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研究通過添加一定比例的生物分解玉米秸稈,研究豬的采食量及對育肥性能和屠體品質(zhì)的影響。試驗選用生長發(fā)育健康、無病,體重相近的杜×大×長三元雜交去勢瘦肉型商品豬40頭,平均體重(60.23±0.26)kg,隨機分成4組,1個對照組和3個試驗組Ⅰ、Ⅱ和Ⅲ,每組10頭,進行為期60 d的飼喂試驗。對照組和試驗Ⅰ、Ⅱ和Ⅲ組分別添加0、20 %、25 %和30 %的生物秸稈分解劑發(fā)酵的玉米秸稈飼料代替日糧中的部分營養(yǎng)成分。
從育肥性能進行分析,試驗Ⅰ、Ⅱ和Ⅲ組的平均日增重較對照組分別降低了2.44 %、0.32 %和5.16 %,試驗Ⅱ組與對照組平均日增重差異不顯著(P>0.05),Ⅰ組較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Ⅲ組較對照組差異極限著(P<0.01);試驗Ⅰ、Ⅱ和Ⅲ組較對照組平均純收入分別增加14.74元、20.03元和3.83元,分別提高了4.58 %、6.22 %和1.19 %。從胴體品質(zhì)性狀來看,試驗Ⅰ、Ⅱ組屠宰率、瘦肉率、背膘厚和后腿比例差異不顯著(P>0.05),與試驗Ⅲ組相比較,差異顯著(P<0.05)。眼肌面積由大到小依次為試驗Ⅱ組>試驗Ⅰ組>試驗Ⅲ組,分別為40.53 cm2、39.65 cm2、39.38 cm2,試驗Ⅲ組與試驗Ⅰ、Ⅱ組差異顯著(P<0.05);由此可知,粗飼料添加比例較高,會對豬的胴體品質(zhì)產(chǎn)生一定影響,試驗結果表明添加25 %是最理想的效果。屠宰率為72.74 %、眼肌面積大,為40.53 cm2,后退比例高,為32.30 %。
關鍵詞:發(fā)酵玉米秸稈;瘦肉型豬;育肥性能;胴體品質(zhì)
中圖分類號:S81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0769(2015)04-0060-04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經(jīng)濟的持續(xù)發(fā)展,社會對肉類的需求量和豬肉肉質(zhì)的營養(yǎng)價值、肌肉的顏色、嫩度和口感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國外優(yōu)良豬種的引進,使得豬的胴體瘦肉率大幅度提高,但是市場中不時地出現(xiàn)大量劣質(zhì)肉,嚴重影響了消費者對豬肉品質(zhì)的認可。也使得畜牧工作者對產(chǎn)品的質(zhì)量高度重視。商品肉豬的生產(chǎn)已不能僅著眼于提高豬的生長速度、飼料轉化率和胴體品質(zhì)等性狀,更應注重豬肉品質(zhì)的改善和提高。通過日糧的配制,進行合理科學的飼養(yǎng)管理技術,生產(chǎn)出優(yōu)質(zhì)的肉品質(zhì)。
本試驗皆在利用秸稈生物分解劑發(fā)酵玉米秸稈,對商品豬進行育肥,通過添加不同的比例,比較其增重效果,探索獲取易于農(nóng)村推廣的科學育肥商品豬方法。
1 試驗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動物選擇及采樣
試驗所用的豬選擇生長發(fā)育健康、無病,體重相近的杜×大×長(D×YL)三元雜交去勢瘦肉型商品豬40頭,平均體重(60.23±0.26)kg,經(jīng)顯著性檢驗,試驗豬個體間體重差異不顯著(P>0.05)。試驗60 d進行屠宰測定試驗,選測倒數(shù)第一、二肋骨部的背最長肌肉樣,進行胴體測定分析。
