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青瓷的支燒工藝與特點
9世紀前半葉青瓷由中國傳入韓國,高句麗王朝時期(918—1392)所生產(chǎn)的陶瓷被稱為高麗青瓷。在這近五百年的時間中,高麗青瓷在十二世紀前期(北宋徽宗1101—1125年)達到了“純青瓷”的鼎盛階段。據(jù)現(xiàn)有考古資料分析,一般認為,高麗青瓷早期的制瓷技術承繼中國越窯唐末、五代時期的越窯青瓷工藝。但高麗窯工很快便掌握了越窯青瓷的制瓷技術并且進一步吸收中國當時南北方諸多名窯名瓷窯口技藝,結合本土的文化傳統(tǒng),充分發(fā)揮了高麗窯工的聰明才智,到12世紀初便創(chuàng)燒了獨具特點的鑲嵌青瓷。據(jù)韓國考古資料介紹,韓國京畿道發(fā)現(xiàn)了最早的高麗青瓷,而全羅南道康津郡和全羅北道的扶安郡則先后生產(chǎn)出了最優(yōu)質的高麗青瓷。這二處窯場被稱為高麗時期的“官窯”。
高麗青瓷的生產(chǎn)時間恰好對應著我國從唐末、五代到元明時期,熊海堂先生在《中國古代的窯具與裝燒技術研究(前編)》中通過繪圖將東亞各地窯業(yè)發(fā)展情況進行了標注,指出早在隋唐以前朝鮮半島已經(jīng)能夠掌握使用三叉支墊與墊餅加乳釘窯具的使用,而這種工藝正是越窯窯口常見的支燒方法。另一種支燒窯具托珠則最早在8世紀前產(chǎn)生于中國的四川窯口,直到隋唐以后的七八世紀逐漸在南北各地的窯口流行。
11世紀之后的高麗青瓷精品中,較大的器物如花盆、罐、壺和瓶等多用耐火土托珠或細砂托珠,小而精致的器具和特殊大器則使用硅砂托珠,因其具有更好的耐火性,支燒痕小且美觀。除此之外,精致高麗青瓷還會將器具底面削得極精細施以滿釉,形成滿釉支燒的工藝。到了12世紀中晚期,中國的北方汝窯、耀州窯等一些承擔統(tǒng)治者宮廷用瓷任務的窯場便開始使用更先進的支燒工具。最為典型的是河南的汝窯,支燒工藝達到極高水平,支燒具細似芝麻,器底部殘留的痕跡被稱為“芝麻釘”。這種裝燒技術大約在12世紀中葉的高麗也被當?shù)馗G工所掌握。如圖1、圖2、圖3、圖4、圖5所示。
中國汝窯的支燒工藝與特點
關于汝窯的燒造年代和性質,據(jù)現(xiàn)有關研究資料推斷及考證分析,認為清涼寺汝官窯址為官窯性質,燒造宮廷御用瓷器的時間應在北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至徽宗宣和末年(1125),其中應包括貢窯和官窯兩個時期。北宋徽宗時期為其鼎盛之時,這與其精湛的燒造工藝息息相關。傳世汝窯與寶豐清涼寺出土汝窯就能體現(xiàn)其最高成就:造型裝飾優(yōu)雅秀美,以釉色取勝,尚天青色,釉質瑩潤,釉上有開片呈“橘皮棕眼”、“蟹爪紋”,有“滿釉芝麻釘”的特點。高濂的《遵生八箋》“……汝窯余常見之,底有芝麻細小支釘……圓底若僧首,圓處密排細小釘數(shù)十,上如吹塤收起”,一來說明其痕跡之小,在諸多瓷器的燒造中無疑顯示出其燒造技術的優(yōu)越以及燒造之用心精細;二來也說明其痕跡的形狀,絕大部分古代汝瓷的支釘痕為一頭尖一頭圓的芝麻形,少部分為三角形,也有呈“腰果”形的(兩頭稍圓,中間稍有收腰)。一般在盤、碗的底部通??梢砸姷郊毿≈п敽?—5個,并且支釘痕跡的數(shù)量在不同的器物上形成了一定的規(guī)律:“一般器物口徑在14厘米以下的為3個支釘,口徑在14厘米以上的為5個支釘,與《遵生八箋》中一致”,但也有少數(shù)器物采用墊餅的方式燒制而成。在對河南寶豐清涼寺窯址進行考古發(fā)掘的時候,同時出土了支釘,這些支釘痕與香灰胎色不同,呈現(xiàn)白色,通過對出土的支釘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之所以能夠形成如此美觀細小的芝麻釘痕,與“高鋁質的硬質黏土原料做成的支釘”密不可分,這種原料有更強的耐火性和物理強度,有效地減輕高溫荷重力進而減小支釘與胎釉接觸面積。見圖6所示。
中國收藏高麗青瓷的支燒工藝
中國收藏有傳世高麗青瓷與各地出土的高麗青瓷。在廣東省博物館就藏有幾件“傳世高麗瓷”,從支燒工藝上來看,其中青釉折枝花卉紋小碗為高麗著名鑲嵌青瓷,通體施青釉,圈足下有三個支釘痕;青釉印花撇口碗為裹足支燒,且有長形支釘痕。上海博物館現(xiàn)被確認30余件高麗瓷中大部分為青釉瓷,其中有幾件可能產(chǎn)自于康津郡和扶安地區(qū)。
