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韓非子》一書是韓非最重要的理論書作,其承載了韓非主要的治國理論。韓非以“性利”論的觀點來分析批判臣子和民眾的行為,通過簡單而深刻的寓言故事說明人們“好利惡害”、“趨利避害”的天性,以此說服、幫助君主運用“法術勢”來治理國家。
關鍵詞:《韓非子》;寓言;“性利”論;批判性
中圖分類號:B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02-0029-02
韓非是戰(zhàn)國末期的法家代表之一,其代表作《韓非子》一書是法家的重要著作,重點宣揚了人們“好利惡害”“趨利避害”的天性和“法術勢”相結合的治國理論。本書中的寓言故事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且大都是生動易懂、寓意深刻的,在先秦文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性利”論
(一)“性利”論產生的背景
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一切社會關系都隨著舊的生產方式的變革和宗法制度的崩潰,而發(fā)生了動蕩。
經濟上,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由于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西周末期由于廣大奴隸和平民的反抗斗爭,奴隸主在王畿之內已經無法迫使平民大量集中到籍田上集體耕作,奴隸制的井田制被逐步瓦解。戰(zhàn)國時期秦孝公采用商鞅變法,正式廢除井田制,確認地主和自耕農的土地所有制,在法律上公開允許土地買賣。從此由奴隸制的井田制進入地主經濟的租佃制,經濟制度的轉變勢必會引起政治和文化的變革。政治上,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奴隸制舊秩序被諸侯的爭霸戰(zhàn)爭破壞了。新興地主階級經過一系列的抗爭,剝奪了奴隸主貴族的特權,廢除了世卿世祿制度,新的封建制度建立起來。文化上,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諸侯紛爭打破了原本周文化獨尊的局面,社會的劇烈變革對學術文化提出了一系列要求。由于“士”階層的地位提高,各派學者紛紛提出自己的政治哲學主張,一時之間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這些學派的代表為了推行自己的主張,都著書立說,廣授弟子,參與政治,互相批判,又互相滲透,學術思想極為繁榮。
(二)“性利”論產生的理論來源
1.前期法家的人性思想
(1)《管子》認為凡人之情,見利沒有不想追求的,見害沒有不想躲避的?!胺蚍踩酥?,見利莫能勿就,見害莫能勿避?!保ā豆茏印そ亍罚1]《管子》舉例說商人做買賣,一天趕兩天的路,夜以繼日,不以千里為遠,就因為利在前面。所以善于治國者掌握利源之所在,人民就自然順服,不推動也會前往,不引導也會跟隨。
(2)商鞅認為人們活著要盤算怎樣才能有利,對于死后還要盤算怎樣才能有名?!懊裆鷦t計利,死則慮名?!保ā渡叹龝に愕亍罚2]所以圣明的君主仔細權衡利害,緊握給人名利的權柄,就可以治理人民,從而國富民強。
前期法家代表對人性實質的認識是人性好利,這對韓非的“性利”論有極大的幫助。此外,商鞅的重法思想,申不害的重術思想和慎到的重勢思想,對韓非的“法術勢”相結合的治國理論有很大的影響。
2.荀子的人性思想
荀子嚴格區(qū)分人的自然生理之性和人的社會道德之性,認為生理自然之性是天然生成的,是與生俱來的;而社會道德之性則是人為之性,是后天環(huán)境教育養(yǎng)成的?!叭酥詯?,其善者偽也?!保ā盾髯印ば詯骸罚3]他提出“性惡”說,認為人性本是惡的,所謂的“善”只不過是“化性起偽”的結果。
(三)“性利”論的內容