1.2 試驗設計與方法
本試驗采用單因子完全隨機試驗設計,將40頭試驗豬隨機分成4組(1個對照組和3個試驗組Ⅰ、Ⅱ和Ⅲ),每組10個重復,每個重復10頭,閹公豬和母豬各半。在塑料暖棚豬舍內(nèi)進行育肥,試驗前對豬舍清洗消毒,豬只進行統(tǒng)一編號、稱重、并進行體內(nèi)、外驅(qū)蟲、健胃、防疫等處理。試驗豬自由采食和飲水,并記錄各組每天的耗料量,做到日清掃圈欄2次。每天觀察并記錄相應數(shù)據(jù)。
1.2.1 試驗材料
(1) 試驗原料 碎狀玉米秸稈飼料、基礎日糧。
(2) 試驗生產(chǎn)設備 秸稈生物發(fā)酵池、秸稈粉碎機、混合攪拌機。
(3) 試驗菌種 秸稈生物分解劑(內(nèi)蒙古善堂農(nóng)牧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1.2.2 試驗方法
(1) 秸稈發(fā)酵劑處理玉米秸稈飼料方法
優(yōu)質(zhì)玉米秸稈→粉碎(粉狀)→加入秸稈生物分解劑和水→按照一定比例(每1 kg生物秸稈分解劑兌水200 kg,攪拌溶解后與100 kg~150 kg粉碎后的玉米秸稈混拌)→秸稈發(fā)酵池密封處理(夏秋季節(jié)發(fā)酵2 h~3 h,冬春季節(jié)發(fā)酵4 h~6 h)拌入精料中[1]。
(2) 飼養(yǎng)試驗方法
試驗預試期為7 d,預試期結束后,經(jīng)顯著性檢驗,試驗組與對照組豬只體重差異不顯著(P>0.05),進入正式肥育期。
(3)試驗玉米秸稈飼料
通過秸稈生物分解劑處理的玉米秸稈飼料,其營養(yǎng)成分見表1。
1.3 飼養(yǎng)管理
將發(fā)酵處理好的玉米秸稈飼料,按照試驗設計添加的比例拌入精料中進行飼喂。試驗豬在同一豬舍飼養(yǎng),選擇豬舍中間4欄,每組每欄10頭,分為4欄,由專門的飼養(yǎng)員進行飼養(yǎng)和管理。各試驗組喂相應的配合飼料,日喂3次,即7:30、11:40、18:00。試驗期,每次飼喂前先清掃料槽中剩余的飼料,進行稱量并記錄好每個重復每次消耗的飼料總量;搞好試驗豬疾病防治和舍內(nèi)衛(wèi)生,保持圈舍清潔、衛(wèi)生和干燥,每日早晚喂料前各清掃一次糞便。試驗豬在統(tǒng)一的豬舍內(nèi)飼養(yǎng),光照、濕度、溫度等外界條件基本一致。觀察試驗豬的食欲、糞便及健康狀況,做好始重、末重的記錄工作;整個試驗期保證豬清潔充足的飲水。每次喂料時加少許水拌濕飼喂。
1.4 日糧配方及營養(yǎng)水平
供試豬在試驗期間的飼喂,按試驗設計的組別為:對照組、試驗Ⅰ組、試驗Ⅱ組、試驗Ⅲ組,設計4個日糧配方。分別添加0、20 %、25 %、30 %的生物秸稈分解劑處理的玉米秸稈飼料代替基礎日糧中的部分蛋白質(zhì),參考瘦肉型生長肥育豬飼養(yǎng)標準(NY/T65-2004)配制4個日糧配方,使其消化能、粗蛋白質(zhì)、鈣,磷等主要營養(yǎng)指標基本一致。各試驗組因添加玉米秸稈飼料使日糧價格降低,從而降低飼料成本。試驗期間對照組和試驗組的日糧組成、營養(yǎng)水平及價格見表2。
2. 試驗方法
2.1 生長育肥性能的測定
用磅秤分別測量試驗豬初始重和末重(空腹稱重,每頭稱兩次,取其平均值),記錄肥育期的耗料量,分別計算各組的平均日增重、料肉比。
2.2 胴體品質(zhì)性狀的測定
