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的延安“三·八”婦女節(jié)紀念大會上,毛澤東在講話中,曾經(jīng)高度評價了向警予的一生,他說:我們“要學習大革命時代犧牲了的模范婦女領袖、女共產黨員向警予。她為婦女解放、為勞動大眾解放、為共產主義事業(yè)奮斗了一生”。
向警予,原名向俊賢,1895年9月出生,湖南溆浦人,土家族。她是杰出的共產主義戰(zhàn)士、忠誠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共早期卓越領導人,中國婦女運動的先驅和領袖。1928年3月20日,由于叛徒的出賣,向警予不幸被捕,為中國革命的偉大事業(yè)獻出了年輕的生命。一直以來,黨史界、史學界關于向警予的研究很多。正因為如此,本文想寫的是向警予的那種大無畏獻身精神與湖湘文化對她的深刻印跡,以究其精神與思想發(fā)展軌跡之必然。
一、 孕育向警予湘女氣質的文化基因
有人說:如果說王船山、曾國藩、毛澤東是湖湘文化發(fā)展進程中的座座豐碑,那么,“半個情人+半個母親”的湘女,則是湖湘文化中一道最亮麗、最出彩、最引人入勝的風景線。民間有傳,說“川妹子厲害,蘇杭出美人,廣東女人任勞任怨,湘妹子是打天下的主”,這些都說明湘妹子自古至今都很有名氣。這種名氣,主要表現(xiàn)在“男人般的決斷與火辣辣的性格”。這種“決斷與潑辣”,其實就是湖南人個性剛強、直率、倔犟、堅韌、熱情似火、勇于作為的文化基因所在。
向警予是湖南溆浦人,地地道道的湘妹子,她的身上具有很鮮明的湖南人性格,是湘女的典范,之所以能成為中國婦女運動的先驅與領袖,絕對與她的湖南人性格分不開。
概括起來,向警予的湘女性格特征表現(xiàn)在以下四點:
第一,倔烈、潑辣。倔烈意指頑強、剛強,剛直,就是說湖南人比較倔強,不達目的決不罷休;潑辣是指湖南妹子有膽量,有魄力。1895年,向警予生于湖南湘西溆浦縣商會會長之家。她排行老九,有幾個兄長曾留學日本,自幼受其影響追求新知識,6歲入私塾。1903年,8歲時,向警予成為全縣第一個入學的女學生,進入長兄在縣城開創(chuàng)的新式小學。她在校品學兼優(yōu),幻想成為花木蘭式的人物。15歲在常德讀書時,她就與丁玲的母親余曼貞等結拜姐妹,對天起誓:“姐妹七人,誓同心愿,振奮女子志氣,勵志讀書,男女平等,圖強獲勝,以達教育救國之目的,如有違約,人神共棄!”
正是因為她的這種倔烈潑辣的湘女性格,成就了她成為中國共產黨唯一的女創(chuàng)始人,并被譽為“大革命時代的模范婦女領袖”。
第二,聰慧、靈秀。三湘四水,鐘靈毓秀,賦予了湘女聰慧靈秀的氣質,夏天燥熱、冬天濕冷的極端氣候,磨煉了湘女頑強的精神和堅韌的意志;愛吃辣椒的飲食習慣,養(yǎng)成了湘女火熱的情懷和潑辣的性格。因此,湘女在很大程度上被人們視為美的象征,這種美,是外表與內在的統(tǒng)一,是一種氣質美的體現(xiàn),是一種獨特的性格魅力。自古湘女是很有才能的,個個都能干,正所謂“荊楚大地,唯楚有才;芙蓉國里,湘女多才”也。這種獨特的湘女氣質,向警予堪稱典范。向警予從小就喜歡讀書,她讀過《三字經(jīng)》《孝經(jīng)》《幼學》《增廣賢文》等讀本,更愛讀屈原的《離騷》。在學校,向警予是一名最勤奮的學生。她孜孜不倦,好學深思,刻苦鉆研。學習中遇有不明白的地方,她喜歡尋根問底,直到把問題弄清楚為止,成績總是全校最優(yōu)秀的。她愛勞動,經(jīng)常擔水、掃地。