,是為“造真學問,儲真能力”,“是對國家對雙親對兄弟對自身的唯一光明唯一希望”。向警予這種沉靜曠達的境界,滲透了一股對國家對黨對人民事業(yè)的深情摯意和無限忠貞。在《向瑞齡誄文》中,對“此次遠行”有一段向警予揮涕勸慰父親的動情記述:“警予自去年歸省,先君悒悒不許其遠離?!毕蚓钃]涕慰之曰:“大人積德行善,必享其頤千年,愿珍重十年后,當莞爾觀兒輩成績也。”向警予在“此次遠行”前夕,家里為她舉辦了餞行家宴。晚上,全家人圍坐在茶堂屋的火炕邊,歡聲笑語,暢所欲言。然而,向警予牽掛年邁的父親和重病在床的二哥,心情沉重。面對此時此景,她淚流滿面,勸慰父親“珍重身體,10年后看兒的成績”。向父聽后激動地站起身來,向前大跨了兩步,以示身體硬朗,定能在10年后看到兒之成績,從而把餞行家宴推向了高潮。在廣州出席黨的三大期間,向警予雖經(jīng)濟拮據(jù),囊中羞澀,但對革命事業(yè)充滿勝利的喜悅。她在給七哥七嫂的信中寫道:“此間偏近熱帶,妹妹熱天衣褲已有者均不知丟往何方。□□著之,殊覺難堪。”一個富甲一方的富商小姐,在經(jīng)濟困難得夏天穿著春裝的“難堪”日子里,沒有消極低沉的情調(diào),而是更加堅強地坦然面對,并在給七哥的信中堅定地表示:“對事業(yè)一層不必太求急進,平常人所視榮辱得失,自吾輩視之真不值一笑!吾輩當求真心得,做真事業(yè),尤其要樹好身體基礎(chǔ),兄以為如何?”
這10封家書,不僅反映了向警予人生軌跡的一個側(cè)面,還顯示了家書本身的史料價值和蘊涵的文學價值。她為后人留了一座座“潔白的紀念碑”,歷經(jīng)時代風雨的淘洗而不褪色,反而愈發(fā)顯示出內(nèi)在的思想光芒和魅力。通過這10封家書,人們看到了一個活生生的向警予,她脫去了身上的光環(huán),一改嚴肅面孔,讓一個湘西大山里的沉靜女子,優(yōu)雅生動地站在我們的面前,那么樸素,那么堅強,那么執(zhí)著。隔著歲月厚厚的塵沙,我們看到了她心靈魅力,感覺到了她人格的力量,觸摸到了她精神之美。
(作者黃卓群,溆浦縣向警予紀念館原館長;何先培,溆浦縣電視臺原副臺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