“人無羽毛,不衣則不犯寒。上不屬天,而下不著地,以腸胃為根本,不食則不能活。是以不免于欲利之心,欲利之心不除,其身憂也。故圣人衣足以犯寒,食足以充虛,則不憂矣。眾人則不然,大為諸侯,小余千金之資,其欲得之憂不除也?!保ā俄n非子·解老》)[4]212韓非是從人們的生理需求出發(fā),得出人們“好利惡害”“趨利避害”的天性,只是由人的本能決定的,并不存在善惡之分。人沒有衣服就會冷,沒有吃的就會餓,因此人“不免于欲利之心”。只有圣人才會滿足于吃飽溫暖,當人們吃飽溫暖之后,就會進行其他追求,因為“其欲得之憂不除”。韓非認為人們“好利惡害”“趨利避害”的天性并不是什么壞事,反而對君主來說是好事。因為只要人們“好利惡害”“趨利避害”,君主就可以利用賞罰權柄來治理國家。相反人們要是無所需求,那國家就要大亂了。
二、對人性的批判
(一)對君主的勸誡
1.虛靜自處
韓非認為君主要用虛無靜安的態(tài)度來對待一切。君主不能顯露自己的喜好、態(tài)度、想法,而應該任其自然、無所作為。韓非舉例說“故越王好勇而民多輕死;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齊桓公妒外而好內,故豎刁自宮以治內;桓公好味,易牙蒸其子首而進之;晏子噲好賢,故子之明不受國?!保ā俄n非子·二柄》)[4]54所以君主要是表現出來厭惡,臣子就會掩蓋;君主要是表現出來喜愛,臣子就會假裝。因此英明的君主要在上面無所作為,臣子也就無從考究了。君主應始終處于令臣子難以捉摸的境地,但要盡可能全面而透徹地掌握臣下的行動。
2.權力集中
韓非認為君主必須要有絕對的權威,他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zhí)要,四方來效?!保ā俄n非子·揚權》)[4]57韓非比喻權勢好比是君主的深淵,臣子好比是這一深淵里的魚,魚離開深淵,就不能再得到它了;君主把權勢給臣子,就不能再收回來。所以君主的權力和威勢不可以讓別人去用,臣下得到君主的權勢,力量就會強大起來;臣下力量強大了,朝廷內外就會被利用;朝廷內外一旦被利用,君主就會受到蒙蔽。
(二)對臣子的批判
韓非以“性利”論為出發(fā)點認為君主和臣子之間存在著不同的心思,不存在真正的忠臣、仁君,他們都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行動。損害自身的利益來使國家得利,臣子是不干的;使國家富裕后讓臣子得利,君主是不干的。因此君主和臣子之間,為了自己的利益,誰都不會妥協(xié)。大臣會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殺死君主,以便取而代之成為君主。在中國古代漫長的歷史長河之中,弒君的事情經常會發(fā)生,這都說明了君主和臣子之間是利益維系的?!肮示籍愋?,君以計畜臣,臣以計事君。君臣之交,計也。害身而利國,臣弗為也;害國而利臣,君不為也。臣之情,害身無利;君之情,害國無親。君臣也者,以計合者也。”(《韓非子·飾邪》)[4]186因此,君主不能相信臣子,利用臣子“好利惡害”“趨利避害”的天性,使用刑賞二柄和馭臣之術來治理臣子。
第一,刑賞二柄。君主治理臣下主要靠刑罰和獎賞。君主利用臣子“好利惡害”“趨利避害”的天性,調動臣子的積極性,同時使臣子對君主保持敬畏心,不敢有非分之想。韓非特別強調的是刑罰和獎賞這兩項大權缺一不可,任何一項都不能為臣下所用。第二,眾端參觀。君主觀察和聽取臣下的言行,如果不加驗證就不會知道實情;如果偏聽偏信,就會受到臣下的蒙蔽。第三,一聽責下。君主一一聽取臣下的意見,那么愚蠢的和聰明的就能分清;君主督責臣下,那么臣下就不能混淆視聽了。第四,疑詔詭使。君主通過頻頻接見某人、長期留住某人而不予任用的方法,奸臣就會疑懼起來,就會像驚鹿一樣四下逃散。君主派遣使者詢問其他事情,臣下就不敢隱私不報。第五,挾問而問。拿已經知道的事去詢問臣子,那么不知道的事情也就能了解了;深入地了解一件事,許多隱蔽的事情就都可以分辨清了。第六,倒言反事。把話倒過來說、把事反過來做以試探所懷疑的事,那么奸邪的情況就能獲知。
(三)對民眾的批判