1911年,她以優(yōu)異成績被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師范學校錄取,編入本科第一班。向警予在一女師求學兩年多,博聞強記,對于墨翟“博愛”的哲學非常傾心,因此,同學們給她起了個綽號叫“墨子”?,F(xiàn)在保存下來的一本《心理學筆記》和另一本《博物》筆記,是當年她在一女師二年級和三年級時用過的,不僅字跡書寫工整,而且字里行間標著各種著重符號,并寫有眉批和旁批。這些筆記中,記載著她對我國古代哲學和近代歐洲資產階級倫理學、教育學一類書籍的學習摘要與心得體會,顯示著她的新思想和刻苦精神。
第三,俠義、重情。就是說湘女的個性基本上都非常鮮明,愛憎分明,敢說、敢做,熱情似火。向警予從小就對《木蘭詩》愛不釋手。她經(jīng)常在每天的清晨,早早地來到溆水河邊,獨自一人坐在岸邊崖畔,朗讀《木蘭詩》。木蘭是北朝后魏時候的一位奇女子,這首詩講的是她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故事。這個感人的故事,激蕩著向警予的情懷,她是何等地向往花木蘭式的女英雄的征戰(zhàn)生活??!所以,8歲起,她就跟男孩子一起進小學讀書,成為全縣第一個進學校讀書的女子。不僅如此,她的學習成績也總是全校最好的。向警予從長沙周南女校畢業(yè)回到家鄉(xiāng)后,為了實現(xiàn)“教育救國”和婦女解放的理想,她克服重重困難,辦起了全縣第一所男女合校的小學堂。開學典禮上,她高聲向女學生宣布:“為讀書而讀書,為嫁一個如意的丈夫而讀書,不是我們讀書的目的,我們讀書的目的是要做個新國民?!痹谒那楦谢橐鰡栴}上,她向往愛情,向往平等自由,“向蔡同盟”的紅色戀情,雖然破裂,但她一如既往追求女性的幸福,在那種年代,不能不說她是一個敢愛敢恨的湘妹子。
第四,憂患、敢為。具有強烈的憂國憂民情懷,這也是典型的湖南人性格。當然,在中國近代史上,當國難當頭之時,全國有多少仁人志士志愿為國拋頭顱、灑熱血,絕大多數(shù)人都是愛國的。湖南人在這一點上表現(xiàn)尤甚。1907年,12歲的向警予隨母親一道,第一次離開家鄉(xiāng),到常德的大哥那里住了一段時間。這時,他大哥從日本留學歸國,在常德西路師范教書,向警予在大哥家,常聽哥哥議論時局,憂慮國事,開始接觸進步思想,給她幼小的心靈灌輸了啟蒙思想,成了她成長道路上的啟蒙老師。在大哥和他的同事們的指導和影響下,向警予經(jīng)常閱讀《民報》《新民叢報》《天義報》等報章雜志。特別是她大哥講的法國大革命的故事,使她聯(lián)想萬千,非常羨慕法國女革命家馬尼蘭的為人,更使她想和花木蘭一樣,去抗擊侵略者。兩年后,向警予進入新創(chuàng)辦的常德女子速成師范學校讀書,學校的經(jīng)費不多,生活艱苦,學習緊張,使向警予受到了比較艱苦的鍛煉。她相信健全的精神來自健全的身體,因此,她注意鍛煉身體,愛好體育運動,特別喜歡體操。為此,她還特意將原名向俊賢改為向警予,以示對封建勢力的高度警惕和反抗。
二、 造就向警予女杰風范的文化氛圍
我們知道,文化是人創(chuàng)造的,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于特定的文化環(huán)境,來自于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一個人的成長是與自己生存的社會環(huán)境息息相關的,這種社會的環(huán)境就是一種社會的文化氛圍,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說的就是文化的影響。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以及不同階級、階層的人們,進行各種社會交往的方式,都帶有各自的文化印記。