除了館藏的傳世青瓷,自20世紀50年代安徽滁縣宋墓出土一件康津窯鑲嵌云龍罐,足底無釉露灰白色胎;60年代則在浙江杭州南宋墓出土高麗青瓷青釉花葵口大式碗兩件(現(xiàn)藏于浙江省博物館),瓷器通體施釉,底部裹足支燒,有三個支釘痕(圖7);一件私人收藏為滿釉裹足支燒,底足有四個支燒痕(圖8);80年代初在北京金墓出土青瓷葫蘆形執(zhí)壺,底部未施釉,有三處支燒痕跡。
以上提到的中國收藏高麗青瓷,既有傳世品又有出土物,雖不能代表所有高麗青瓷的特征,但從其底部支燒的工藝來看,可以粗略分為兩類,一類為滿釉支燒高麗青瓷,一般有3—5個支燒痕;另一類為底足無釉支燒,一般明顯能看到胎底粘連的沙粒。二者相較而言,滿釉支燒者支釘痕相對較精致小巧,布局工整,沙粒粘連不甚明顯;無釉支燒者支釘痕較大且布局不工,形狀各異,明顯能夠看到支釘或者托珠粘連在胎底部的粗糙面,筆者認為這一部分很可能是民用,屬于高麗青瓷中青灰粗質瓷種。
高麗青瓷與汝窯的支燒工藝比較
直觀地從外觀上看,汝窯與高麗青瓷的支燒痕跡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傳世汝窯與寶豐清涼寺出土汝窯通常為滿釉支燒,支釘痕跡精巧,被稱為“芝麻釘”,支釘形狀呈三角形或者腰果形,布局工整;而與汝窯年代相近的高麗青瓷純青瓷產(chǎn)品中的部分瓷器,器底也有不少滿釉支燒痕的,且支釘形狀相對較為工整,尤其是在杭州出土的高麗青瓷的底部,其支釘痕細小,布局工整精巧,雖然有沙粒粘連的現(xiàn)象,但處理精細者甚至可以與傳世汝窯以及寶豐清涼寺出土汝窯相媲美!所不同的是,汝窯支燒痕布局更加精巧,支釘斷面處理相對美觀,少見四支釘而多見三個或五個支釘,支釘常在圈足上或近足根處;而高麗青瓷支釘在分布上相對集中于圈足內(nèi)心,裹足技法上與汝窯稍有不同,支釘痕形狀多變,且常常有四個支釘痕。
從工藝上來看,汝窯與高麗青瓷中的支具中使用了墊圈、墊餅、三叉支釘、托珠。若進一步對其支具的材料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在汝窯中,支具的用料一般為中國北方典型的高鋁低鐵的黏土,這種黏土的特性為:耐火性好,高溫荷重能力較好,不易變形,因而能夠在較高溫度中保持較小的接觸面以支撐窯器,根據(jù)窯器大小形制重量的不同,可以通過調(diào)整支釘?shù)闹吸c數(shù)量來適應不同的需求,甚至在燒造厚重瓷器時選擇使用托珠。而在高麗青瓷中,較大的器物例如花盆、罐、壺和瓶等多用耐火土托珠或者細砂托珠,小而精致的器具和特殊大器則使用硅砂托珠,因硅砂的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硅,具有更好的耐火性,支燒痕小且美觀。無論是汝窯還是高麗青瓷的支燒工藝上,都注重對支燒窯具材料的選擇,充分利用材料的耐火性與高溫荷重好的特性,使得其支燒更加美觀。不同點則顯而易見,在材料的選擇上不同,導致其最終燒成效果也不同。另一方面,汝窯滿釉裹足支燒工藝成熟,在傳世汝窯與寶豐清涼寺出土汝窯中都可以找到這樣的特點,而在民用汝窯中則以墊餅與墊圈為主,露胎支燒;高麗青瓷的純青瓷時期和后期鑲嵌青瓷的精品中都采用有滿釉裹足支燒的工藝,然而,大多數(shù)品質較差的產(chǎn)品則仍多以托珠摞燒。一般“內(nèi)壁施滿釉,外壁施釉近底”。
從時間上來看:“支釘裝燒法至晚在北宋后期已傳入高麗”,“從11世紀后期開始,朝鮮半島燒成采用汝窯的芝麻釘,這是高檔瓷燒窯的方法”,中國北宋后期,即徽宗時期,汝窯發(fā)展到高峰,“滿釉裹足芝麻釘”成為其辨識度很高的特點之一;高麗青瓷則也是在11世紀后期到12世紀早中期階段達到純青瓷與鑲嵌青瓷發(fā)展的最高峰,工藝的逐漸成熟必然包括支燒工藝的進步。因此,“滿釉裹足支燒”工藝,至晚在北宋后期成為代表兩國最高青瓷成就的共同特點,從中也可窺見二者在支燒工藝上的交流與借鑒的歷史。(作者工作于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