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豫劇《蘇武牧羊》是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李樹建塑造的“忠、孝、節(jié)”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劇目以悲壯的情節(jié)發(fā)展,坎坷的人生經歷,時代的民族融合構成了《蘇武牧羊》“悲壯美”的藝術特色。
【關鍵詞】蘇武牧羊;情節(jié);經歷;時代
一、扣留異邦十九年,富貴不淫頌蘇武——情節(jié)發(fā)展“悲壯美”分析
蘇武北海牧羊的故事,流傳了千年之久,已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詩詞、抄本、樂歌、音樂等多有歌頌,眾多劇種也都曾創(chuàng)作移植過《蘇武牧羊》,豫劇《蘇武牧羊》以史載的蘇武經歷為素材,歷經六年艱辛,完成劇本創(chuàng)作。經過精心提煉,編制出了感人的故事情節(jié)。
劇情講述公元前一百年,漢朝武帝年間,中郎將蘇武奉旨出使匈奴修好,結束了兩國曠日持久的戰(zhàn)爭,然而就在蘇武準備率團歸朝之時,匈奴國上層發(fā)生了內亂,一場生死考驗降臨在以蘇武為首的漢朝使團面前。蘇武被扣留,匈奴單于欽佩蘇武的忠貞,殷勤相待,勸他投降,蘇武毫不動心。單于將其流放北海牧羊,何時公羊產子何時放其歸漢,以此逼降。在十多年毫無返漢的窮厄放牧中,蘇武終日手持漢節(jié),面南而坐,不移其志,不辱使命。投降匈奴的李陵告知蘇武已經家破人亡,妻離子散,聽到消息后的蘇武極度的悲痛,昏死在暴風雪中,匈奴女子阿云感動其行為,以身相救,后二人結為夫妻,并生一子。公元前八十一年,蘇武在北海牧羊的第十九個年頭,漢朝的強大迫使匈奴議和,李陵將蘇武的消息告知議和使團,漢朝聞訊求歸蘇武,單于不得已而放蘇武歸漢,但下令阿云母子不得相隨,使得蘇武不得不再次放棄一個家!
該劇展示了一個始終手持漢節(jié),寧死不屈,驚世駭俗的精神巨人,蘇武堅守自己的信念與操守,演繹出一段千古流傳的牧羊傳奇,用血肉之軀樹立了一座精神的豐碑。
二、民族大義前的氣節(jié)吞吐---人物經歷“悲壯美”分析
《蘇武牧羊》緊緊圍繞著蘇武19年困守匈奴,展開了一系列的情節(jié)沖突,通過單于逼降、李陵勸降、阿云誘降、蘇武歸漢等悲壯場面情節(jié),揭示了蘇武在逆境中堅守的意志和不屈的品格。
(一)單于逼降。在蘇武完成漢匈兩國止干戈和睦吉祥的和平使命之時,單于觀蘇武是個有用之才,便有心將蘇武留在匈奴之中,單于先以高官厚祿吸引蘇武,蘇武婉言相拒后,便以使團中有人覬覦他的江山社稷為由,害死漢朝使團副使張盛、常惠二將軍,并將其使團的其他人員統(tǒng)統(tǒng)殺害了,以“你的使團參與謀反,你身為正使,該當何罪”質問蘇武,單于以只要歸順匈奴,便可既往不咎,蘇武面對兩位助手兼兄弟被害,蘇武悲痛而不畏懼,拔劍自盡以示寧折不彎的氣節(jié)。單于見威脅恐嚇并不奏效,便對其封官許愿,引誘蘇武投降,依然無用。單于氣急敗壞,為逼降蘇武,賜其公羊12只,到北海牧羊,何時公羊下出崽來,便放其歸漢。蘇武坦然接受,放牧的歲月里,整天與羊為伴,與狼相鄰,與雁為友。單于的逼降行為使得蘇武后來歸漢前決心的表白,顯得那么的震撼人心和感人肺腑。
(二)李陵勸降。在蘇武北海放牧十年后,單于又派已做了匈奴駙馬的李陵前去勸說蘇武歸降,李陵先以自身的不幸問蘇武,如果自己也是如此,該當如何,蘇武用振聾發(fā)聵的聲音回答:“生為漢朝人,死為漢朝鬼”,李陵不得已告訴了蘇武實情:蘇武的哥哥為漢帝駕車,因驚了圣駕畏罪潛逃,被官府剿殺,他的弟弟奉命抓捕要犯,因罪犯逃脫,也已服毒自盡,官府抄家之時,他的妻兒也不知去向,他的父母思念親人,氣病交加,已雙雙歸西。當蘇武獲知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滅頂之災的人生境遇時,精神陣線陡然崩潰,李陵趁機對蘇武進行了勸降,當李陵要把象征漢朝的節(jié)杖折斷,蘇武以李陵相贈的古琴相脅,漢節(jié)若斷,琴也必毀,且二人情誼恩斷義絕。李陵問漢朝已使他家破人亡,為什么還要守節(jié),蘇武平靜的回答,誰讓我是漢朝的使節(jié)那,并譴責李陵不該做匈奴的駙馬,并告訴李陵以后不要再來看他,這時,李陵將來的真正目的告訴了蘇武,來勸降蘇武。蘇武義正詞嚴地斷了李陵的念想,拒絕接受李陵帶來的給養(yǎng)。這一次,蘇武對自己的處境和使命再一次進行了徹底的審視和拷問。以“萬般委屈拋天外,不能讓人笑我漢使悲哀,縱然是粉身碎骨,氣節(jié)不能改,青史上為漢邦書寫忠烈”的錚錚誓言回答了自己,更加堅定了要活著歸漢的信念。李陵的勸降使得蘇武后來的歸漢前,兩人的推心置腹顯得那么的難能可貴,也對比出李陵的心苦而知恥。
