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夫子廟江南貢院至公堂里,有一塊“御制宸翰”碑,上書五律一首:人才當(dāng)義取,王道豈分更。放利來多怨,狥私有惡聲。文宗濂洛理,士仰楷模情。若問生前事,尚憐死后名。下題:為考試嘆。據(jù)介紹是康熙為江南貢院寫的。
對于這個說法,“專家”有許多否定的“高論”,認(rèn)為這首詩不是康熙寫的,因為康熙只走到文德橋,沒有到貢院,不可能寫這首詩。而且不是康熙筆跡,是大臣代筆的。云云。
首先,碑額為篆書“御制宸翰”?!坝啤笔潜砻鞯弁跛?,指帝王所作詩文書畫樂曲等;“宸翰”是專指帝王墨跡等。即使在現(xiàn)代,冒充領(lǐng)導(dǎo)人的題詞、墨跡,最起碼也要入“偽造文書罪”。而在皇權(quán)時代,冒充皇帝的題詩、墨跡,則是要砍頭的。再者,康熙詩的上面還有一方御?。骸翱滴跤P之寶”,表明這是康熙的御筆。同時,康熙手跡的四周刻有龍紋邊框,若不是御制碑,那也是僭越罪。如果“專家”還不相信的話,那我們查清光緒六年(1880)《重刊江寧府志》,在卷一載有“圣祖仁皇帝御制詩”,題為《貢院考試嘆》?!笆プ嫒驶实邸笔强滴醯膹R號,足以證明此碑為康熙詩及手跡吧。
詩中,“分更”在《重刊江寧府志》卷一,作“紛更”,“分”通“紛”也?!凹姼笔亲儊y更易之意?!妒酚洝ぜ赤嵙袀鳌罚骸昂文巳「呋实奂s束紛更之為?”裴骃《集解》引如淳曰:“紛,亂也?!鼻逭褬潯秶[亭雜錄·徐中丞》:“愿皇上除弊政,毋示紛更。”
“放利來多怨”語出《論語里仁》十二:“放于利而行,多怨?!比绻粋€人總是放縱自己對于利的追求,一切唯利是圖,就會因為損害他人,而招來多方的怨恨?!蔼F”在《重刊江寧府志》卷一,作“徇”,“狥”通“徇”也?!搬咚健奔辞鷱乃接蛩角?。
“宗”是尊重,亦謂推尊而效法之?!秲x禮·士昏禮》:“﹝庶母﹞命之曰:‘敬恭聽宗爾父母之言,夙夜無愆。’”鄭玄注:“宗,尊也?!倍板ヂ濉敝副彼卫韺W(xué)四大學(xué)派“濂洛關(guān)閩”中的兩大派?!板ァ奔粗芏仡U(1017—1073)的“濂溪學(xué)派”,因原居湖南道州營道濂溪,后居江西廬山蓮花峰建濂溪書院,故稱其學(xué)為“濂學(xué)”?!奥濉敝赋填棧?032—1085)的“明道學(xué)派”和程頤(1033—1107)的“伊川學(xué)派”合稱的“洛學(xué)”,因二程是河南洛陽人,故名。
“憐”則是愛惜之意。
那么,這塊“御制宸翰”碑立于江南貢院的始末緣由是什么呢?這個謎團(tuán),在新發(fā)現(xiàn)并辨識解讀的跋文中得以揭開。
原來在底部龍紋邊框之下,還刻有小字跋文,從右到左54行、滿行14字,文末刻有:“康熙癸未六月刊,提督學(xué)政臣張廷樞拜手稽首恭記”。表明此碑立于清圣祖玄燁康熙四十二年(1703),跋文作者:張廷樞。
張廷樞,字景峰,陜西韓城人??滴跏吣辏?678)中舉,二十一年(1682)進(jìn)士,選庶吉士,點(diǎn)翰林,授編修。三十八年(1699)主持江南鄉(xiāng)試,四十一年(1702)又以內(nèi)閣學(xué)士提督江南學(xué)政;五十四年(1715)江南科場弊案,康熙曾另派戶部尚書穆和倫和工部尚書張廷樞為欽差,重新審理此案。后任吏部侍郎,官至刑部尚書。雍正元年(1723),審訊陳夢雷一案釋其二子,降官回原籍。六年(1728),陜西巡撫西琳劾奏他曾收受河督趙某贓銀6000兩,詔命逮捕審訊,死于押解京城途中。乾隆初年獲平反。