在當時動蕩不安的環(huán)境中,為了生存人與人之間的利益沖突是最激烈的。韓非看到人們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利益。主雇、夫妻甚至父母子女之間都是從自己的利益來處理相互之間的關系的。
1.父母子女之間
在韓非看來,父母子女之間的關系是用利益來維系的。他認為父母沒有好好照顧孩子,孩子長大后就會埋怨父母,而孩子長大后沒有好好贍養(yǎng)父母,父母也會對孩子有怨氣?!叭藶閶雰阂?,父母養(yǎng)之簡,子長而怨;子盛壯成人,其供養(yǎng)薄,父母怒而誚之。子、父,至親也,而或譙或怨者,皆挾相為而不周于為己也?!保ā俄n非子·外儲說左上》)[4]405當生了兒子,就高興接受祝賀;而當生了女兒,就會殺掉她。同樣是父母所生,生男孩就高興,生女孩就殺掉,只因為父母親考慮到自己以后的利益、從自己的長遠利益打算的緣故。所以父母親對于子女,尚且以盤算對自己是否有利的觀念去對待他們,更何況是其他人呢。
2.夫妻關系
韓非認為夫妻之間也沒有純粹的感情,只是利益關系的維系?!肮屎箦⒎蛉?、太子之黨成而欲君之死也,君不死,則勢不重。情非憎君也,利在君之死也?!保ā俄n非子·備內》)[4]166尤其是在宮廷之中,后妃、夫人都希望君主早點死去。是因為君主如果不死,那么她們的權勢就不大。她們的本意并不是因為憎恨君主,而是因為她們的利益在君主的死亡上。為了自己的利益,她們會狠下心來讓她們的夫君死去??梢?,夫妻之間也會為了各自的利益而毫無感情可言。
3.在生活之中
醫(yī)生吸取人的傷口中的膿血,并不是因為他和病人是骨肉至親,而是因為利益。造車的人希望人人都富裕,木匠希望人人都夭折早死,這一切只是因為利益?!搬t(yī)善吮人之傷,含人之血,非骨肉之親也,利所加也。故輿人成輿,則欲人之富貴;匠人成棺,則欲人之夭死也。非輿人仁而匠人賊也,人不貴,則輿不售;人不死,則棺不賣。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韓非子·備內》)[4]166韓非通過看到人們“好利惡害”“趨利避害”的天性,他提出用刑賞二柄和耕戰(zhàn)來治理百姓。
一是刑賞二柄。君主治理民眾靠刑罰和獎賞。君主利用民眾“好利惡害”“趨利避害”的天性,就可以治理他們了。
二是耕戰(zhàn)制度。韓非提出的耕戰(zhàn)制度是指把農耕和戰(zhàn)備有機結合起來。在和平時期,全體民眾致力于農耕,使國家富有;在戰(zhàn)爭時期,全體民眾致力于退敵,使國家強大。同時還要加強軍功制度,加強對農耕者和戰(zhàn)功者的獎勵力度,這樣就會人人奮勇,國家強大。
打魚的人敢用手握黃鱔,養(yǎng)蠶的人敢徒手拾蠶,而完全忘記那令人害怕的外表,是因為這些可怕的東西能帶給他們利益的回報?!八粕?,蠶似。人見蛇則驚駭,見則毛起。漁者持,婦人拾蠶,利之所在,皆為賁、諸?!保ā俄n非子·說林下》)[4]268因此君主只要掌握了民眾的好惡,就能利用賞罰權柄和耕戰(zhàn)制度治理他們了。
三、“性利”論的指向性
韓非談論人性是為了維護君主統(tǒng)治,維護君主的利益。他提出“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有好惡,故賞罰可用;賞罰可用則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韓非子·八經》)[4]657所以,君主通過認識到人們“好利惡害”“趨利避害”的天性,利用賞罰權柄和法術治理臣子,利用賞罰權柄和耕戰(zhàn)制度治理人民,君主就可以無憂,國家就可以富強。
參考文獻:
[1]黎翔.管子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4:1015.
[2]山東大學《商子譯注》編寫組.商子譯注[M].濟南:齊魯書社,1982:48.
[3]方勇,李波.荀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1:375.
[4]張覺.韓非子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212.