(三)阿云誘降。但單于看到他的逼降和李陵的勸降都不能讓蘇武為之所動之時,單于便密詔侍女阿云作為密探監(jiān)控蘇武,并將阿云派到蘇武身邊,做了他的枕邊人,密切監(jiān)視蘇武的一言一行,當得知阿云已成為蘇武身邊最為重要的人,單于便以“母子羈漢使,留作匈奴人”的計謀,希望能使蘇武投降。蘇武每天的持節(jié)向南,使單于惴惴不安,密詔阿云要“留人要留心,留心先奪魂,藏他的節(jié)杖斷了他的念想,看他動心不動心”,節(jié)杖的不翼而飛使得蘇武萬念俱灰,發(fā)出了“節(jié)杖在,蘇武在;節(jié)杖失,蘇武亡”的決心。阿云向蘇武講起了整個事情的前因后果。經過一年的相處,阿云由監(jiān)視變成了愛慕,蘇武原諒了阿云,蘇武譏笑單于機關算盡,不但沒有改其歸漢之心,反而使夫妻二人相敬如賓。阿云的誘降使得后來蘇武再次面臨放棄一個家的兩難抉擇,更使得蘇武歸漢前與妻兒的對話,顯得那么的為人動容和悲壯激越。
(四)蘇武歸漢。蘇武牧羊十九年后,匈奴懾于漢朝的強大而同意議和,李陵暗中將蘇武在北海牧羊的消息通報給了漢使,漢朝便派使節(jié)接蘇武歸漢。臨別之時,李陵來看望蘇武,將其要歸漢的消息告于蘇武,蘇武激動萬分,仰天長笑,發(fā)出“黑發(fā)出雁門,白發(fā)歸漢朝”的感嘆。蘇武看出了李陵苦在心里,心猶戀故的內心世界,使得李陵悲憤交加,羞愧難當,在與李陵推心置腹的交談中,化解了李陵心中的仇恨。在與單于的對話中,蘇武用漢杖的故事,用擲地有聲的聲音,回答了單于的疑問:大單于問他:“你北海牧羊一十九載,據高官厚祿于匈奴,縱九死而不改歸漢之心,這究竟是為了何因?”蘇武回答:“大漢的父老兄弟、大漢的山山水水和一草一木都牽掛著我。那里的江河是我的血,那里的山巒是我的骨,那里的泥土是我的肉,還有老祖宗留下的典籍,那是我的魂吶!大漢是生我養(yǎng)我的娘。我能舍得了她嗎?窮也罷,富也罷,苦也罷,甜也罷,她都是我的娘,都是我的家,是我們漢人所有人的家!我要回家,我要歸漢!”這些韻律鏗鏘、擲地有聲的道白,折射出了蘇武的精魂。為了在最后留住蘇武,實現“母子羈漢使,留作匈奴人”的計謀,大單于下令,蘇武可以回去,阿云母子不能走,蘇武第一次向單于下跪,欣喜大單于以為蘇武回心轉意,為家全而跪,大單于氣急敗壞,拂袖而去。蘇武面臨再次放棄一個家的兩難抉擇,在與妻兒道別時,夫妻二人的對話、妻子的聲明大義、對兒子的嚀嚀叮囑,顯得那么的使人動容,更顯出蘇武的悲壯與偉岸。
三、西漢人物留史冊,民族融合開鴻蒙---時代導致“悲壯美”分析
蘇武是代郡太守,華夏志士,蘇建之子,作為漢朝使臣出使匈奴,面臨事態(tài)突變,被迫審訊的情形下,深受其父親影響的蘇武,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如何不辱使命,不負漢帝重托?!扒?jié)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是其對氣節(jié)的宣言與堅守。先是單于的威逼利誘,后是李陵的勸降歸順。自以為很有說服力的李陵從人生情理和蘇武的家族不幸。然而,任他百般勸說,蘇武只是不為所動。
茫茫北海邊,蘇武面對一群無辜而柔弱的羊群,和被他視作高于生命般的漢室旌節(jié)。朝起夜臥,片刻不離己身。在他看來,他握在手中的是“使節(jié)”,代表國家的尊嚴,猶如看到了故鄉(xiāng)。也許連蘇武也沒想到,自己有回到家鄉(xiāng)的那一天。當漢廷后來知道蘇武還活著的時候,幾經交涉,匈奴人終于不得不釋放了蘇武。
班固在《漢書》中描畫出了蘇武回到長安時的情景,民眾紛紛走上街頭,爭睹其容,感佩其節(jié)。歷史還寫下一筆:“武留匈奴凡十九歲,始以強壯出,及還,須發(fā)盡白?!惫P墨寥寥,卻令人無盡唏噓。事過境遷,物是人非,他已經一無所有。悲戚與孤獨,如同潮水,向他襲來。為了民族融合,為了一個堅守,一種義氣,一樣信念,蘇武把生命中的華彩篇章拋在了荒無人煙的北海大漠。
參考文獻:
[1]豫劇《蘇武牧羊》的“悲壯美”人物塑造分析研究,任增吉,黃河之聲,2013-08-23
[2]揚民族氣節(jié)展豫劇風采—豫劇《蘇武牧羊》觀后,姜志濤,中國戲劇
[3]大氣磅礴、色彩斑斕的歷史畫卷——看河南省豫劇二團《蘇武牧羊》.荊樺.中國文化報/2011 年/8 月/31 日/第 003 版
[4]精湛技藝高深修養(yǎng)—觀李樹建《蘇武牧羊》有感,徐培成,中國戲劇
(作者單位:河南理工大學萬方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