康熙三十八年,己卯鄉(xiāng)試,張廷樞奉命典試江南。康熙四十一年,康熙召張廷樞至南書房,命他背誦宋朱熹《山館觀海棠作二首》五言律的其中一首:“春草池塘綠,忽驚花嶼紅。亂英深淺色,芳?xì)庥袩o中。置酒賓朋集,披襟賞詠同。若非摹寫得,應(yīng)逐彩云空。”康熙很高興,賜御書:“長松交暎窗,高石鏡臨水”對聯(lián)一副。不久,又命張廷樞提督江南學(xué)政。行前,康熙又在南書房召見張廷樞等奉使十人??滴跤懈杏诳瓶急装笗r有發(fā)生,手書五律一首,要求“人才當(dāng)義取”,不許徇私逐利,破壞科場規(guī)矩。勸誡考官、士子應(yīng)以理學(xué)大師為楷模,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愛惜自己的名聲。張廷樞等“跪請圣制頒賜臣等,勒石各省,垂訓(xùn)無窮!皇上俯允,命內(nèi)廷鉤臨,各賜一卷”。張廷樞到任江南之后,于蒞年六月以鉤臨的“御制宸翰”刻碑立石,并作跋刻于碑下部,以記其事。
至此,我們從跋文中可以知道康熙的手書是書于南書房的,而不是書于江南貢院,但他這是為張廷樞赴任江南學(xué)政而寫的,并且是當(dāng)著張廷樞的面寫的。在張廷樞等人“勒石各省,垂訓(xùn)無窮”的請求下,“命內(nèi)廷鉤臨,各賜一卷”,才有了這塊“御制宸翰”碑。但跋文中沒有明確地說是否賜給10個人、勒石10個省?也不知道各省的“御制宸翰”碑是否保留至今?而江南貢院保存完好的這塊“御制宸翰”碑是否是全國唯一留存的?
康熙字跡疏朗空靈、行筆流暢率意,自然平淡、美而不媚,是存于南京屈指可數(shù)的“御制宸翰”佳作之一。
《御制宸翰(1)》碑立于清圣祖玄燁康熙四十二年(1703),歲次癸未。
康熙三十八年(1699),己卯鄉(xiāng)試,張廷樞奉命典試江南。康熙四十一年(1702),又命張廷樞提督江南學(xué)政。行前,康熙在南書房召見張廷樞等奉使十人。康熙有感于科考弊案時有發(fā)生,手書五律一首,要求“人才當(dāng)義取”,不許徇私逐利,破壞科場規(guī)矩。勸誡考官、士子應(yīng)以理學(xué)大師為楷模,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愛惜自己的名聲。張廷樞等“跪請圣制頒賜臣等,勒石各省,垂訓(xùn)無窮!皇上俯允,命內(nèi)廷鉤臨,各賜一卷”。張廷樞到任之后,于蒞年六月刻碑,并作跋刻于碑下部,以記其事。
跋文撰寫者張廷樞,字景峰,陜西韓城人。康熙十七年(1678)中舉,二十一年(1682)進(jìn)士,選庶吉士,點(diǎn)翰林,授編修。三十八年主持江南鄉(xiāng)試,四十一年又以內(nèi)閣學(xué)士提督江南學(xué)政,五十四年(1715)江南科場弊案,曾為欽差,審理此案。歷任吏部侍郎,工部尚書,刑部尚書。雍正元年(1723),審訊陳夢雷一案釋其二子,降官回原籍。六年(1728),陜西巡撫西琳劾奏他曾收受河督趙某贓銀6000兩,詔命逮捕審訊,死于押解京城途中。乾隆初年獲平反。
康熙字跡疏朗空靈、行筆流暢率意,自然平淡、美而不媚,是存于南京屈指可數(shù)的“御制宸翰”佳作之一。
人才當(dāng)義取,王道豈分更(2)。
放利來多怨(3),狥(4)私有惡聲。
文宗(5)濂洛(6)理,士仰楷模情。
若問生前事,尚憐(7)死後名。
為考試歎
□□□□□□□□
□□□□□己卯鄉(xiāng)試而發(fā)□□□□□□□□□□□□□□康熙壬(8)□□□□□□□□□□□□□□□□□□□
南書房(9)□□□閱□□□□□□
□望日□□□□□
命賦(10)宋臣朱熹海棠詩:“芳?xì)庥袩o中”五言律一首(11),仰臨
□□□□□□□
賜御書:“長松交暎窗,高石鏡臨水”,□□□以十□日□□□□□□
□□□□學(xué)臣以卿□詞臣四人
□□□□及□□□□□□□□
天□□□有四人□□□□□□
□十九日乙未延
命臣廷樞(12)視(13)江南學(xué)政(14)□四□已而復(fù)
召臣等奉使十人至
南書房
誠□子□□無窮,話及“博我以文、約我以禮”(15),制藝(16)一首,又
示
聖製此篇,令臣等恭和。臣等捧讀既訖,仰甚!我
皇上慎重名器、愛惜人才,勸戒詳明、□□□鉞,即時出一題:如化□皆物□□□成。是日,自尚書臣廷敬(17)、臣□以下,恭和
御詩者,凡十九人。臣等學(xué)識疏淺,無能闡繹(18)
高深,復(fù)跪請
聖製頒賜臣等,勒石各省,垂訓(xùn)無窮!