向警予之所以能成為中國近現(xiàn)代的杰出女性,這與她生存、成長、發(fā)展的文化氛圍有絕對的關系,這種文化氛圍包括地域的、歷史傳承的、時代的,以及湖湘人才群的,由于篇幅的關系,這里只是簡單闡述一下。
首先,是地域文化的影響。地處湘西門戶的溆浦,是向警予的出生地和小時候生活的地方,這是個山水奇特,民風淳樸的小縣。2000多年前,屈原曾在這里度過8年時光,三閭大夫的足跡讓溆浦的山水具有了歷史神韻。明朝年間,一個名士如此評價這片土地:“離騷著成后,此地多賦才?!鼻x開溆浦后,不管中原政權如何更迭,也不管“獨尊儒術”,還是奉另外的文化為正統(tǒng),已滲入這方人們血脈里的屈原精神在這里得到傳承。在幾千年繁重的耕種勞碌和不斷的戰(zhàn)亂苦難中,溆浦人不忘讀書。到了明清時期,中央政權和這里的聯(lián)系密切了,許多人通過科舉考試走出山門,走向做官參政的廟堂。這些人繼承屈原的文采風流,更繼承屈原的為人風骨。
第二,是湖湘文化的影響。
人們都說,宋明理學對湖湘文化的影響根深蒂固。但是,屈原、賈誼、范仲淹為代表的湖湘文化精神,對湖南人的影響應該說更大?!澳晟賺槑V屈賈才,湖湘精神浸薰陶”。 生長在屈原文化之鄉(xiāng),“秋蘭兮青青,綠葉兮紫莖”,向警予得到溆浦深厚人文之滋養(yǎng),深受屈原情感和境界的薰陶,在她那上下求索、特立獨行、為真理而獻身的人生中,女中丈夫、巾幗英雄、中華女杰、解放先驅、革命英烈的身上,處處閃耀著屈原大夫的偉大思想之光、人性之美,所以年幼就有立志“振奮女子志氣,勵志讀書,男女平等,圖強獲勝”的豪言壯語。
第三,湖湘人才群的影響。就全國而言,湖南歷來是出人才的地方,古有屈原、賈誼、歐陽詢、懷素、周敦頤等,近有王船山、魏源等,從1840年到20世紀初,曾國藩、左宗棠、譚嗣同、黃興等都成為舉世聞名的人物。五四運動的爆發(fā),使湖南的無產階級革命派人才群突起。向警予,是一名奇女子。1912年秋,她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省立第一女子師范學校,編入本科第一班。在她的身邊,有毛澤東、蔡和森、陶毅、蔡暢等優(yōu)秀人才簇擁。受環(huán)境的影響,向警予很快成長為一名頗有影響力的女性。老師楊昌濟曾在《達化齋日記》里這樣稱贊她:“昨至第一女子師范學校,赴其成績展覽會。見本班(科)二年生向俊賢之日記頗有抱負;時痛亡母,性情亦厚。且時及王陽明之緒論,亦曾研究蒙特瑣里之訓練談,可謂女教育界中之人才?!?915年春,向警予轉學到朱劍凡創(chuàng)辦的周南女校。她與蔡暢同學,因而認識了蔡和森、毛澤東和其他革命青年。周南女校陶毅、向警予、蔡暢被稱為“周南三杰”,也是新民學會最早的一批女會員。
“周南三杰”,積極參與蔡和森、毛澤東他們對各種社會和人生問題的討論,獲益匪淺。向警予的愛國主義感情得以深化,她的革新自強、求索奮斗思想得以加強。向警予曾對女友坦承道:“蔡和森和毛澤東是我的契友,我的思想感情是傾向他們的?!彼龥Q心從事教育事業(yè),走教育救國救民的道路。從周南女校畢業(yè)后,她回到家鄉(xiāng)溆浦,接手重建溆浦縣立女校,自任校長。她們譜寫了校歌:“美哉!盧峰之下溆水濱,我校巍巍矗立當其前??矗F(xiàn)在已是男女平等,天然淘汰,觸目驚心!愿同學作好準備,為我女界啊,大放光明!”
