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蔡鴻茹老師名著《中華古硯100講》第7講《明長方小石硯》,收獲匪淺。文中講,天津博物館藏有一方小石硯(圖1),“無紋無銘,亦無來源,造型簡略,故長久擱置一旁,無人問津?!焙蟆芭奸?965年12期《文物》刊載的《洛陽市十五年來出土的硯臺(tái)》一文”,看到文中第43項(xiàng)“明長方形小硯”,與上文所說館藏小石硯相似,硯形相同,尺寸稍異。洛陽出土這方“明長方形小硯”,有同墓中出土有紀(jì)年其他物品證明,為明代或明代之前產(chǎn)品,由此得出結(jié)論:上述天津博物館藏那方小石硯,也是明代制品。蔡老師認(rèn)為,“以出土物來驗(yàn)證,是鑒別傳世品的主要方法之一”。無獨(dú)有偶,我藏品中也有一方與蔡老師所說館藏“明長方小石硯”相同的“長方門字小端硯”(圖2)。我除了反復(fù)閱讀蔡老師文章外,又從福建省圖書館借閱1965年12期《文物》,仔細(xì)閱讀上面所列《洛陽市十五年來出土的硯臺(tái)》一文,對(duì)照文中圖片,清楚表明我的這方“長方門字小端硯”與文中第43項(xiàng)“明長方形小硯”極為相似,大小也相近。至此證明,我的“長方門字小端硯”是明代制品確定無疑。因閱讀這期《文物》,得知當(dāng)年《文物》上有不少古硯資料,為此我又借閱了1964年和1965年兩年全年各12期,共24期《文物》月刊。從1964年第1期開始到1965年第12期,每期都刊登了一組“硯史資料”實(shí)物圖片。在1964年第1期上,有時(shí)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的王冶秋先生寫的《刊登硯史資料說明》,對(duì)我國硯臺(tái)發(fā)展歷程、各朝硯的特點(diǎn)等都作了簡要但明白的說明,并對(duì)所刊登古硯作了注釋。讀后大有釋疑解惑之感。對(duì)照《文物》上硯史資料,明確了我的藏品中還有幾方小長硯也是明代制品,同時(shí)對(duì)其他藏硯斷代也大有裨補(bǔ)。當(dāng)時(shí)心情,恰似蔡鴻茹老師在第7講結(jié)尾所說那樣,“區(qū)區(qū)小硯,不為人所重視,卻在無意之中找到出土例證,確定其年代,豈不快哉!”現(xiàn)在,我也把自己收藏的“區(qū)區(qū)”明代小硯列舉出來,同仁們看了,也許會(huì)有“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fèi)功夫”之快意!
(一)長方門字小端硯(圖2、3),長14厘米,寬7厘米,厚1.5厘米。硯小而長,面開門字形水池。硯堂長,中間稍凹。背平。全硯紫中泛青,細(xì)膩溫潤。形制大小都與上述文中天津博物館藏“明長方小石硯”和《洛陽市十五年來出土的硯臺(tái)》中“明長方形小硯”極為相似。
(二)長方漁紋門字綠端硯(圖4、5),長14.5厘米,寬6.4厘米,厚1.2厘米。面作門字形,硯額剔地浮雕一尾魚,向上游。邊圍水浪。下開轱轆池。硯堂中間稍凹,外圍雙棱線。背平。全硯線條挺拔,構(gòu)圖簡潔粗俗。色淡綠,質(zhì)細(xì)膩。
(三)長方門字形紅石硯(圖6),長11.8厘米,寬6厘米(前部僅5.8厘米),厚1.5厘米。硯前稍小。下挖十字形硯池,邊起棱線,與硯面邊線連成門字形。硯池處三面有槽,起裝飾作用。硯堂中間稍凹。背平。硯色紫紅,石質(zhì)稍干糙,不知何石。硯面、背皆有土銹,多有破損。小巧玲瓏,古色古香。
(四)長方小抄手硯(圖7),長13.3厘米,寬6.5厘米,厚1.5厘米。硯作長方抄手式,面有起邊,內(nèi)邊起棱。硯堂長而平展,尾部邊稍翹。硯池大且深。池前邊中間立一小圓柱,中間有小孔,原本作為穿繩掛硯的,但未打通。兩邊墻直下,但足短。背留鑿痕。硯紫紅色,石質(zhì)稍干糙。
(五)長方蟬頭池小抄手硯(圖8),長11.4厘米,寬5.2厘米,厚1.5厘米。面有起邊,前邊寬,左右邊窄,后無堵,但硯堂后邊稍翹起。硯池蟬頭形,大且深,如蟬首兩大眼睜。背后部中間弧形上收,似淺抄手。中間陰刻“黃”字。背上邊有小孔,可穿線懸掛。石色青黑,布滿閃亮小砂粒,為福建將樂龍池石。系出土物,硯池、硯背多有土銹,清洗不掉。
(六)長方轱轆池抄手硯(圖9),長10.5厘米,寬5.2厘米,厚1.8厘米。硯作長方抄手式,面有邊框,前邊寬。硯堂長,中間硯崗斜淌成轱轆池。背平底抄手,前左右三邊墻直下成墻足。硯紫紅色,底前端呈淡綠色,石質(zhì)稍干,似祁陽石。出土物,多有土銹。未見墨痕,可能是冥器。
(七)長方小祁陽石硯(圖10),長14厘米,寬8.5厘米,厚1.5厘米。面有邊框,前邊寬大。硯堂兩頭翹中間低。硯池從后向前斜淌,稍大,深,前邊倭角。硯四邊側(cè)外撇,背平。硯呈紫紅色,邊墻中間繞綠線一圈,呈紫袍玉帶纏腰狀。硯身多土銹,硯池留墨痕。雕工稍粗獷。
(八)嘉慶八年銘長方綠端硯(圖11),長14.4厘米,寬6.8厘米,厚1.3厘米。硯面靠邊緣起陽線,內(nèi)為硯堂、硯池。硯堂長方形,平展。轱轆池。背平,兩頭挖少許。中間陰刻楷書“嘉靖八年二月”,下方陰刻楷書“創(chuàng)”字(圖12)。背前頭邊緣似后加削,“嘉”字只留下一半“加”。全硯淡綠色,細(xì)膩潤滑,土銹,墨跡斑駁,為出土明硯。嘉靖八年即明世宗朱厚熜己丑年,1529年。
(九)船形小端硯(圖13),長11.2厘米,寬6厘米,厚2厘米。硯如小船,兩頭小中間大。面有起邊,前、左、右邊緣弧形,后邊緣直線。硯堂平展,硯池后向前傾斜,頗深。堂、池之間有弧線相隔。背平。全硯線條柔順,造型秀雅。硯色紫中泛青,石質(zhì)細(xì)膩溫潤。面、邊墨跡殘留,包漿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