荷蒙
皇上俯允,
命內(nèi)廷鉤臨(19),各
賜一卷,又
御書宋臣朱熹詩十首,分
賜臣等十人各一幅。伏念臣廷樞,三秦(20)下士,遭遇
聖明,歷官
禁近(21),欽點(diǎn)螭頭(22),且疊叼
賜書,寵榮逾常。歲在己卯,奉
命典試江南,惴惴焉,惟弗克勝任是懼。今復(fù)蒙
□□□,視學(xué)此邦,拜受□□□□□。仰瞻
宸翰,唯有夙夜采覘(23),勉圖以稱而已。
臣到任之始,謹(jǐn)以鉤臨
御製宸翰,勒諸(24)琬琰(25)
紫光所被(26)、雲(yún)漢為章,爰跋下方,用銘
殊遇,以昭示扵千萬世矣!
康熙癸未(27)六月刊,提督學(xué)政臣張廷樞拜手稽首恭記
注釋:
(1)御制:帝王所作,指帝王所作詩文書畫樂曲;宸翰:帝王的墨跡。這首康熙《為考試嘆》詩,載清德宗載湉光緒六年(1880)《重刊江寧府志》卷一,題為《貢院考試嘆》。此碑為康熙詩及手跡。
(2)分更:《重刊江寧府志》卷一作“紛更”?!胺帧蓖ā凹姟?。紛更:變亂更易?!妒酚洝ぜ赤嵙袀鳌罚骸昂文巳「呋实奂s束紛更之為?”裴骃《集解》引如淳曰:“紛,亂也。”清昭槤《嘯亭雜錄·徐中丞》:“愿皇上除弊政,毋示紛更?!?/p>
(3)放利來多怨:語出《論語里仁》十二:“放于利而行,多怨?!比绻粋€人總是放縱自己對于利的追求,一切唯利是圖,就會因為損害他人,而招來多方的怨恨。
(4)狥(xun):《重刊江寧府志》卷一,作“徇”?!蔼F”通“徇”。“徇私”:曲從私欲或私情。
(5)宗:尊重,亦謂推尊而效法之。《儀禮·士昏禮》:“﹝庶母﹞命之曰:‘敬恭聽宗爾父母之言,夙夜無愆。’”鄭玄注:“宗,尊也?!?/p>
(6)濂洛:北宋理學(xué)四大學(xué)派“濂洛關(guān)閩”中兩大派?!板ァ奔粗芏仡U(1017—1073)的“濂溪學(xué)派”,因原居湖南道州營道濂溪,后居江西廬山蓮花峰建濂溪書院,故稱其學(xué)為“濂學(xué)”。“洛”,程顥(1032—1085)“明道學(xué)派”和程頤(1033—1107)“伊川學(xué)派”合稱“洛學(xué)”,因二程是河南洛陽人,故名。
(7)憐:愛惜。
(8)康熙壬午:康熙四十一年(1702)。
(9)南書房:在乾清宮西南隅,本康熙早年讀書處。后選調(diào)翰林或翰林出身官員到里面當(dāng)值,除應(yīng)制撰寫文字外,遵照皇帝旨意起草詔令,一度成為發(fā)布政令的地方。雍正間軍機(jī)處成立后,即專司文詞書畫之事。清姚衡《寒秀草堂筆記》卷三:“先文僖公,以戶部侍郎入直南書房?!鼻逭褬潯秶[亭續(xù)錄·南書房》:“本朝自仁廟建立南書房于乾清門右階下,揀擇詞臣才品兼優(yōu)者充之?!?/p>
(10)賦:吟誦或創(chuàng)作詩歌。《左傳·文公十三年》:“鄭伯與公宴于棐,子家賦《鴻雁》?!薄稘h書·藝文志》:“傳曰:‘不歌而誦謂之賦,登高能賦可以為大夫?!?/p>
(11)朱熹《山館觀海棠作二首》,其一:“春草池塘綠,忽驚花嶼紅。亂英深淺色,芳?xì)庥袩o中。置酒賓朋集,披襟賞詠同。若非摹寫得,應(yīng)逐彩云空?!?/p>