第四,時代背景的影響。時勢造英雄,人才的成長既需要環(huán)境,更需要機遇。特殊的歷史條件與動蕩的社會局勢,為近代湖南人才的興起提供了機遇。20世紀初,由于清廷實施新政,出現(xiàn)了出國留學熱潮,為湖南資產階級革命派人才群的興起創(chuàng)造了機遇。民國建立后,政局依然動蕩不安,從資產階級“二次革命”到五四運動,湖南一直是南北交鋒的戰(zhàn)場,連年的戰(zhàn)亂造成湖南人民難以生存的環(huán)境,這就為湖南無產階級革命派人才群的興起創(chuàng)造了機遇。以毛澤東、蔡和森、向警予等為代表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家便應運而生。
三、 成就向警予英雄氣概的文化精神
向警予之所以能成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除了她身上所具備的特有的湖南人性格之外,最主要的是她身上所特有的一種非同凡響的精神氣質,這種精神氣質就是,大無畏的革命獻身精神。這種獻身精神的形成,既源自于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更源自于湖南人的性格特征。
湖南人有“天下不可一日無湖南”,“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中國如今是希臘,湖南當作斯巴達,中國將為德意志,湖南當作普魯士”等說法。底蘊深厚的湖湘文化,培育了一大批英雄人物,譚嗣同、黃興、毛澤東等等,前赴后繼,書寫了大半部中國近現(xiàn)代的革命歷史。這在很大程度上激發(fā)了湘女內心潛藏的剛烈與勇敢。
湖湘文化的精神在向警予身上應該說是得到了集中完美的體現(xiàn),她憂國憂民、敢為人先、勇于擔當、百折不撓、矢志不渝、英勇無畏。
首先,是憂國憂民、敢為人先的愛國情懷。愛國主義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和中華民族思想傳統(tǒng)的核心。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湖南人凝聚成自己最為突出的精神品格,就是愛國憂民、敢為人先。古代的湖南被視為蠻夷偏遠之地,許多有著憂國憂民胸懷、治國安邦的政治家和學人,在政治上受到誣陷或打擊時,都被貶謫、流放到湖南。如:屈原、賈誼、柳宗元等,他們在這塊土地上所寫的詩文,往往都是抒發(fā)自己的政治主張和理想抱負,他們的際遇和詩文,充滿了濃郁的愛國主義和令人激奮的悲壯色彩。
向警予生長在湖南這塊土地上,從小受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影響,有著深愛自己鄉(xiāng)土而及熱愛自己祖國的情感,隨著自己閱歷的變化,尤其是后來在長沙讀書,受到朱劍凡、楊昌濟等一批富有民族氣節(jié)和愛國主義思想的教育家的熏陶,她“從理論上對愛國主義有了深一步的了解”[1]。尤其是后來在當時動蕩不安的社會環(huán)境的刺激下,面對國家山河破碎、滿目蒼夷,向警予早已把自己的命運與祖國聯(lián)系在一起,從心底里發(fā)出了強烈的愛國心聲,她在回憶老師肖聃的演說時說:“……國家之所以日陷漩渦,皆由于我。蓋國者積我而成,我何以致國家?”“當求自立”,“心目中頓覺我大有可以做少年中華之望,而其杌隉亦當以我之心解免之,同時憂去奮心生矣”。[2]
其次,是勇于擔當、百折不撓的革命意志。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蠻”的吃苦耐勞精神是出了名的,尤其是近代以來,在歷次革命斗爭中,湖南人往往都是沖鋒在前的勇者,剽悍、敢作敢為、俠肝義膽、勇猛、好斗、不信邪,這些都是評價湖南人性格的形容詞。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湖南人從遠古先民遷移到這里之后,為了生存,披荊斬棘,百折不饒。正是這種精神意志,影響了一代又一代。