試驗豬在整個試驗育肥期結束后,按照一定的屠宰標準進行屠宰,屠宰后根據(jù)胴體品質(zhì)性狀測定的要求,分別測定各組的屠宰率、胴體重、胴體斜長、背膘厚、眼肌面積等性狀。
2.2.1 宰前活重
試驗豬屠宰前禁食24 h,6 h停止飲水后,所稱取得活體重(kg),記為W1。
2.2.2 胴體重
屠宰后按胴體重測定的方法,經(jīng)放血、去毛、頭、蹄和尾后,開膛除去內(nèi)臟(保留板油和腎臟),并沿背中線劈成兩半,分別稱取兩半(包括板油和腎臟)的重量,其肉重之和即為胴體重(kg),記為W2。
2.2.3 屠宰率
屠宰率(%)=(胴體重/宰前體重)×100 %。
2.2.4 胴體斜長
將胴體處于倒掛狀態(tài),測量恥骨聯(lián)合前緣與第一肋骨與胸骨接合處之間的長度(kg)。
2.2.5 背膘厚
在左半胴體的三個部位:肩部最厚處、胸腰結合處和腰薦結合處,用測膘尺測量皮下脂肪厚度(不包括皮厚),所測的結果取其三點處的平均值為背膘厚。
2.2.6 眼肌面積
選取胸腰接合處背最長肌,將硫酸紙緊貼于左半熱胴體胸腰結合處的眼肌橫斷面,在硫酸紙上用鉛筆描出圖形,在實驗室用求積儀進行測定,或用公式進行估測。估測公式為:眼肌面積(cm2)=高(cm)×寬(cm)×0.7。
3 結果與分析
3.1 育肥性能比較
從表3可以看出,試驗結束時末重,試驗Ⅱ組與對照組差異不顯著(P>0.05),但與試驗Ⅰ組相比較,差異顯著(P<0.05);與試驗Ⅲ組相比較,差異極限著(P<0.01)。對照組平均日增重為(728.16±34.11)g,試驗Ⅰ組、Ⅱ組和Ⅲ組平均日增重分別為(710.34±36.84)g、(725.86±47.13)g、(690.57±41.57)g。日增重相比較:試驗Ⅱ組較對照組降低0.32 %,差異不顯著(P>0.05),試驗Ⅱ組比試驗Ⅰ組提高了2.18 %,差異顯著(P<0.05);試驗Ⅱ組比試驗Ⅲ組提高了5.11 %,差異極限著(P<0.01)。料肉比相比較:試驗Ⅱ組與對照組和試驗Ⅰ組差異不顯著(P>0.05),但與試驗Ⅲ組差異顯著(P<0.05)。
3.2 肥育效益分析
由表4和圖1可見,對照組、試驗Ⅰ組、試驗Ⅱ組和試驗Ⅲ組平均純收入分別為322.06元、336.80元、342.09元和325.89元。試驗Ⅰ組、Ⅱ組和Ⅲ組較對照組平均純收入增加14.74元、20.03元和3.83元,分別提高了4.58 %、6.22 %和1.19 %。由此看出,試驗Ⅰ組、Ⅱ組和Ⅲ組豬日糧中添加20 %、25 %和30 %生物分解劑處理玉米秸稈飼料飼喂瘦肉型豬經(jīng)濟效益好。其中添加比例為25 %的試驗Ⅱ組最為理想。
3.3胴體品質(zhì)性狀
由表5可以看出,四個組合的屠宰率均達到了71 %以上:試驗組Ⅲ最低,為71.82 %,與對照組、試驗組Ⅰ、Ⅱ差異顯著(P<0.05),由此可見,3個試驗組在屠宰率指標呈現(xiàn)出:試驗Ⅱ組>試驗Ⅰ組>試驗Ⅲ組的趨勢,表明玉米秸稈粗飼料添加的比例有一定的差異,添加量為25 %的試驗Ⅱ組較為理想。
同樣由表5可看出,瘦肉率試驗Ⅱ組和對照組、試驗Ⅰ組差異不顯著(P>0.05),與試驗Ⅲ組相比較,試驗Ⅱ組較試驗Ⅲ組提高了1.16 %,差異顯著(P<0.05);胴體斜長四個組間均差異不顯著(P>0.05)。
背膘厚試驗Ⅰ組、Ⅱ組與對照組差異不顯著(P>0.05),其中試驗Ⅱ組為20.86 mm;與試驗Ⅲ組相比較,差異顯著 (P<0.05)。表明添加秸稈粗飼料的量不宜過大。各試驗組的眼肌面積由大到小依次為試驗Ⅱ組>試驗Ⅰ組>試驗Ⅲ組,分別為40.53 cm2、39.65 cm2、39.38 cm2,試驗Ⅲ組與試驗組Ⅰ、Ⅱ差異顯著(P<0.05);但對照組與試驗組Ⅰ、Ⅱ間差異不顯著(P>0.05)。后腿比例對照組與試驗組Ⅰ、Ⅱ差異不顯著(P>0.05),但對照組和試驗組Ⅰ、Ⅱ與試驗組Ⅲ差異顯著(P<0.05)。