(12)張廷樞,字景峰,陜西韓城人。康熙十七年(1678)中舉,二十一年(1682)進(jìn)士,選庶吉士,點(diǎn)翰林,授編修。三十八年主持江南鄉(xiāng)試,四十一年又以內(nèi)閣學(xué)士提督江南學(xué)政,五十四年(1715)江南科場弊案,康熙曾另派戶部尚書穆和倫和工部尚書張廷樞為欽差,重新審理此案。歷任吏部侍郎、工部尚書、刑部尚書。雍正元年(1723),審訊陳夢雷一案釋其二子,降官回原籍。六年(1728),陜西巡撫西琳劾奏他曾收受河督趙某贓銀6000兩,詔命逮捕審訊,死于押解京城途中。乾隆初年獲平反。
(13)視:治理、署理。
(14)學(xué)政:提督學(xué)政的簡稱,又叫督學(xué)使者。派往各省,按期至所屬各府、廳,考試童生及生員。均從進(jìn)士出身官吏中簡派,三年一任。不問本人官階大小,在充任學(xué)政時,與督、撫平行?!豆賵霈F(xiàn)形記》第二回:“翰林院里的人都是清貴之品,將來放了外任,不是主考,就是學(xué)政?!?/p>
(15)語出《論語·子罕第九》:“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p>
(16)制藝:八股文。姚華《論文后編·目錄下》:“熙寧中王安石創(chuàng)立經(jīng)義,以為取士之格,明復(fù)仿之,更變其式,不惟陳義,并尚代言,體用排偶,謂之八比,通稱制藝,亦名舉業(yè)。”
(17)陳廷敬(1638—1712),原名陳敬,字子端,號說巖,晚號午亭山人,山西陽城縣皇城村人,入仕五十三年。歷任康熙朝經(jīng)筵講官、工部尚書、戶部尚書、刑部尚書、吏部尚書。文學(xué)功底深厚,有思想,見地深遠(yuǎn)。詩宗杜甫,語多沉郁頓挫之氣。
(18)闡繹(yi):闡述演繹。
(19)鉤臨:同“鉤臨”?!般^”,用筆勾勒出字形的輪廓;“臨”,臨摹。
(20)三秦:指陜西,即陜北、陜南、關(guān)中稱為三秦。
(21)禁近:禁中帝王身邊。多指翰林院或官署在宮中的文學(xué)近侍之臣。
(22)螭(chi)頭:螭頭官。唐代史官起居郎、起居舍人的別稱。唐李肇《唐國史補(bǔ)》卷下:“兩省謔起居郎為螭頭,以其立近石螭也。”宋趙彥衛(wèi)《云麓漫鈔》卷七:“唐制,起居郎、起居舍人在紫宸內(nèi)閣,則夾香案立殿下,直第二螭首,和墨濡筆,皆即坳處,時號螭頭?!?/p>
(23)覘(chan):觀看。
(24)勒:刻;諸:之于。
(25)琬琰:碑石之美稱。唐玄宗《孝經(jīng)序》:“寫之琬琰,庶有補(bǔ)于將來?!泵鲝埦诱稊M唐回鶻率眾內(nèi)附賀表》:“寫諸琬琰,播狼胥瀚海之聲;炳若丹青,掩麟閣云臺之美?!?/p>
(26)被(pi):披。
(27)康熙癸未:康熙四十二年(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