這種湖南人特有的精神意志,在向警予這個湘妹子身上同樣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我們看一段她的歷史記載便一目了然:1921年底,蔡和森被法國政府逮捕,遣送回國;不久向警予亦回國,此后他倆共同參加中國共產黨的工作。向警予責任心極重,同時好勝的“野心”亦極強,因為她自幼以來即養(yǎng)成了這種心理。自與蔡和森戀愛及參加實際工作后,她精神上常常感受一種壓迫,以為女同志的能力不如男同志,在她看來,仿佛是“奇恥大辱”。同志們愈說她是女同志中的最好的一個,她便愈不滿足。她是“五卅”運動中有力的煽動者組織者之一;她是中共的婦女工作的負責者;但她自己總是不甘于“婦女的”工作——縱然她在這種工作上得到一般的信任。當然,以向警予的能力說,本來可以擔任一般黨的指導工作,這是從前中共黨的組織上分配工作的缺點。1927年3月,警予回到武漢,擔任湖北全省總工會女工運動委員會、黨中共湖北省委婦女部的工作,成績甚大,組織了五六萬女工于赤色工會之下,不久又任中共漢口市委宣傳部主任;7月政變時被選為中共武昌市委負責人;最后任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工作兼《大江》報主筆。她的工作成績,她的忠實,她的責任心,她的過度的刻苦耐勞,她的思想行動、生活之無產階級化,為中共及一般同志所通曉。7月政變后,武漢處于最嚴重的白色恐怖之下,在這革命轉變的嚴重時期中,向警予充分地表現(xiàn)了她的積極性和戰(zhàn)斗性,證明她是中國無產階級勞苦群眾中最好的戰(zhàn)士之一。
第三,是矢志不渝、英勇無畏的英雄氣概。湖南人從來都是不怕死的角色,“扎硬寨、打死仗”,“打掉牙往肚里咽”是湘軍頭目曾國藩有名的口頭語。我們可以經(jīng)常在身邊聽到,“不信邪、不怕鬼、不怕死”,“砍頭只有碗大疤”等大話,其實這不是大話,是湖南人的真性格,不說遠了,單說近代以來不怕死的湖南名人多了去:用生命推動戊戌變法的譚嗣同;為自立軍起義英勇就義的唐才常;乃至辛亥志士陳天華、姚洪業(yè)等為喚醒民眾而蹈海、而投河殉國,等等。
向警予的一生,只活了33年,她的犧牲是何等的英勇豪邁!何等的無所畏懼!1921年底向警予從法國留學回國,不久便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黨的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擔任了中共中央第一任婦女部長,開始領導中國最早的無產階級婦女運動。她還為中共中央婦女部起草了許多重要指導文件,撰寫了大量論述婦女運動的文章,培養(yǎng)了大批婦女工作干部,在婦女解放運動史上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大革命失敗后,中共的大部分領導同志先后轉移,向警予主動要求留在武漢,堅持地下斗爭。1928年3月20日,由于叛徒的出賣,向警予不幸被捕。敵人對她實施了嚴刑逼供,但她始終堅貞不屈,嚴守黨的秘密,嚴守共產黨員的操守,表現(xiàn)了共產黨人的浩然正氣和崇高品格。敵人威脅說已經(jīng)查明了她是共產黨重要領袖,逼她招供。向警予凜然地說:“要殺就殺!至于我是不是向警予,沒有多大關系,橫豎你們都是屠殺人民的劊子手!革命者不會在你們的屠刀下求生。等著吧,你們的末日,就在明天!”國民黨反動派決定在5月1日這個全世界工人階級的節(jié)日里殺害她。向警予視死如歸,沿途向廣大群眾進行講演。敵人對此極端恐懼,憲兵們兇毆她,想使她不在說話,但她仍然滔滔地講下去,因此他們在她嘴里塞著石頭,又用皮帶縛住她的雙頰,街上許多人看了都哭泣起來。向警予被押赴余記里空坪刑場,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英勇犧牲。
“人都應該珍惜自己的生命,然而到了不能珍惜的時候,只有勇敢的犧牲自己。人總是要死的,但要死得慷慷慨慨。”這是向警予1928年臨就義前給她的同牢女獄友留言下的遺言,這就是湖南人的大無畏精神!
注釋:
[1] 何鵠志《向警予傳》,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4月出版。
[2] 張書至《朱劍凡與長沙周南》,《湘潮》,2006年6月。
(作者周亞平,湖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