由以上分析可知:試驗組Ⅱ產(chǎn)肉性能高,胴體品質(zhì)理想。屠宰率為72.74 %、眼肌面積大,為40.53 cm2,后腿比例高,為32.30 %。
4 討論
4.1 肥育性能與經(jīng)濟效益比較
通過本試驗可以看出,添加25 %生物分解劑處理玉米秸稈飼料的試驗Ⅱ組日增重(725.86 g)與對照組的日增重(728.16 g)接近,并且從試驗組的料肉比和對照組的料肉比還可以發(fā)現(xiàn),試驗組豬的飼料利用率較高,與對照組差異不顯著(P>0.05)。據(jù)馬一報道[2],用25 %玉米秸稈微生物發(fā)酵飼料對生長發(fā)育豬經(jīng)過85 d的飼養(yǎng)試驗,試驗組豬的平均日增重為(0.676±0.17)kg。表明添加25 %的試驗Ⅱ組與其測定結果接近。宋金昌等報道[3],以物理、化學的方法對秸稈類粗飼料進行預處理后接種適宜的微生物飼喂生長肥育豬,發(fā)現(xiàn)豬的增重均比較接近,對照組日增重的絕對值僅比試驗組高13 g,增重2 %,差異不顯著(P>0.05)。另據(jù)高元濤等報道[4],單胃動物盡管不能分泌纖維素酶系,對農(nóng)作物玉米秸稈飼料的利用率有限,但在體重60 kg~100 kg的育肥豬基礎日糧中添加25 %粉碎發(fā)酵玉米秸稈飼料效益顯著,與對照組比較可以提高18.35元??梢娫谟守i日糧中添加一定比例的生物處理玉米秸稈飼料,將秸稈大分子——粗蛋白和纖維素分解為小分子,進一步降解為氨基酸和葡萄糖,被動物吸收后,不僅纖維素、細胞壁、細胞間質(zhì)分解為營養(yǎng),同時細胞壁破壞,胞內(nèi)營養(yǎng)釋放,最終使秸稈飼料吸收率大幅增加。
4.2 屠宰性能和胴體品質(zhì)比較
通過試驗可以看出,四個組合的屠宰率均達到71 %以上,試驗Ⅱ組與對照組、試驗Ⅰ組差異不顯著(P>0.05),但與試驗Ⅲ組差異顯著(P<0.05)。在屠宰率指標上呈現(xiàn)試驗Ⅱ組>試驗Ⅰ組>試驗Ⅲ組的趨勢。瘦肉率試驗Ⅱ組和對照組、試驗Ⅰ組差異不顯著(P>0.05),與試驗Ⅲ組相比較,試驗Ⅱ組較試驗Ⅲ組提高了1.16 %,差異顯著(P<0.05);胴體斜長四個組間均差異不顯著(P>0.05)。背膘厚試驗Ⅰ組、Ⅱ組與對照組差異不顯著(P>0.05),其中試驗Ⅱ組為20.84 mm;與試驗Ⅲ組相比較,差異顯著(P<0.05)。各試驗組的眼肌面積由大到小依次為試驗Ⅱ組>試驗Ⅰ組>試驗Ⅲ組,分別為40.53 cm2、39.65 cm2和39.38 cm2,試驗組Ⅲ與試驗組Ⅰ、Ⅱ差異顯著(P<0.05);但對照組與試驗組Ⅰ、Ⅱ間差異不顯著(P>0.05)。后腿比例對照組與試驗組Ⅰ、Ⅱ差異不顯著(P>0.05),但對照組與試驗組Ⅰ、Ⅱ與試驗組Ⅲ差異顯著(P<0.05)。由以上分析可知:試驗Ⅱ組產(chǎn)肉性能高,胴體品質(zhì)理想。屠宰率為72.74 %、眼肌面積大,為40.53 cm2,后退比例高,為32.30 %。據(jù)任善茂等報道[5],背膘厚與腹外脂肪率呈強正相關,與瘦肉率呈低負相關,眼肌面積大者,其瘦肉率相應高,表現(xiàn)出眼肌面積與瘦肉率呈正相關。
參考文獻:(5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